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政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2-12-31李强郑忠辉

智库时代 2022年43期
关键词:土木工科伦理

李强 郑忠辉

(长沙理工大学)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将思政元素渗透在工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致力于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格局。所以,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政融合策略极其必要。

一、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简析

(一)课程思政

高校教育需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来开展,着重强调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价值和优势,以及高校设置课程思政的意义,要求把课程思政渗透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高校教师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也能够把课程思政和其他学科有效融合,深层次挖掘其他学科、专业的思政价值和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效果和价值。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期间和思政育人相关的所有政治性课程。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课程直接承载思政教育,而后进行专业性填充。特别是土木类专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层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最大限度保障思政育人价值能够在土木专业教学有效凸显,直接把思政元素渗透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将其直接转化成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道德观念[1]。

(二)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这一词语早在国外已经盛行,国外研究人员把工程伦理视为职业伦理,牵扯到伦理应用的场景及标准。美国工程领域把工程伦理解释为建筑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对委托人、雇主要具备可靠、诚信、服从等理念及行为。莱德表明工程伦理不但要考虑工程师和同事、雇主的关系,还要综合性分析工程实践活动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后将其看成“微观伦理”与“宏观伦理”的构成部分。我国学术研究人员就价值论层面把工程伦理界定为探索建筑工程内在的价值与社会综合价值之间的关系,怎样更好地实现此价值。文章观点将工程伦理看作职业范畴内的伦理标准,其在学科层面把自然、社会、人文等知识有效渗透在课程内,以伦理道德的观点辩证看待建筑工程活动和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具体建筑工程活动中谨遵雇主的要求,同样也不能违背职业基本道德准则。在社会内工程伦理要给工程活动背后的主体传递核心价值观,这不单单是工程师和雇主,其中也牵扯到其他一些利益相关人员,切不可只顾自身利益,不重视工程其他群体的利益。而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工程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伦理素养,还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以社会责任感以及伦理道德的标准灵活的解决工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工程伦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政融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的影响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我国发展的核心思想引领,而课程思政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形式。此理念可以精准、直观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及价值,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措施等内容。当下,各大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内容,此类内容可谓是工程伦理教育开展的核心基础。许多土木类工科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很难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在解决工程道德伦理过程中也很难凸显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在高校课程教材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凸显其自身。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伦理教育也可以有效解决工程道德伦理问题,有助于思政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需求。

(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较为实用,属于必修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及社会责任感等。而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强化工程职业的伦理道德素养,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工程专业人才。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是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所以,二者融合的可行性较强。

与此同时,基于新工科背景,社会各界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校不但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新技术领域、新工业人才,还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迅速发展,对应用型及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所以,高校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进而促进新工科背景下土工类学生工程伦理和思政融合的有效实践[2]。

(三)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战略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工程教育,现阶段,诸多新产业迅速崛起,势必需要大量新型工科专业人才的支撑。而新型工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高质量、现代化的工科人才,从伦理教育自身极具学科特征,能够有效满足新工科建设的教育需求。各大高校及教师需清晰界定工程伦理教育及思政融合的战略作用,持续完善和优化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内教育目标及核心也随之转变,需要高校在课堂教学中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发挥,让高校学生深层次学习并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3]。

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政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一)引入工程伦理元素,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工程伦理教育可谓是土木类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样是强化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方式。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在土木类专业教学中适时引入工程伦理要素,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此期间,土木专业教师需要结合书本教材,适时引入经典的工程伦理案例,如核事故信息公开以及怒江水电开放引导案例等,针对性提出工程伦理问题,引领学生以辩证思维进行探究式讨论,分析和探索,其中矛盾及解决方式,在持续地分析和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和责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白工程伦理教育及元素的渗透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工科教育中长期渗透。专业教师可在工程伦理教育过程中采用周期形式持续渗透工程伦理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的意识和心灵,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工科专业课程之外掌握工程伦理相关的教育知识。此类伦理学互动也能够让学生清楚知道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责任感,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能够发展为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及服务意识的优秀工程师。

