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设想

2022-12-31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丁锋

中国质量监管 2022年8期
关键词:长三角标准区域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丁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充分体现着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进程的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及标准体系化表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大计的最长线的战略思维,显示出协同发展的高端智慧和高标准眼界格局。

为拉动区域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创新协作,推动地域间经济布局的平衡及互补,实现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地区间的省级、市级、县级市场区间的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及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互用,直至建立健全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等全方位、全平台、全空间、全场景、全流程、全链条建设领域,致力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以及相关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交通互联等重点领域的成效发挥并安全可靠的跨境数据信息服务,旨在为搭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之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融通为起始目标,即以实现全方位的互利共赢为终级目标的标准体系。

一、以上海区域发展体系为牵引

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地理交汇区域,

又因为上海市的经济龙头地位和交通中心地位及其地理资源主导地位,所以精准构建且适时健全以上海区域发展全方位体系为牵引的三省协同创新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发展及远景规划具有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功效强化之功能,极具现实性和效能性。同时,就长三角地区而言,直辖市上海以其固有的金融中心、科教及交通中心之龙头地位,随着一体化进程中的全盘架构与具体领域的标准细分,“上海龙头”之地位及其市内十六区(浦江两岸)和崇明岛地域以独特地理资源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及其标准体系构建的“上海高地”。

把上海高地及其驱动创新和联动发展下的长三角地区打造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高标准多元式一体性合作型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示范区,从而使得区域内的跨省市(一市三省)之大区域全盘事业专项合作;电子证照互联互认以及涵盖县、乡、村等小区域地理版块(发展模块)的全科企业发展要素的资源整合;航空联运、公路铁路联运及河海直达等全域交通实现全面衔接与畅达,确保区域化互联互通中的装备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标准体系形成无缝对接,继而协同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此加快生产规模的技术标准上档次,上等级,上质量,终以上海全方位标准体系模式领跑全国的先进模式,迸发能量辐射周边苏、浙、皖三省的动态标准体系链,以接轴形式传动该三省区域内的货物、资金、资源、人员等的进出畅快并获得最惠便利。

其实,发挥以“上海标准体系的创新示范效应”而彰显出拉动长三角区域发展和区位创新的高赋能龙头作用,以体系创新的标准引擎激发周边三省的多项发展领域之科学目标(涵盖指标、参数、效能等硬核元素)的内生动力,是有效解决业内常探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的明智之举。以标准体系为中轴的上海牵引模式充分集结三省的区位优势、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创意创新动力,基于一市三省的现代化云数据中心平台,融合区域内的信息流、数据流等创新创业软实力载体的高效率智慧引导方略,针对全发展领域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行“凝才聚企”的制度优势,围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全域通办、一网通办、掌上通办”的线上系统工程之系统化执行便利,能充分做好以全域内全行业创新发展的“线上线下齐发力”兼并“广开渠道的同创业”模式,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的标准化牵引工作。

二、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驱动

如何加快标准体系布局,以靶向发力的集群定位格局,促成“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动力机制”,进以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驱动的一市三省特色体系。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是动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意图的基本要义。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科技要素在长三角区域之间有序流动的动力机制驱动下,将一市三省的多点位合作推向充满活力、动力与创造力的高水平及深层次。

从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底上,从时间、空间、人际三个维度,汇聚创新难度系数高、复杂性强、体积量大的创新成果及成效融通格局,终以形成不断传递“精准追踪数据与大数据精准趋势研判的长三角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之大数据包保型技术研发平台和制造中心基地,赋能区块链云监管模式的一市三省特色标准体系。

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内一体化区位模块下的各点、各线、各面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轨迹的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全生命周期区块链内,其全方位、全层次、全视角境域下的生产动力定位和产品循迹追溯功能均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标准化应用技术的“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且凸显出“为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之协同发展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这一基本标准出发点,并基于此会同多方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形成各个领域发展的分类建设标准,以促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融合的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继而形成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公认机构批准的综合标准体系,终以促成以体系发力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之全域建设;凭体系进行领域内专业化科学性治理;据体系而规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之政务公开事项目录体系、商务运转事项布局体系以及警务防御事项联控体系;靠体系整合多领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凸显一市三省的地域资源战略至高点及打造区位内工业、农业、服务业之各类产品品牌和技术服务(涵盖技术标准)特色。

