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整本书阅读”彰显活力
2022-12-31殷樱
○殷樱
随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整本书阅读”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互联网+”,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学关于神话的课文时,因为翻译的原因文章读起来有些拗口,再加上故事中数不清的冗长的外国人名,很多学生在初拿到书本时,就有些畏难的情绪;再如动物小说,这种题材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这就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学生们不但可以在平台上浏览书籍,还可以在线答题,参与在线讨论与读书笔记发布。在此过程中,阅读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互联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语文教学,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整本书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打开学生视野,还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通过读写训练,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推进“动物小说”的阅读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笔者让学生以阅读小组的形式去搜集一些名家小说中描写动物的片段,利用word 文档的批注功能对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批注式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巩固习得的方法,为自己的写作实践“铺路”。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方法感到很新奇,非常愿意去做。这样,读文章时也仔细多了。同时,这样的批注方式非常方便,还可以将自己的点评共享给其他同学,在互助合作中向他人提供阅读经验,共同获得进步。
“互联网+”,提高了学生的评价鉴赏力。新课标倡导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读完《森林报》一书之后,笔者设计了“春天的古风雅韵”“春天的好词佳句”“春天的美文佳篇”“春天的天籁之音”等一系列活动。以往都是让学生回家搜集关于春天的文章,自己去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认真观察春天,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而现在,笔者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晓黑板”平台,搜集“美文佳篇”发到线上,推荐给同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学习活动中,线上的推荐作业利用率不高,经常出现的局面是文章发了之后没有人去看,让分享流于形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置完作业后,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评价者,对别人的作业进行评价,在作业下面继续“跟帖”。如点评“美文佳篇”:你喜欢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喜欢其中哪一点?将感受写下来。点评“好词佳句”:仔细读读同伴的练笔,如何改得更生动。有了这样的评价作业,学生不但看得认真了,更是通过评价提高了鉴赏能力。
“互联网+”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让整本书阅读更加彰显出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