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效率

2022-12-31汤海滨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雨过天晴天晴现代诗歌

文|汤海滨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歌主题单元,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活泼、清新,充满了活力,展现了雨过天晴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孩子们闲适、快乐的心境。作为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前三首现代诗积累的经验,在广阔、自由的空间中自主品味。

一、链接生活经验,蓄积鲜活体验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契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入新课,教师要找准课文与学生认知的结合点,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好生本之间的信息对接,帮助学生调整好走进文本的认知状态。

《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主要描写的是雨过天晴时的自然之景,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学习这首诗的重要基础,需要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充分运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雨”字,组织学生畅聊雨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然后,在黑板上写上“晴”字,组织学生说说相应的感受;最后,将这两个字串联起来,还原成为四字词语“雨过天晴”,综合学生对“雨”和“晴”的整体感受,将生活体验的焦点设定在由“雨”转“晴”的转换过程中。在学生各抒己见的交流之后,教师再相机出示诗人戴望舒的图片和诗题。此时,学生心中所思、脑中所现都与这首诗描述的内容和情境契合,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配乐示范朗诵之后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初读诗歌的整体感受。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真实化的生活体验,联结了学生对“雨”“晴”以及“雨过天晴”的积累,让学生快速走进诗歌,以整体初读的方式形成基本的情感定位,感受到诗歌中所流淌出来的自由自在、悠闲宁静、奇妙优美之感,为正式开启这首诗歌的学习扬起了船帆。

二、设置统整性问题,搭建分享空间

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迁移、积累的平台。所以,略读课文的自主性阅读有一个核心点,就是积极运用前面课文所积累的方法,起到巩固之效,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在学生形成整体性感受之后,教师需要顺藤摸瓜,依循学生情感体验之势,设置统整性、开放性问题:“默读诗歌,哪些诗句让你特别喜欢?”这一问题的统整性就在于可以覆盖整首诗,而开放性则在于“特别喜欢”具有较强的弹性,未设置任何的羁绊和范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匹配的诗句。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明确本单元所着力训练的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想象画面、关注独特的表达。

先以“想象画面”为例,诗人描写小草的语句:“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很多学生在建构鲜明画面之前,其实对于这句诗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已经有所体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相机点拨:如果将这句话中的小草看成是一种人,你觉得是哪一类人?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这句诗会让你形成这样的感受?学生很容易从尘垢想到这一定是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再加上“炫耀”一词,活泼、开朗、淘气的形象悄然之间已经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有了这样的情感认知,教师相机展现诗句中所描写的关于小草的画面,学生就能走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一颗颗新绿的小草,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和浸润,又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们为自己的生长状态感到骄傲,使劲地仰着头……

再以“独特表达”为例,诗歌第2 自然段鼓励读者“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这句诗看似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但其独特之处却异常鲜明。首先,四个动词别具特色。“赤”字与上文中“炫耀”一词遥相呼应,展现出粗野、放纵的乡土气息;“携”字看似是手拉手,却给了读者极其广阔的画面感,三五成群的孩童,手牵着手,蹦蹦跳跳地,或徜徉、或奔跑在“雨过天晴”的旷野之中;“踏”字与“涉”字,由于对象“新泥”和“溪流”的不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表达魅力:“踏”字侧重于踩,与“赤”字呼应,“涉”字侧重于“过”,与“踏”字形成表达合力,是诗歌中“闲游”状态最真实、最鲜明的写照。在品味了这些动词独特的表达魅力之后,教师可以以师生合作、生生互读的形式,你一句,我一句,感受极富节奏的短句所展现出来的鲜明跳跃感,进而在动态韵律中与诗人处于相同的节奏频率。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以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为抓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交流等板块,让学生将前面诗歌中积累的方法在单元略读诗歌中得到充分的运用,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依循创作构思,指导背诵积累

优美、独特的语言值得品味,更值得积累。经典的文字是作者精妙构思的产物,更蕴藏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积累不应该是机械的背诵,而要依循作者的创作思路,步步为营,顺势而为,将学生积累背诵的过程转化为文本语言在学生意识中的二度创作,最终使得文本语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以《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的第1 自然段为例,教师就可以依循这个诗段的内在结构,指导学生进行积累。首先,关注标点符号,划分诗段层次。学生在快速扫描语段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段诗中有两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一种是分号,一种是冒号。借助语言文字的内容和联系,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划分出诗歌的层次:诗段开篇,诗人戴望舒直接呼吁大家“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借助冒号统领整段,起到了统领、总起的作用;而后面连续三次用到的“分号”,则是四种分写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间隔。其次,厘清了时段的结构层次之后,教师需要凸显学生在略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绘制这一时段的结构示意图,并依循这样的思路和结构,将自己想象成为诗人,在模拟创作的思维和心境下展开背诵。

纵观这一板块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背诵,聚焦于诗段中所描写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四种景物。但如果将这四种景物分裂开来,各自为阵,学生即使能够完成积累背诵的任务,也是各个零散板块的硬性拼凑与机械组装。

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回归诗人的创作本位,通过梳理时段的层次和结构,与诗人形成深入对话,还原“背诵即二度创作”的思维认知本质,最终将原本零散的信息,在诗人创作中融合成为有机整体,让积累背诵水到渠成。

四、激活原始储备,搭建迁移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读写相通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但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读与写都是相连的,只有有着共同的认知经验,才能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自然转向表达运用的维度上。

《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中阅读和表达就是相通相融的,因为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唤醒学生情感认知的共鸣,还能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鉴于此,教师不妨从诗人戴望舒“到小径中去走走吧”的呼吁中走出来,激活学生的原始储备,并让学生思考:“那你在天晴了的时候,想去哪里走走呢?”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原始储备,因此所想到的地点和场景也是迥异的:湖边、田野、山顶、树林、海边……如此,教材课文的范例价值,通过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至此,学生的迁移运用还停留在创意选择的维度上,究竟该写些什么内容?又该如何去写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顾诗人所设定的结构层次,组织学生以模仿的方式,选择一种场景,构思自己迁移表达的语段结构:如建议“天晴了的时候”去“校园”中走走,就可以分列这样的描写事物:梧桐树、三叶草、池塘里的小鱼、操场上的水洼……再如建议“天晴了的时候”去“湖边”走走,就可以分列这样的描写事物:湖面的光、飞过的鸟、吹来的风、岸边的柳树……

从创意选材到结构设置,教材诗歌的范例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又没有对具体的细节创作形成过多干扰,在既定方向下,为学生的创作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要做好点拨者、引领者的角色,以单元着力训练的方法为抓手,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身心完全融入到现代诗歌的学习之中。

猜你喜欢

雨过天晴天晴现代诗歌
在天晴了的时候
雨过天晴
屋乌之爱
看图猜成语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春(1)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挽留
这天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