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来了,一线教师该如何面对

2022-12-31策划本刊编辑部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学科

策划:本刊编辑部

特邀主持:李桂荣

编者按: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新课程需要新课标。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之后,2022 年4 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并在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至此,基础教育将在新课标指引下全面进入培养时代新人的高质量发展时代。

相较于2011 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标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突出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结构化等。这些环环相扣的新思想、新要求,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需要深入领会并自觉践行。在《本期关注》,我们邀请河南大学李桂荣教授担任主持,和教学名师、年轻教师一起围绕这些改革重点,展开对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讨论,旨在贴近实际,引导一线教师重视课标的变化,并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将新课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义务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拥抱新课标,我们该有怎样的新姿态

主持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之前,指导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是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今年4月,教育部同时发布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

郑美玲(郑州外国语学校,中原教学名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同时革新,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国家在课程方案层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在课程标准层面,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我们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些变化、要求,不仅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而且要在自己的课程实践中,切实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情境下选择什么知识去“做事”,使他们在未来的真实世界中能够运用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主持人: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一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那么,在当前新课标颁行实施的起步阶段,我们该如何跟进?

魏巍(新乡市基础教育教研室,中原教学名师):跟进新课标,首先要认真研读它。新课标颁布后,我个人就经历了三个层次的研读,也可以说是三种眼光。其一,是好奇的眼光。我好奇地通读了新课标,尝试发现有哪些新内容、新亮点。其二,是对比的眼光。我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努力发现新课标和2011 年版的课标有哪些不同,找到差异点、变化点。其三,是研讨的眼光。我通过和工作室的同人深入研讨,聚焦我们面对新课标的实践困惑,并积极寻找突破这些困惑的路径。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建议一线教师对于新课标至少要做到三读:第一,通篇“研读”;第二,将新课标和2011 年版的课标联系起来 “对读”;第三,在应用与反思中“再读”。

主持人:新课标发布后,我们一线教师的心态如何?是欣然接纳,还是心怀疑惑?

周枫琳(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原教学名师):4 月21 日,2022 年版新课标发布当天,我就守在电脑前,第一时间将课程方案和16 个学科的新课标下载下来,并把语文新课标打印出来。浏览一遍后,心中多少有些恐慌——“素养目标”“结构化”“任务群”……诸多新理念、新要求让人感到遥远而又陌生。接下来的十多天,听了十多场专家报告,听一遍不懂再回听第二遍,有时和工作室的同人研讨到凌晨。同时,我将高中语文全套任务群教学设计丛书买来研究,还把2011 年版课标和2022 年版课标放到一起,一句一句对读,慢慢地,新课标变“薄”了,深度研究的重点、难点也逐渐明确了。

剧爱玲(唐河县基础教育教研室,中原名师):总体来说,我们一线教师对新课标是很期待的。就我任教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预示着基础教育将进入核心素养时代。2016 年秋季,国家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全国逐步投入使用,因为没有新课标的指引,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我也是迷茫的。2018 年1 月,教育部印发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中明确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我通过认真研读,并结合初中学段的基本学情和统编教材的具体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初中学段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此同时,我有意识地进行核心素养落地的学科探索。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正式发布,当看到我前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新课标的界定比较一致时,心中真的充满了成就感。

主持人: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可能会遭遇困顿与迷茫,我们该如何破除“等、靠、要”的思想,从被动卷入转向主动融入?

许珊珊(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新课标虽然已经发布并开始组织落实,但与新课程配套的一些学科新教材还没有到位,在这个过渡期,一线教师如何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面对新课标,没有成熟的套路可循,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当然,面对新课改,教师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尤其对我们新教师来说,难度更大。所以,希望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针对具体的课标要求,发挥集体智慧,通过教研形成完整的教学课例,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同时,建议区、县、市教研室定期邀请优秀专家、教学团队分享经验以及优质资源,或者组织教师代表到课改示范区感受其教改生态,在此过程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

据了解,高中新课标发布后,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明显增多,初中学段也要加强教研谋划。学校与区、县、市教育系统可围绕新课程适当增加教研活动,促进区域教研、主题教研、课例教研多点发力,也可设置专门奖项鼓励教师积极创新课改实践。这样可以尽快推出一些优秀成果供大家学习、研讨,也可以带动一线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和“咸鱼”心态,勇于投身课改深水区。

齐盈盈(郑州高新区朗悦慧外国语中学,青年教师):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一线教师要通过学习尽快把握这些变化。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家讲座、专题微课、主题论坛、工作坊研修等活动。以河南省教育家书院为例,5 月7 日至6 月17 日,在“中原会讲”活动中即安排了15次、30 余位专家关于新课标的解读。新闻媒体上也登载了大量关于新课标的政策解读和研究文论。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地获取这些学习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尽快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并学以致用。

理解新课标,我们该有怎样的新观念

一、育人观:突出学科育人价值

主持人: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那么,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该如何做好学科育人?

