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遵义红色文化校园传承策略研究
2023-01-01钟福如邓正艳杨莎
钟福如 邓正艳 杨莎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遵义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应用遵义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其中的红色基因,将课程思政教学和红色资源的内涵契合,让课程思政教学更加具有本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视域出发,探究了高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的策略,包括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建立课程团队,避免单兵作战,共同挖掘红色基因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实效等。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95
0引言
红色文化是诞生于革命时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中国文化,广义来说,它还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三线建设”精神、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而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育人意义。但是,高校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推广,现在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慢慢认识深刻。但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关注还是较少,特别是如何将课程思政和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开展教学活动,还没有很好的模式可以借鉴。目前,有部分学校开始大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大趋势,将红色文化和课程思政融合必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遵义红色文化传承的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价值
遵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还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在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职责。遵义市众多的红色文化遗迹和时代精神是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巨大财富和独特优势。讲好遵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成为遵义的名片。
第一,遵义红色资源体现了爱国性和革命性。长征和“三线建设”在遵义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精神一个特点就坚持真理,坚定信念、坚持求索,体现了革命者不畏艰险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遵义会议只是红军在遵义众多长征革命事迹中的突出的一个。在遵义,还有很多的这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苟坝会议会址、娄山关、青杠坡战斗遗址、习水县土城古镇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些红色资源将不断激励人们将新时代的长征进行到底。“三线建设”是遵义留给大家的另一项珍贵红色文化资源。遵义061基地、长征电器基地和遵义医学院等。以上海为代表的众多工业企业内迁到遵义,数以万计的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随之而来将青春献给了遵义。这些遗迹和遗址成为见证革命历史、展现和诠释遵义本土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
第二,遵义红色资源体现了时代性。遵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遵义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敢为人先、紧跟时代脉搏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是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梦润集团董事长张明富在具备留在沿海城市创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是确心怀故乡,回到当地能人都弃而远之的僻壤穷乡成功创业,带领当地百姓共同致富,探索出一条可以复制的农民工致富道路。余庆县成为“富、学、乐、美”为主要内涵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把余庆建设成为一个乐住、乐游、城乡一体的魅力乡村,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种敢为、愿为、敢闯的勇气和开拓精神,是遵义长征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延续和重要内涵,同样也是遵义人民的重要财富。
第三,遵义红色资源体现了奋斗性和创造性。人們常说,遵义有一红一绿,狭义的红指的就是长征文化,绿指的就是茶叶。这两者一个精神层面,一个就是物质层面。但是茶叶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也可以归结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遵义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明代就已经成为贡茶。不过,真正开始崛起是从国力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农林部中央农业试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厂开始。但是后来又出现一些波折。从2000年起,遵义市委、市政府作出要将遵义独有的种茶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决策,吹响了茶产业发展的号角。这是党和政府实施顶层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绝佳体现,也是老百姓的奋斗史和创造力的重要见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支书黄大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带领村民修了一条渠,改变一村的命运。他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传承下来,体现了一个山区共产党员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2红色文化传承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一种非常好的实施方式,将知识传承与价值熏陶融为一体,于无声处达到教育目标。
首先,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开展沉浸式教学。高校的重要职责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学识过人,更是要品行高尚,修养好。由于遵义特殊的红色文化环境中,相对而言,遵义地方高校特别是遵义师范学院在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和传承方面非常重视,并打造了一些特色品牌,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但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我们认为与课程思政和学生知行合一方面还不够。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遵义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优质的实践新基地,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如盐在水般的环境中成长,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既可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的宣扬和传承,在骨子里留下红色基因。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课外实践或者三下乡活动,整理“三线建设”的资料,参观遵义三建建设博物馆。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三线建设”精神,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其次,打造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挖掘红色基因。遵义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全程、全方位的进行。因此,仅仅把红色文化传承放在思政课程上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在课程思政方面实施。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时候,有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开展,有的(特别是年轻教师)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更多地强调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多的是强调职业素养、坚韧品质等,涉及红色文化精神的元素较少。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很多教师认为难以融入,而且很多教学理念都强调,一定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营造春风化雨、如盐在水的环境和效果。很多理工类专业的教师在这一方面本就教学素养需要提高,这样一来更加没有自信,不想尝试。因此,相对而言,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在理工类专业更需要加強。红色文化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可以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分工协作,挖掘红色基因。每个教师做精做深,使得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正所谓,一米宽,一万米深。在进行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时候,重视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发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例如,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中都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研究实践,完成一个以前航天工程开发过的小电路,学生及体会到“三线建设”的历史,又学习到专业知识,在体验中完成红色基因的传承。教师教学团队应该多多借助此类的红色文化体验教学,丰富学识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广大群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三线精神。这些红色基因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基因一脉相承,都属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最后,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特点,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在遵义,红色资源异常丰富,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多元的。在如何将红色资源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上,不但要注重理论,更加要加强实践。因此很有必要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将每个同学的个性需求考虑进去,实现更有特色、更为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需要不断地将新鲜的事例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放在网上,将不同的视频、文本乃至优秀的学生作品搬到网上,供学生选择学习。还可以采用“互联网+”的优势,适度的采用网络用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共鸣,实现理论认知和情感认知的统一。
3结语
总之,守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这一“金矿”,遵义的地方高校完全可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价值,把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精神渗透到高校专业教育中去,讲好遵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在具体的实施形式上,应当在梳理本土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现实价值,开展以课程思政为载体的校园传承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敏彦.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谈红色资源、红色基因[J].支部建设,2021,(13):4-5.
[2]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38-46.
[3]袁航.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遵义故事——遵义日报社“喜迎国庆”系列栏目活动策划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19,(17):36-3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180)、遵义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KCSZPY003)和“基于课程思政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GPY202100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福如(1977-),男,汉族,江西信丰人,博士、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技术;邓正艳(1987-),女,土家族,重庆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杨莎(1982-),女,土家族,贵州江口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