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练笔的“三化”策略
2022-12-31张迎平
文|张迎平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化的微格练笔内容可以拓宽学生习作的面,丰润、厚实习作的素材;序列化的微格练笔安排,抓住习作点的训练,能由浅入深地降低习作难度;梯度化的微格练笔要求,有规可遵,有律可循,能够提高习作实效,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拾级而上。
当前,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小练笔的训练,单就数量上来说,教材安排了多次小练笔,架起了学生通往习作的桥梁。充分梳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在每一节课中寻找合适的教学点,将课文学习和习作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服务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需要,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追求。但教材中小练笔的数量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显得捉襟见肘,教师在设计练笔时随意性较大,在服务单元习作的功效上还有所欠缺。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探索,尝试运用微格练笔的“三化”策略,效果明显。
一、微格练笔的表述
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知识的结构化很明显。编者按照单元体系对知识结构进行细化编排,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体现,笔者将习作训练中的这些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称为微格。微格练笔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习作目标要求以及习作内容,有机结合课后小练笔,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增加练笔的次数,把修辞手法的运用、谋篇布局的方法、观察想象的能力等习作方法融入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把单元习作的总要求通过细化分散到每一次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围绕某一种习作技能进行领悟、练写、交流、评价,降低了习作难度,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推进,实现练笔的转型升级。这样具有针对性、序列性和整体性的微格练笔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练笔过程实在,有广度,有坡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从而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和跨越。
二、微格练笔的“三化”策略
1.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学生只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才能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才能在习作的时候敞开心扉,尽情表达。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淀。
在教材中,不乏将内容指向生活的小练笔。如,《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练笔要求是这样的: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这样的练笔要求让学生以课文为基础,以生活为舞台,从生活入手选取素材。再如,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到的景色,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练笔的要求。这个要求同样是将练笔的内容指向了学生熟悉而多彩的生活。
因而,教师平时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走进生活,勤于观察生活,主动储备练笔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练笔的导语,设计的练笔要体现练笔内容的生活化要求,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但是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发现终究是有限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在积极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才能不断被发现,因此教师要通过组织有效的交流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此教学,学生练笔的内容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就不会单调地局限于某一类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自然得到提升。
2.安排序列化
微格练笔的安排,是为写好大作文打基础的。教材中的练笔,往往与本单元的习作关联紧密。但纵观当前教学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练笔教学时,根本没有揣摩领会编者的良苦用心,没有意识到练笔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往往是一笔带过。有的教师只是展示例文,让学生简单模仿;有的教师只是把练笔当成普通的家庭作业,布置了事,缺乏及时的检查、批改、评讲。学生练笔的随意性较大,想练什么就练什么,想怎么练就怎么练,导致练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也辜负了编者的用意。
其实,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小练笔的时候,应该细心研读教材,密切关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做好统筹安排,提前铺垫,巧妙地将大作文的要求进行分解,分散到多次练笔当中去,形成序列化的安排,以降低写作难度,实现“滚雪球”式的训练策略。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的话题是“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要求通过情境向别人介绍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动物朋友,还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来写。本单元共有《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猫》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读一读描写猫老实的那一段话,体会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何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这个语段用“说它……吧,它的确……可是……”的句式,写出了猫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特点,可谓匠心独运。教师在引导学生练笔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喜欢的某种小动物,看看该动物有没有前后矛盾的特点,尝试着将这一特点提炼出来,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母鸡》一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把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形象地描写了出来,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欲扬先抑”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补充一个练笔:回想自己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变化,试着写一写变化的理由。而《白鹅》这篇课文通过十分生动形象的对比,突出了鹅的特点,让读者如见其行,如闻其声。文章语言也是诙谐活泼,极富童趣。比如,作者在文中用鸭的“步调急速”跟鹅的走路姿态做对比,凸显鹅“步调从容”的风范;而为了彰显鹅老爷“从容不迫”的姿态,则是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等动作进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补充练笔,安排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这样,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之前就能经过多个片段的练习,分别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散训练,掌握描写动物特点的多种方法,从而使小练笔为单元习作有效服务。
3.要求梯度化
从能力要求来看,梯度化是微格练笔的策略之一,也是统编本教材在小练笔编排方面的显著特点。二年级侧重于写一两个简单句子;三、四年级以仿写为主,通过对文中一些有特色的句子或者典型性的段落进行仿写,实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五、六年级的重点是练写结构比较复杂的段落,更关注写作技巧方面的提高。
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课后有一个小练笔:“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 小节或第3 小节,用几句话把想画的内容写下来。”这个练笔便是写简单句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练笔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照着文中样子写一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这样的题目要求是以文中的句子给学生提供参照与支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例子写几句话。需要仿写的句子是比喻句,虽然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已学习过,但是例句的形式比学生以前学习的比喻句更加丰富,如果让学生创造的话,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所以,从题目提供的形式和素材可以看出,这样的要求明显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练笔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练笔自信。又如,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练笔要求关注写作方法,让学生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这个要求显然有了提高。从写一两句话开始,到仿写典型的句段,再到关注写作技巧,这样的编排方式,对学生表达训练的要求呈现出梯度化的特点。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不同,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分层教学,对学生提出层次性的要求。当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自信,收获发展性的进步。
只要教师有整体意识,能够通盘考虑,采取添一添、减一减、变一变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练笔机会,形成序列化的微格练笔系统,小练笔就一定能在服务单元习作方面大有作为,也一定能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