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支架指向表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022-12-31吴怀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龙洞游览小船

文|吴怀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臀”“蜒”等6 个生字的读音,会写“窄”“额”“端”等15个生字,积累“聚集”“宽广”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试着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3.重点聚焦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做游客,明白游览顺序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不仅地面有……地下也有……(出示图片),这是——(学生接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到这儿游览过,并且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解题:你知道题目中“记”是什么意思吗?“记”是记录、描写的意思,游记就是描写一次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文章。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可以叫“记____(地点)”或者“游 ____(地点)”,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可以叫作——(生答)《游金华的双龙洞》。

3.学习“蜿蜒”。(指名读,出示长城图片。)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蜿蜒”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篇课文中,“蜿蜒”写什么?到书上找一找。

4.(生读句子)正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叫双龙洞。

5.小结:课文的第1 自然段就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人物。

6.说起游览,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顺序。游览一定会有一定的顺序,因为景物不止一处。那么,同学们今天先做一回游客,跟着作者一起,看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请留意作者游览时的景点,一边读一边圈画。)

(2)你能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吗?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出示教材第68 页的课后练习)

路上→()→()→()→()→出洞

要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3)游览的线路图还可以画成一幅示意图,这样看起来更清楚,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叶圣陶爷爷从罗店入山之后,一路迎着溪流,首先来到了洞口,其次进入外洞,接着经过孔隙,然后到达内洞,最后原路返回。(画图,贴词。)

【设计意图:首先由图片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体,从课文题目入手,明确本文文体是游记,指向单元目标。接着,从检查预习入手,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蜿蜒”的理解,运用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再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既理解了词语,暗和了题目的解释,又了解到作者独特的布局。理解重点词语之后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让学生“默读思考课文顺序”,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大致梳理。理清顺序按步骤进行,借助景点的不同,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搭建习作的支架。先让学生默读思考作者的游览顺序,交流之后让学生写游记时也可以先把线路图写一写,画一画,完成课后习题,这也是学生自己习作的过程,与单元习作中第一条要点相契合。】

板块二:找一找,知晓行程路线

(指路线图)这么多的景点,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巧妙串联,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流畅自然的呢?里面有一个秘密——行程路线。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行程路线的句子。

如第一处在课文第2 自然段,“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第二处在第3 自然段,“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

这些能明显发现地点转换的句子散落在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中,有的出现在段首,有的出现在段尾。

2.交流并朗读这些句子。(女生读一句,男生读一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设计意图:默读便于思考,让学生默读之后,找一找关于作者行程路线的句子,也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对于学生而言,有的容易辨析,有的易于混淆。因为行程路线的句子把这些景点非常巧妙地串联起来了,串联得不着痕迹,让行文更流畅。这些句子其实就是过渡句,使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转换更加自然。而这种表达的能力,学生平常掌握得并不好。因此引导学生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学一学,帮助学生建立起习作的支架——思考的回路。这里暗和了单元习作中第三条习作要点。】

板块三:学作者,写出景物特点

1.同学们,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游记,我们都觉得写得很好,很生动。一篇好的游记,除了写清楚游览的顺序,交代行程路线外,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有自己感受到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叶圣陶爷爷感到好奇、感到刺激、印象最深呢?

2.理解词义。

(出示词语“孔隙”)同学们,你觉得“孔”是什么?“隙”是什么?

孔:小洞、窟窿;隙:缝隙、裂缝。孔隙就是很小的裂缝,狭小的缝。

3.那么,同学们,从这个词语中,你能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4.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又窄又小的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句子、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5.交流,学学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写出景物特点)。

(1)写小船的小直接写出孔隙的狭小,让人印象深刻。“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请你说出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小船很小)

老师把它改动一下,请同学们仔细看。“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发现课文中的两句话竟然用四个“小”,叶圣陶爷爷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那你还能从哪个词中看出小船的小呢?请说说你的理解。(与平时乘的船相比)

作者仅仅在写小船的小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师生合作朗读体会)

小结:叶圣陶爷爷并没有用我们常用的具体数字来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学习生字“臀”。“臀”是月字旁的字,(举例)这些偏旁的字和肉有关。你知道“臀部”的“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屁股)

看这句话,作者把和船底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做动作)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用词多么准确),让人似乎有种小心翼翼的感觉。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读词“额角”。

(生读句子)这里写了什么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给你这样的感觉?

