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劳动安全教育的对策研究*
——基于实训的视角
2022-12-31杨鑫刚
杨鑫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
一、引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从劳动教育体系设计[1]、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2]、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建设[3]、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机制构建[4]、劳动教育合格师资队伍打造[5]等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是,对于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劳动安全教育具体实施问题研究较少。然而,《意见》指出:“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作为劳动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劳动安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从劳动安全教育的内容、劳动安全教育的准备、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的过程与要求、劳动安全教育实训后的总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劳动安全教育的对策。
二、劳动安全教育的内容
劳动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安全意识教育、劳动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分级劳动安全教育三方面内容[6]。
(一)劳动安全意识教育
劳动安全意识教育,主要是课堂教授、事故案例警醒、宣传拓展、劳动安全知识竞赛、危险辨析等途径,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使学生从心里自觉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劳动教育各种环节中不要对什么都感到好奇,要保证精神的高度集中等。
(二)劳动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劳动安全技术知识包括一般性的劳动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劳动安全技术知识。一般性的劳动安全知识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了解的基本劳动安全知识。例如:劳动安全实训场所各种警示灯及警示标志的含义;劳动安全实训车间内的危险区域;电气设备的安全知识;生产材料的防护知识;消防原则、紧急避险等安全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在生产实习中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工艺及实验试剂的安全禁忌;每个实习课题当中应该注意的安全知识等。
(三)分级劳动安全教育
首先,进行入场教育。由劳动安全实训单位的安技部门安排专人进行一般性安全技术教育。其次,进行实训场所教育。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后,再由场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内容包括本场所的劳动规则和应重视的主要安全问题;场所内的重点危险区域和一般违章行为;劳动安全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实行安全操作示范,由重视安全、技术熟练的老师进行安全操作示范与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步骤和要领,明确说明操作的一般性违章行为,告知安全操作的具体步骤,并要说明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等。通过反复、深入的劳动安全教育工作,使劳动安全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潜意识中。
三、劳动安全教育的准备
(一)组织准备——加强党对劳动安全教育的领导
劳动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委对劳动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要树立“劳动安全教育不到位就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将劳动安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由教务处牵头,劳动教育学院或劳动教育中心为课程主导,学生处、团委及安全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劳动安全、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相关专业院系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员参与劳动安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安全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思想准备——了解劳动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劳动安全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更好理解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工作方针,充分把握安全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刻理解“只有劳动安全生产意识的提升,才有行动上的作为”的道理,认识到加强全民劳动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到劳动在哪里,劳动安全教育就要延伸到哪里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增强针对性,注重宣传效果,努力使劳动安全发展观深入人心,促使大学生减少甚至杜绝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让遵守法律成为自觉行动。
(三)知识技能准备——普及劳动安全法律及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劳动安全素质
劳动安全意识的基础是人们对安全需要的认识,人们对安全需要有了基本的认识,就会产生对安全的需要意识,这种意识将成为提升劳动安全素质的原动力。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劳动安全素质,一是要动员大学生学习劳动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把“知法、懂法、守法”作为提高自己劳动安全素质的基础工作,把学习法律、树立劳动安全观念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有学生在充分认识到劳动安全需要的重要性以后,才能做劳动安全的宣传者与践行者,继而进一步影响他人关心、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二是普及生活安全知识,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用电、用气安全、安全防护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在危险来临时能果断采取正确措施,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
四、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的过程与要求
劳动安全教育中,必须运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使学生掌握劳动安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是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的主要目的。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能独立选择操作工艺,能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简单安全问题,继而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实训还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劳动安全守则进行劳动,养成文明、正确的操作及工作习惯。劳动安全实训过程为:第一步,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使学生对操作中的主要危险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严格按照实训大纲和步骤进行实训,严格遵守实训守则,加强安全管理,保护学生在实训中不受任何伤害。例如,某职业院校学生在进行普通车床一周认识实习时出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导致右手食指骨折。这位学生早上刚上课时就打瞌睡,老师及时提醒了他,但是在进行车床操作时,在没有关闭急停键的情况下,装卸工件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完成实习内容,同机床的同学抬起操作杆,三爪卡盘正转,卡盘扳手打在右手食指处,致使食指骨折。这起安全事故违反了两项安全条例:一是在不操作机床时,急停键要处于关闭状态;二是机床禁止多人共同同时操作。根据事后调查,这位同学在事故前的晚上根本没有回宿舍休息,这可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所以,遵守劳动安全纪律也应该和劳动安全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下面就劳动安全教育和劳动安全实训纪律分别作出要求: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纪律是安全生产的前提,是生产安全的保障。劳动安全教育实训中的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遵守的劳动纪律,二是指导老师的劳动(工作)纪律[7]。
