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分析
2022-12-31葛学军
葛学军
(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 226001)
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基于课堂观察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不仅要深入认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课堂观察评价的必要性,更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准确掌握并客观反映学生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进步情况。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在高中课程体系中是一门相当重要而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的世界认知和良好的人文观念,这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概括来讲,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方面要求学生形成对人与地理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即人类必须保护、尊重地理及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重视角和知识来解读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区域认知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视野认识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区别,以及其在生态、文化上的联系;最后地理实践力方面强调学生应掌握一定的户外考察、实践、社会调查技能,切身地认识地理、自然与社会,获得主动的学习认知。
二、基于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必要性
通过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同,这一教育理念侧重的是对学生主体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并不只是一般性的知识掌握。而以往笔试的方式,虽然能够测评学生对一般性知识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情况,但是不能反映出学生的主体素质、能力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准确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教师只有通过课堂观察,全面、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观念、行为表现及知识能力,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个体化教育、引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三、基于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方法
(一)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水平评价
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关系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准确评价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发展水平。
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便是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因此,在整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观察学生的认识变化情况,看学生的认识是否更加科学、客观,还存在哪些不尽正确的认识,从而强化教学引导。最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人类发展时期,人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方法、利用程度是不同的,但是归根结底人类必须依赖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并要治理与保护好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才能为人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水平评价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大局观”,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这种思维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来说甚为必要,还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适应和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全面兼顾各种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得出更加正确的结果,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例如,《地球上的大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变化情况。如在《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教学观察,分析学生是否已经认识到地球大气的变化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应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并说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教师则应观察学生能否从经济、文化等角度来阐述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步的影响。
(三)对学生“区域认知”的发展水平评价
与“综合思维”相比,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是为了让学生在具备“大局观”的同时,能够从更加现实和具体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问题。这一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学观察,准确评价学生的区域认知发展水平。部分学生可能一开始知道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类型存在,但并不知晓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也不知道其差异对物种、文化等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之后,要重点观察学生能否准确阐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类型之间的差异,知晓它们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对动植物、人类活动、社会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水平评价
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培养和评价相对特殊,需要教师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将对学生的教学和观察评价拓展至室外空间。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土研学旅行”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观察评价。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社团,每个社团6~8名学生即可,社团划分好之后,便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规划乡土研学旅行路线。
每个社团走一条旅行路线,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收集地方的山水景色拍摄照片绘制地图;可以调查地方的民风民俗,拍照留存,编写介绍和说明,结集成册;也可以走访地方英雄烈士的故居,编写文章介绍其事迹等。最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对学生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的观察,来准确评价其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情况,看其是否掌握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技能,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强和提升。
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准确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突出学生的发展成果,以便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中尚存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