APP下载

厚积薄发 以文化人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评析

2023-01-02曲靖市第一中学钱永兴王习睿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楼梦情境作文

曲靖市第一中学 钱永兴 王习睿

2022年教育部共命制了4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其中作文内容分别为:《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给人的启示和思考;北京为双奥之城,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感悟与思考;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征文。

我们云南考全国甲卷,甲卷作文因以《红楼梦》为切入点,不仅让众多考生无所适从,大呼题目最难而冲上热搜;还有人抱怨,“考了《红楼梦》,没了大学梦”。而且该命题在全国成为舆论焦点,语文教师、教育名家、红学专家等众说纷纭。有教师拍案叫绝,认为这是整本书阅读进入高考的标志;也有红学专家扼腕叹息,认为此题难度过大,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需要对《红楼梦》、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还需具备相当的古汉语素养。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分析

本题仍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很多考生一看到说《红楼梦》,就自乱阵脚,直接蒙了。其实只要平心静气,认真审读材料,就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该作文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现象,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醉翁亭记》中取“翼然”,有人附和题为“泻玉”,而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因宝玉所题“沁芳”二字,既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其实“翼然”直接移用,但与环境不符;“泻玉”借鉴化用,但粗陋不雅;“沁芳”根据情境独创,更为新雅。

第二部分又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上述三种题名方式的评价,“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道题有种故弄玄虚的感觉,材料中出现《红楼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红楼梦》只是引入材料,审题的关键在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几个词语的思考。这个题目和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很像,那道题中提到了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但是很多考生对体育谈之甚少,直接大谈特谈“强弱转换”。

二是意在点明写作方向和思考路径,“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提醒考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应该跳出匾额题名的小圈子,也不应仅限于对《红楼梦》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分析解读,应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审美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领域”,于是这个题目拥有了足够的写作空间,让写作更有广度和深度,也有更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再看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文体开放自由,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小说,文体特征鲜明即可。但考场作文以写议论文为宜,因为想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考场上写出一篇符合题意、文质兼美、打动人心的记叙文、小说或者散文,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

综上所述,这道作文题目只是看上去很难,心虚的考生乍一看到会大脑空白,束手无策,但只要调整心态,紧紧抓住“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情境独创”三个关键词,认真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一切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额宝相对于传统银行活期存款的优势在于它有着较高的收益水平,由于其资金用于购买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买卖不需要手续费用,收益普遍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3%,具有高收益性。所以收益水平远远高于同期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

三、命题特点

通过纵横比较,认真研读过去三年的全国卷以及2022年的四套试卷,发现甲卷命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用传统文化点亮新时代

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出自《红楼梦》,指向新教材,侧重于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传统文化点亮新时代。试题引导学生既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这既与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呼应,又侧重对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考查。

(二)突出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2021年全国甲卷为“可为与有为”,2022年新高考Ⅰ卷为“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甲卷题目“涛声依旧”,同往年一样,考查思辨分析能力,命题材料提供“移用”“化用”“独创”三种情况,谈启示。考生一定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学会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直接移用,取前人精妙,却忽略情境的限制;借鉴化用,匠心独运,但难免不易周全;根据情境独创,不落俗套,但又难以把握。在处理三者关系的时候,不能只谈“根据情境独创”,把文章写成独立的话题作文,要三者兼顾;同时也不能三者平均分配,重点不突出;更不能写“移用”和“化用”耗费过多,最后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三)高扬“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

新时代的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全国Ⅰ卷是“热爱劳动”,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中心话题是“体育”,2022年全国甲卷则与“美育”关联。该作文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契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中“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健康情感”等核心价值。2022年甲卷作文题还和2016年全国Ⅲ卷作文“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新式花茶”如出一辙,大同小异。

(四)强调主体意识,加强任务驱动

写作材料第二段:“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些信息无疑都在强调考生写作时应该体现主人公意识,“我”不可缺席,个人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会也不可少,背后隐藏的是对学生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检验。考试需要更多地站在时代的“C位”上思考问题,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