丁桃红(濮阳市第五中学,中原教学名师):每一个学科都承载着独特的立德树人使命,作为一名学科教师,要能参透学科性质,坚守学科之道。就我任教的数学学科来说,我认为,要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以数学文化育人。数学是积累的科学,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是一部动人的史话。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查寻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早在西周时期,数学家商高就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了“勾股圆方图”,即“弦图”。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史,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家国情怀。

其次,以数学思想育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学习数学也在于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建模处置,不仅促进了“四基”“四能”,也自然形成了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学科素养,体现出数学的育人价值。

最后,以数学特点育人。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数学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论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能获得相关知识技能,也有助于养成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认真仔细、做事有条有理等品质。

二、素养观:重视师生双边素养

主持人:“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深意,如何建构我们的素养观?

林琳(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青年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进入了由核心素养主导的新时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素养应该是“双边素养”,一边是通过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另一边是在新课标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一新增内容中强调的“教师专业素养”。两种素养并重的课程理念,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2020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中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劳动力自动化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未来五年内将有8500 万个工作岗位被取代,与此同时,机器人革命也将创造9700 万个新岗位。到2025 年,分析思维、创造力和灵活性将成为最为社会需要的顶级技能,而数据和人工智能、内容创造和云计算将成为顶级新兴职业。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思考面向未来时代的一些深刻问题:未来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从小具备或者培养什么样的素养?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基于新课标的指引,我们知道,学科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应地,学科教师也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预示着,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经历一次根本性的革新和提升。教师只有以不变的教育热情、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力,去感染、带动并促进学生朝着新课标指引的方向不断变化,才能完成育人使命。

三、质量观:把握学业质量标准

主持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大厦之基,更应重视其质量建设。新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一模块,一线教师应如何理解并把握这一要求?

齐盈盈:学业质量是2022 年版课程标准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主要变化之一,只有弄清楚它是什么、为什么出现、该怎么把握,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业质量观。

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新课标已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为什么”要加入学业质量,这与课程目标的育人导向密切相关,因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实现与否,必然需要一套“量尺”。

对于“如何用好”学业质量标准这个工具,一线教师可以借助费曼学习法的思想,建构一个“理解获取—实践输出—反思调整—总结提炼”的实践模型,用输入指导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当前,我们首先要主动学习,深入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意义;然后用所学指导所教,大胆在教学中尝试使用;进而根据实践反馈,重新研学课标,获取新的理解和能力增进;经过多轮学用结合,提炼塑形,形成适合学情的、有理有据的学业质量标准使用方略。

学业质量标准作为一把“量尺”,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都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考试命题工作中,我们更需要遵循素养导向,明确考查意图,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准确定位试卷、题型和每道题所要考查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

四、实践观:积极开展学科实践

主持人: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列出了“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一条,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那么一线教师应如何理解并践行学科实践?

李佼阳(郑州高新区朗悦慧外国语中学,青年教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国家强调学科实践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无论是着眼于教育发展趋势,还是放眼世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义务教育都不应拘泥于书本、受限于常规,而要鼓励学生参与完整的学习链条,推动他们有想法、有思路、有能力应对变化,融入生活,适应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课标中,学科实践占据着突出地位。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实践” 一词先后出现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贯穿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无论如何都忽视不得。