除此之外,还要持续强化高校师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正确认知,适时利用学术会议、研究讲座等多样化的方式传递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思想,让高校师生能够清楚地知道,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也能够提升工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唯有全面了解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意义,高校教师才会精心设计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政融合的教学方式及内容。

(二)引入著名工程建筑,激发学生专业自信

土木类专业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土木类专业教师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类专业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内容,适时引入著名建筑的相关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例如,在讲解路基路面工程时,通常会涉及一些路面设计知识,教师在阐述生态环保公路及相关优秀案例,适时引入无量山脉公路和自然协调的设计理念,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起伏的梯田、丘陵与公路优美的线条视频及图片,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此设计中有效渗透了人和自然共生与和谐的发展及生存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土木类专业教师须立足现实需要优选工程伦理教育及思政教育内容,但当下部分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与此理念发生偏离,人在改造世界、认知世界过程中需要反思如何更好地正视、尊重自然。以德育渗透的方式,启迪学生思考与自省,此类工程案例极易提升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效率,也会影响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激发学生专业自信。就某种层面而言,工程建设也要有一定的工匠精神,持续优化、完善各项设计,容不得一点瑕疵,确保工程高质量完工,成功的工程建设会影响子孙后代。在开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时,需要适时融入德育及思政元素,引领学生了解在工程设计时需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及文化规范,避免侵害他人利益,不可存在违法行为,抵制剥削,切忌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进步的不良行为。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中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标准,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4]。

(三)引入大国工匠教育,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工匠精神”是新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标准,同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而工程行业培养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需要具备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等精神。高校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把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及课程思政相关的知识有效融合设计,让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内心。如在设计水文地质交通条件时,引领学生从水文计算、位置界定、通行能力、结构设计等层面逐步设计,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严格依照行业规范设计和执行。在设计计算期间,由于工程量较大,需要多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各个环节内容是否达到行业规定的标准。如果单个点复核无法满足特定的标准,则需要重新计算。由此,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这个时候,土木类专业教师可结合设计环节要求学生严格进行多次检查,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端正态度,有效引领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充分保障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培养高校学生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与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同时,也可在教材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引入大国工匠、优秀人物的事迹及故事,弘扬工程建设先辈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重,孜孜不倦探究工程建设先进科技的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强化学生的家国使命感,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工作作风及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还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5]。每一门专业均历经多代人的结题积累,正所谓读史明智,积极学习、汲取先辈经验同样是立德树人、发挥榜样引领的有效方式。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生需要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积极传承与弘扬先辈的奋斗精神。立足“课程思政”,以此来培养高校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续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及意志力。

(四)加强新工科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思政理念

基于新工科背景,土木类专业教师需立足工科教学特征,深层次挖掘工程伦理中工匠精神、职业标准、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等价值要素,充分保障德育在土木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和应用,在提升学生土木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和概念性的理论知识点相比,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更具综合性及特殊性。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土木类专业教师需有效衔接伦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特性,预先设计思政元素多元化渗透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索,进而有效考验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挖掘潜在的思政资源,有效发挥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协同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深层次融合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实施化课程、学科模式的教育,以此方式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的生化,让学生能够明白人格完善、伦理完整的积极优势和价值。同时,也可在思政课堂中增加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根据土木类专业具体情况,灵活地融入伦理道德思想进行案例分析和演示。例如,在实践课程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工程施工内容,让学生现场了解施工的真实环境,而后事实引入自然及社会影响的相关话题,让学生思考、探索和实践,由此可以有效渗透思政元素,让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施工现场的环境中探索和应用,还能深层次理解自然、社会及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哲学角度正视工程伦理问题,以此来强化工程伦理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应用,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6]。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土木类学生工程伦理与思政融合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土木类专业教师需立足新工科背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适当融入思政元素,让土木类专业课程教学凸显其教育价值和内涵。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要求土木类专业教师根据土木工程教学特征,深层次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土木工科伦理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