(一)学生劳动安全教育实训中应遵守的劳动纪律
①遵守作息制度。②服从生产指挥,服从调配。③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④不串岗、不打闹、不乱动机器设备。⑤正确使用工、卡、量具。⑥合理摆放产成品、残次品和废品。
以上的劳动纪律只是最基本的纪律要求。为了保证劳动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工作时间制度的严格执行。再者,服从生产实训指挥和调配,更是劳动安全教育实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假如学生在劳动安全教育实习过程中,劳动安全意识淡薄,工作纪律涣散,在岗位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章程马虎对付,对安全操作规程不放在心上,就极容易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必须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未来到了真正的安全生产环节,涉及到劳动安全的违章可能本身就是违法,造成严重后果就是犯罪,这是劳动安全中的违纪不同于一般违纪的地方,以此提高大家对劳动安全教育实训重要性的认识。
(二)指导老师的劳动纪律
老师是学生的镜子,用老师的正确照出学生的错误。实习单位在选用实习老师时,应该从工作责任心、技术能力等方面综合对实习老师进行考察。老师应遵守以下基本劳动纪律:①遵守工作时间。②不在工作场地吸烟。③工作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不随意离开。④坚持不间断巡查,及早发现问题。⑤坚持每天检查机器设备,排除存在的故障或及时报修。在实训过程中,老师要做劳动纪律的践行榜样。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说教,老师的行为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遵守工作时间,按时上下班,不浪费学生的每一分钟时间,学生也能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坚守工作岗位,坚守工作现场,如果老师随意离开工作现场,学生就会觉得实习没有老师说的那样危险,从思想上放松警惕。坚持不间断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危险动作,把事故率降到最低。坚持每天检查设备,使设备处于安全状态,防止因为设备原因,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综上所述,在劳动安全教育实训过程中,必须强调老师和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纪律和操作规程,严格杜绝一切违章行为,促使大家做劳动安全的践行者和监督者。安全来自于每个人的责任心,来自于老师的严格要求,来自于学生的严格遵守;事故出自麻痹大意,出自对待实习实训以及对待劳动的无所谓态度。第一次违反劳动纪律可能就为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要使劳动安全成为实训中的一种基本素养。
五、劳动安全教育实训后的总结
在劳动安全实训中,一般采用任务或目标驱动的方式。但是,有了“任务”或“目标”的驱动,并不意味着就是积极主动地学习[8]。一方面,由于这个“任务”或“目标”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往往我们在实训前就有明确的“目标”或“任务”,学生对这个实训的任务或目标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并没有思考“任务”或“目标”的设定对于劳动安全教育实训效果的引领作用等道理;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是对照实训手册被动地“跟着做”或是“照着做”,并没有对实训的规程和步骤的逻辑性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做完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做”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和效果,继而影响实训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实训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总结,“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实训学习行为,以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在劳动安全教育实训活动的总结环节,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实训过程中的情况。为此,在实训开始前就要将最后交流表达的任务和计划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准备。关于学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实现形式。首先,“让学生记”。记录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劳动安全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可以以表格形式,也可以按照步骤记录。这种记录要贯穿整个实训过程,要重点记录劳动安全实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排除差错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审视自己的“行为”,找到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课堂理论与实训实际紧密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快速捕捉关键环节的能力,提高实训中的全局意识,深刻领会“每一步都是实训结果的保证”的道理,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学会关注问题、原因、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有目的记录水平。其次,“让学生说”。这里的“说”就是开口表达。可以在实训开始前让学生“说”出实训的目的和任务,以及自己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也可以在实训开始时让学生“说”出实训的主要步骤,极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做法等;还可以在实训结束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实训体会,以及对实训步骤间的顺序逻辑关系等。一方面,通过“说”,让学生体会到实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表达的机会,他们在准备“说”的过程中,会认真总结整理,这个总结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是“记”的基础上的一次口头表达与沟通,学生还可以在“说”的过程中知道“记”的重要性,也可以互相分享“记”的重点等。此外,通过“说”还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也可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和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质量把握学生的实训效果。
最后,“让学生写”。“写”的成品就是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对整个实训过程的书面总结或实训报告。“写”的结构框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习惯和实训内容而不同,主要包含“经历”“体验”“收获”等三部分内容。将实习中的“经历”按照一定条理写下来,成为一个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这是“写”的基础素材,有“经历”,才会有“体验”和“收获”。同一个实训每个学生的“体验”不同,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挫折感比较强,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会激发学习的斗志,遇到困难时的挫折感以及困难解决后的喜悦等真实体验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情感上的升华,更有利于引起学生对实训重要性的一种共鸣。有了“经历”和“体验”,就会有“收获”。要引导学生“写”出实训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态度的转变等进行总结,将出现的差错进行认真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将实训的效果知识层面上升到了能力与情感等更多的领域。
实训成果展示不仅是同学们向老师、专家、同学汇报自己实训成果的机会,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启发和学习的机会,更是同学们展现个人劳动安全综合素质的机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被放大、被宣扬,不仅能给予学生好的思想引领,而且能让学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在每一次成果展示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注重后续思考,总结本阶段主题活动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自我优势和成功的地方,有利于对后续劳动安全实训进行总结,进行实践交流和展示,为他们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不足,思考改进和提升方法,从而提升自我能力,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认真把握劳动安全教育的内容,依次做好劳动安全教育的准备、劳动安全教育实训的过程与要求、劳动安全教育实训后的总结等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整体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