其次,我们要充分估量开展学科实践可能遭遇的困境。从课程理念来说,新课标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既然是变革,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必然要经历观念转变的不适与阵痛,可能包含从零开始的备课工作和课堂探索,可能会出现过程的不可控和结果的难预测等。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新”就意味着缺少可供参考的成果和经验,在教学中迈出有效的第一步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来说,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要求真正走进一线教学至少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确定学习主题时怎样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只有对这些可能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才能让改革行动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最后,我们要积极探索使课标要求落地的可行路径。一方面,教师要有胆量面对“不适”,要深入钻研新课标,理解课标要求,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能力应对挑战,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判可能遭遇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磨教学设计,设定多层次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放手尝试,及时反思,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力所能及的成就感和学有所获的兴奋感;同时,全面熟悉教材,打破篇章限制,以单元整合的思路进行备课研课。学校层面可以建构校本课程作为展开学科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打磨符合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精品课例以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林琳:学科实践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已有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例如,在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收效较好的就是具有学科实践特性的“班级日志” 活动。我们设置了一本“班级日志”,每天由一名同学负责书写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以及他的心得体会。每一个同学都可以随时浏览这本“班级日志”,大家的字体、记录的内容、文风、编辑形式都可以被反复观赏。所有同学都希望展示出最好的一面,因此都用心设计和记录,一些同学还打印了大头贴粘在上面,充分释放了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意愿。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

所以说,新课标的新要求并非要完全推倒已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我们要思考清楚:哪些是不能变的?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需要重建的?哪些是需要新建的?对于学科实践的要求,我们要做的是把实践意识上升到课程高度,不仅自发地摸索,而且自觉地探索,通过学科实践突显学科性质,践行学科使命,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

落实新课标,我们该有怎样的新行动

一、教学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主持人:新课标强调坚持素养导向,并且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也都是以核心素养为维度,可以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魏巍:如何处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这是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对此,教师要明确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或替代关系;从我国课程改革与教学目标的沿革看,二者是递进关系。

在世纪之交开展的课程改革之前,学科教学目标倡导的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之后的课改要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变化,体现了学科教学从学科本位的“教学科”或者说“教书”向关注人的成长的“育人”转变。这次新课改则更为彻底地将教学视线转到“育人”。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核心素养不是“空降”而来的,它是对三维目标在整合与传承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抓手,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同时,随着核心素养的“加入”,不断丰富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功能。

主持人: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完善体现了国家意志,意义重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培养目标落实为教学目标?

关云菲(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青年教师):从课程方案到课程标准,再到课程实施要求,清晰地显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的路线图。新的课程方案中,厘清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仅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而且指明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定位。新的课程标准中,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个学科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核心素养,不仅从总体上以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呼应培养目标中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且针对每一个学科都提出了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时,心中始终要明确“为什么教”和“为谁教”的方向定位,而后再依据教材和学情,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每一个任务群、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学段定位,还要有学科定位,更要有总体上的育人定位。

二、教学内容:重视结构框架

主持人: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并且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如何来组织教学内容?

周枫琳: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首先应立足于教材研究,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例如,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双线组元”方式,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一线教师要着力梳理、整合单元学习要素,确立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框架,进行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形成专家思维,教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让新课标真正落地。

郑美玲: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素养导向下,“单元”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一个个内容单元,而且指素养单元,即围绕素养达成的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由大概念做黏合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所言:“大概念教学一定是这个时代的选择。”大概念也好,大单元也好,都致力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联,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所以,大概念教学应该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更好抓手。

大概念教学最易操作的抓手是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导向下,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科学提取大概念和主任务。从基本的单元教学角度来说,实施的一般途径有三条。首先,教师要用归纳式思维从宏观上认真审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编排指导思想和单元编排体系,研读文本编排内容,研究单元教学目标、编排意图,研读每篇课文(每小节)的教学重点等,经过梳理、整合、聚焦,最后提取大概念和主任务。其次,教师再用演绎式思维,将大概念辐射、分解、投入到具体篇目中,去印证大概念提取得是否恰当。最后,教师经过不断尝试、调整,进行科学论证,以保证大概念的科学性。

蔡水英(许昌市第一中学,中原名师):学习任务群是组织教学内容的重要抓手。以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说,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是与高中课标紧密对接的,这是语文课程内容结构的重要变化,它提醒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篇解析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各类资源,按一定的学习主题,设计真实情境下富有挑战性的系列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标。

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明白,统编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群,但其编写模式已经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新闻、演讲、诗歌、戏剧等单元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引导学生广泛且有深度地学习。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单元提示、课文导读、课后思考探究、知识补白等助学系统,一定能够找到任务设计的有效抓手。因此,一线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认真落实新课标。

王丽萍(许昌市东城区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关键是结构化。首先,可以从学科知识出发,教师不仅要找到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结构,进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而且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外延展,寻找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其次,可以从学科实践出发,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跨学科的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具体而言,以某一个学科为主确定一个中心主题,从多个学科切入,用驱动性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和拓展。教师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学习主题,并提供多学科视角和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我任教的英语学科来说,可以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创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式探究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活动中,从而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以“How to lead a healthy life?”这一问题设置项目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至少一门学科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可以结合化学和生物学知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究如何搭配食物,哪些食物更健康,并解答为什么;可以结合物理知识,从可以做什么运动,运动的频次和强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结合美术知识,把健康食物搭配画出来,并对食物进行英文标注;等等。

这一活动以英语学科语言知识为基础,以解决生活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综合运用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定教

主持人:新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创新教学方式?