挤压:(做手势)这是什么感觉?山石真的在挤压吗?其实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山石真的会挤压过来吗?真的会撞破额头,擦伤鼻子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朗读体会。)

这两句话都是写作者的感觉。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4)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这句写什么呢?(进洞的方式)

写工人拉绳子这种进洞的方式其实还是为了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6.过狭小的孔隙让叶圣陶爷爷印象深刻,所以他用了很多笔墨和篇幅来详细描写这个景点,而其他的景点略写,这就叫重点突出。

7.再读读第5 自然段。

8.小结:虽然每句话都在写孔隙的狭小,可是是不一样的,小船的小和特别的拉船方式是作者在景区的见闻(板书:见闻),后面几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板书:感受)。叶圣陶爷爷不愧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能把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你们看,孔隙狭小的特点写得多清楚啊。我们写游记的时候要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写写感受。(写出特点)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还是用“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句子、圈一圈有关的词语”的方式打开。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之后,让学生理解“孔隙”这个词语,从词语理解中感受孔隙的特点,再回到文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会,充分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通过找关键词“稍微”“一点儿”“准会”“挤压”来感受作者通过描写对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让人如身临其境;通过找乘船的部位、找关键词“贴”来感受作者具体细致的描写;写乘船的方式“拉”,还是写出了孔隙的窄小。孔隙到底有多窄小,没去过的不知道,作者就直接描写小船的小来写孔隙的窄小,因为小船是大家常见的。写进洞方式——要由工人拉,也是写出了孔隙的窄小;写“我”乘坐小船的动作“贴”、乘坐感觉是“挤压”,还是写孔隙的窄小,写得非常清楚。始终让学生通过比较句子、找关键词,默读课文找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朗读、交流体会,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感悟,进而引发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教师不断点明、不断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从而获得表达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结合起来写,指向表达。这是书后练习二的要求,也是本单元的第二点写作要求。】

板块四:写一写,写清景物特点

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是华山的长空栈道(播放视频)。如果你现在就在这个长空栈道的第二段的出发点,你会看到什么?走在这个栈道上,你会感受到什么?请仿照课文第5 自然段写一段文字,试着将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在于把上一个环节“作者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之中。“孔隙狭小”这一部分作者描写得生动细致,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并把景物特点及过孔隙时独特的感受写了出来。板块三既是理解课文,也是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把“理解式”阅读的视野转向“表达式”阅读。一是通过阅读作者的表达来读懂作者的意图,二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学习作者的表达。这个过程很重要,支架搭好,还需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像这样典型的课文。因此,让学生学习完作者是如何写孔隙的特点之后就安排观看视频,观看和课文有相似经历的视频。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习得方法,在习作中实践、练习,提升表达能力。】

【总设计意图】

此课教学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妙手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单元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笔者以为,需要教师从“阅读的视角”转向“写作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从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转向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就像是放大拉长的习作课,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都要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游览的顺序极为清楚,课后训练题也为我们指明了训练重点。学习这样的习作单元的经典课文,就需要有转变,转向“写作视角”,转向“怎么写”,聚焦作者怎样以游记的方式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是怎样写清景物特点的,强化表达意识,重点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经典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带领学生寻找文本的言语表达样式,学习作家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经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本节课四个板块,前两个板块“明白游览顺序”“知晓行程路线”,指向教学目标二——“理清顺序”,因为这是写作的前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游记类作品的典范,作者的游览踪迹就是写作顺序。后两个板块的教学则指向教学目标三——“如何写清景物特点”。这几个板块均有助于达成“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让语文要素有了落脚点,对完成本单元习作《游________》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练习支架。

猜你喜欢

双龙洞游览小船
游金华双龙洞
游金华双龙洞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美术馆游览指南
小船摇啊摇
随着脚步看风景
小船小船快快开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游览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