其中,区域发展的特色标准体系是其政策体系的有力扶持和强健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布局下的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难点及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等是紧密配套于体系的惠及长三角实体经济、长三角公路铁路联运、河海直达以及长三角地区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互用及公共数据开放与安全管理之稳定的基本实体保障。同时,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顶层设计机制保障,形成以一市三省区域范围内各重点企业的厂部、车间、班组为基层配合单元的实地响应链,同时建立健全以领导联系、部门保障、属地负责的分类分级式配套布局标准体系,形成行业部门肩负主管责任、企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基层员工夯实自我管理责任的岗位创新力度开发格局。

尤其应确保:特色标准体系中的涉及能源设备、器具之标准应由开采、生产(加工、转换)、使用、通用等设备的标准组成,以彰显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一市三省特色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及赋能有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和现代化云数据中心的5G+AI(人工智能)型全服务平台的精细管理、精准调度、精品工程,就难以形成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合力,继而如果没有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就会导致发展的不协调、不充分,甚至是单向突进的弊端。因此,构建一体化标准体系是长三角发展的开路先锋,具有宽广引路的驱动性。

三、以分工协作扬己所长为格局

一方面,越是谋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准体系,就越是要落实一市三省的分工标准,即具体细化到兼容协调意义的分类分工发展之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另一方面,以分别的扬“沪”所长、扬“苏”所长、扬“浙”所长、扬“皖”所长的一市三省之扬“己”所长的综合型互联互通互用模式,行区位一体化的信息互联互通互用体系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匹配型一对一业务型指导机制,打造既有“一网通办”式的综合化信息资源整合优势型主服务平台、又有“针对指导”式的区块化信息处理兼并专业科学性治理之分服务驿站式样的基于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全域系统工程信息服务网,以全领域信息覆盖的系统工程化创意创新实绩,为一市三省发展进步增添新动力和管理标准,将这些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融合建成基础标准体系。

区块链技术是以大数据精准研判为全行业发展导向提供细致入微的架构式结构密集型部署与定位,会同大数据筛查效能,为行业的强弱项、补短板提供信息共享与信息引导,为夯实网络基础、培育产业生态、促进行业应用、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业内技术体系提供“航标灯”。区块链技术及其标准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以打通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大数据区块处理技术,为工业体系及区域经济体系纾困解难、从数字层面和云端角度助力全域的振兴。应注重在大数据采集及互联网云端架构、大数据共享资源、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分析建模、大数据安全防御及网络防火墙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完备构建与适时维护。同时,以此为依托,促进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与大数据标准创新及智造产业标准体系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基于现代制造业综合技术的大数据智造标准创新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型技术手段的一站式解决路径,为教育发展、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交通互联等内涵式发展增效。

另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它构成质量因素的全部数据、环境、内在规律。将区块链技术标准的信息集成作为系统工程,承载于PC端、移动端和诸多行业领域的APP小程序,通过全域空间多项或全项科学指标的信息搜集、统筹分析、精准研判及数字供给,为行业提供智能决策参考依据,为提振发展或损失恢复提供“考量思维”兼“行动举措”。跨地区,跨行业,跨层级的标准体系构建中,基础性技术及标准体系协同发展之关注度、专业度和贡献度,能够确保区位一体化发展受到强健有力的基础支撑。

四、永葆发展的高质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一体化协同发展,是近几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区域化发展工程。在平稳有序推动至今,一市三省通力协作,不断地扬己所长,在工、农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和加快融合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皖为例,其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共建、绿色生产区域合作等方面,积极主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在一体化发展格局中,提升创新型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针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保护等领域而展开高水平、高性能检测的在皖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为多领域提供权威检测标准体系,标准化实验室已承接涵盖理化检验、生物基因检验等前沿新技术在内的粮食、蔬菜、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多个重点项目和农业企业正在携手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皖以农业为缩影的最基础产业,辐射工业,带动交通旅游业等体系发展。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标准体系的牵动,切实让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综合发展的“大动感地带”和“主动脉区域”。其中,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其审慎包容、因地制宜、应景宜订的建立健全是其永葆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猜你喜欢

长三角标准区域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