四、审题立意

在2022年众多“宏大”的作文题中,全国甲卷这一朵“小花”显得很醒目,别出心裁,而又曲径通幽——取自经典名著,体现美育宗旨,展示历史文化,走向广阔社会。本话题可扩展到历史文化、美育、学习生活、科技创新、政治经济……足够开放,也能让众考生“英雄有用武之地”。立意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文化与审美

(二)科学与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科技领域移用、借鉴、化用和独创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1)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史以及航天器神舟、天宫、天和、嫦娥、玉兔、祝融、羲和、北斗等的命名;(2)樊锦诗用现代科技保护敦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3)华为发展三部曲:引进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独立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外界封锁的情况下,发愤图强自主创新,“鸿蒙”横空出世;(4)我国高铁、5G移动通信技术、大型飞机C919的研发创新,以及歼-20、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等国防力量,钢铁长城。

(三)历史与政治

面向未来、以史为镜,借鉴传承、赓续创新,古今中外俯拾皆是。(1)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烈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为移用、化用、独创之典范。无数的先辈们曾试图照搬西方制度,再到后来部分人寻求温和改良,最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具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3)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4)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四)切题与偏题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试金石,准便让改卷老师“一见钟情”,偏则“一票否决”,迅速打出低分。

1.切题立意:(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2)汲取优秀文化,积淀创新底气;(3)学古今优秀文化,担青年复兴之责;(4)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5)学以致用,有“我”之境自新雅;(6)超越古板俗套,独抒心智性灵;(7)移用化用不足夸,独创才是真赢家;(8)巧移他山之石,筑我妙笔神思;(9)站在巨人肩膀上闯出自己的天;(10)旧调换新曲,创新谱华章。

2.偏题立意:(1)移用、化用与独创,未能辩证分析三者关系;(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修建大观园太铺张浪费;(4)移用浅陋、独创最优,其实材料并未否定“移用”;(5)独创方能取胜,材料并未否定“移用”“化用”;(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五、下水作文

独辟蹊径,依境创新

大观园题匾试才,直接移用“翼然”者,眼中只见亭台,不见全景;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所题“泻玉”虽能应景,但“泻”字终显粗鄙,难合省亲雅事。移用者和化用者一味崇古崇书,不能依时依境,难有佳作,唯有宝玉能独辟蹊径,依境创新,用词新雅,不落俗套。

独辟蹊径,依境创新,人迹罕至处,风景独好。

缫丝、刺绣、酿桃花酒、制五彩裙,李子柒的视频呈现着古老的传统技艺、诗意的农家生活。在多数人走向城市之时,她选择了一条回归田园的路。李子柒独辟蹊径,依境创新,将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给中外观众,不仅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也讲好了中国故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如何“至远”?

独辟蹊径,依境创新,知行合一者,行则将至。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想为孱弱不堪的中国开出一剂药方,既有排外的闭关者,也有媚外的送去者,更有全盘西化的送来者。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中国特色理论。一代代共产党人独辟蹊径,依境创新,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鲁迅“拿来主义”的呐喊声历久弥新,一味因循守旧,或是盲目模仿追随,如何“拿来”?

独辟蹊径,依境创新,积少成多时,星火燎原。

我辈青年处于文化高度繁荣且多元的时代,时代也赋予了我辈青年传承中华文明火炬的无数可能。可以如叶嘉莹先生那般,掬水月在手,弄诗香满衣,矢志不渝传播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为更多人打开通往诗词王国的大门;也可以如北京冬奥团队那样,以独特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诉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承百代之流,而合乎当今之变”,我辈青年应于文化传承中吸纳前人智慧,汇聚星星创新之火,兴起燎原之势。

独辟蹊径,依境创新,并非因循守旧,而要古为今用;并非东施效颦,而要去粗取精。江山各有才人出,当代青年应不畏浮云遮望眼,继往开来,大胆创新,一起向未来。

翻越千山万水,你将光芒万丈。2022年的高考大幕已经悄然落下,一批新时代青年即将通过高考实现梦想,走向远方。而2023年的复习备考已箭在弦上,熬过无人问津,才有诗和远方,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猜你喜欢

红楼梦情境作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别样解读《红楼梦》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