王红奎(新乡市基础教育教研室,中原名师):总体来说,以记忆、理解知识为重点的教学,将会变成以解决真实问题为重点的教学;以先学后用为特点的能力培养,将会变成以“做中学、用中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从单纯的解题训练向解决真实问题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丁桃红: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型,也就是说,教师是否能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对于一个知识点,教师是只扮演一个主导者着力于引领学生理解,还是同时担当一个激发者着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发现?

例如对于《勾股定理》这节课的教学,以前,我会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计算,引导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得出结论并应用。这个过程已经关注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等进行了培养。然而,通过研读新课标,我感悟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思维发展平台,鼓励学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经过“再发现”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为此,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原有的教学问题基础上,又补充设置了两个新的探究性问题:(1)如果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2)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半圆,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应该如何推理证明?学生通过探究,不仅深化了理论认识,而且体验了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剧爱玲:方式与内容直接相连,根据新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就要重视大单元、大概念、任务群、跨学科等关键因素,相应地,教学方式也要进行创新。新课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指引,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以议题式教学来说,近段时间以来,我和工作室的同事们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尝试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飞扬》,我们提炼出了“青春仅仅是年龄吗”“成功仅仅是金牌吗”“梦想仅仅靠天赋吗”这三个议题。课堂上,我们以北京冬奥会冠军和本班学生的生活案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启发学生思考青春的真正力量该如何体现,将探索的脚步引向自信、自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力气。课标蓝图的达成不可能立竿见影,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有一种对课堂、对课程、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持。

四、教学评价:恪守素养立意

主持人:新课标提出了改进教育评价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一线,我们该如何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更好地把握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

王红奎:新课标中提出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是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化。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为了落实这个总体方案的要求,新课标基于“两考合一”,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明确提出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降低考试难度。

一是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情境中。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是,无应用情境,就无知识测试,也就是说考点必须渗透在知识的应用之中。

二是教学重心从重结果变为重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做事能力培养将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是,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测量与评价。也可以说,最好的教学在于如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和指导学生做事,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教学坚持从真实生活出发,从直接的知识传授走向直面真实问题的探究,强调在多元、复杂、变化和开放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命题改革的方向是,坚持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交流问题、形成结论的素养。

四是教学要通过大单元、项目制、大任务来承载大观念,以主题、活动、项目等任务的实施来实现对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科学态度等大观念的掌握。那么,评价也必将更加侧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淡化学科界限,注重考查学生融合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评价”最能直接撬动一线教师的教学变革。那么,新课改给考试命题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

周枫琳:2022 年,全国多地中考语文试卷选用的文学类阅读材料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关,实用类文本阅读格外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反映祖国科技创新和建设成就的时文颇多。

这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在命题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现象,深入思考探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等角度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河南的中考语文试卷也有多道题目注重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这些都是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考试命题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主持人: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的必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诊断性评价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导向下,如何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杨瑞雪(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是教师在学科育人的目标引领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着督促、反馈、导向等功能。教学评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业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作业反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等要求,作业设计不仅要与课时学习目标紧密关联,保证课堂教学与课下作业相匹配,减少无意义学习;而且要体现素养立意,按照基础导练、巩固练习和素养拓展等方面划分不同层次,合理安排题目难度和深度,针对学情制定个性化作业要求,推动学生在学习进阶中逐渐建构知识体系、内化学习方法。

从作业管理来说,教师对作业要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管理,明确作业要求,注重日常作业间的联系。从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到专题作业,从课前作业、课时作业到课后作业,从基础巩固、活动探究到素养拓展,以及综合实践、跨学科作业,教师都要做好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实现不同形式的作业功能互补,服务于教学评一体化。

从作业反馈来说,作业批改要及时,作业反馈要有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加强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诊断学习误区,督促学生及时订正,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反思等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