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情
——影视剧中古诗词的共情与教化

2022-12-31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背诗影视剧诗经

近年来,影视剧愈加重视对古诗词的运用,通常古诗词都是以简短的台词、插曲、化用等形式呈现[1]。而在2020年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古装影视剧《庆余年》中,出现了一段长达四分钟的主人公范闲“醉酒背诗”的情节,所吟诵诗歌集中涉及唐诗宋词元曲汉诗共计一百多首。从百余首不同作品中摘除精华,集中通过影视剧主角的连续而长时间的吟诵向观众展现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在影视剧中实属首例。此片段一经播出就引起轰动,其对观众的教化作用和启迪效果值得探讨。

一、影视剧中对古诗词的运用

将古诗词运用于影视剧作中,除了可以丰富剧情内容、塑造人物性格,烘托情景氛围外,还可以提升影视剧的文化水准,体现影视创作者的审美功力,契合广大受众对于高层次、有内涵的影视作品的需求,为影视剧这样一项大众传播艺术赋予高雅的气质和脱俗的品位。

(一)以往影视剧多在剧名、歌曲、台词等方面穿插运用古诗词

剧名直接取材自古诗词的影视剧不胜枚举,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取自《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十国·李煜);《人间至味是清欢》取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桃花依旧笑春风》取自《题都城南庄》(唐·崔护);《人生若如初相见》取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清·纳兰性德);《千山暮雪》取自《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路从今夜白之遇见青春》借鉴《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孔雀东南飞》借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汉乐府);《在水一方》借鉴《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借鉴《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影视剧中的插曲引用自诗词或直接将古典诗词配乐歌唱更是常见,如《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插曲《无衣》引用《诗经》中的《秦风·无衣》;《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鉴《临江仙》(明·杨升庵);《还珠格格》的经典台词“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借鉴乐府民歌《上邪》;《大唐歌飞》中演员演唱的歌曲引用《清平调》(唐·李白);《鹿鼎记》中演员演唱的歌曲引用《圆圆曲》(清·吴伟业);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数个单元的片尾曲均直接运用《诗经》篇章,包括《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邶风·柏舟》《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采薇》和《诗经·邶风·谷风》;《红楼梦》中《枉凝眉》《葬花吟》《红豆词》《题帕三绝》《聪明累》《分骨肉》《叹晴雯》等插曲,直接采用曹雪芹原著中的诗词;《甄嬛传》片尾曲《凤凰于飞》改编自《诗经·大雅·卷尔》;电影《十面埋伏》中的插曲《佳人曲》借鉴《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电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源自《楚辞》。

剧中台词或对话穿插古诗词的例子也很多,如《神雕侠侣》的经典台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借鉴《摸鱼儿·雁丘词》(金·元好问);《甄嬛传》涉及六十多首包括诗经、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元曲在内的古诗词;《芈月传》的人物对话大量采用和借鉴古典诗词,如《诗经·国风·周南》《国风·召南·摽有梅》《诗经·蒹葭》《国风·邶风·击鼓》《诗经·黄鸟》等。《红楼梦》《三国演义》《苏东坡》等电视剧依托原著,古典诗词更是贯穿电视剧始终。

(二)《庆余年》的“醉酒背诗”是古诗词运用于影视剧中的集中爆发

为什么在快节奏的剧情推动下安排的这样一场长达四分多钟的“诗词朗诵”,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冗长,反而觉得震撼人心且津津乐道?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对于主角形象的刻画。先看下这场“诗词朗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主人公被当世第一学者诬陷,避无可避,若不反击则必将身败名裂的情况下。导演通过一系列的“抑”,包括礼部尚书的咄咄逼人,长公主的口是心非,庄墨寒突如其来的诬陷和庙堂之上众人的贬低起哄把现场的矛盾刻画到了顶峰。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扬”得越强烈,就对反派人物的打击越大,主人公的形象也就自然刻画得越深。可以说主人公每多一句“千古名句”脱口而出,就像多了一记闷锤撞击在陷害者的胸口上,愈加沉重痛苦,愈加无力反驳。观众也自然在由“抑”到“扬”的情绪转换中变得认同,甚至逐渐变得兴奋。其次是打造独特的“庆余年式”古装剧文化。《庆余年》通过这场在非真实历史环境下“诗词朗诵”,在不破坏真实历史的前提下,提高了剧作的文化层次,设下了古装剧高层次水准的门槛,在提升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对今后的古装剧在反映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制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影视剧借用古诗词来共情和感染观众

《庆余年》吸引很多观众的眼球,这里有少年人喜欢的科幻穿越,有中年人正深陷其中的权力场,有垂暮老者的回忆和经历。似乎此剧能抓到每一个共鸣观众的心灵,或是柔软的抚摸,或是酣畅的刺激,亦或是沉重的撞击。

(一)古诗词配合视听语言引发受众感官上的共鸣

似乎整个剧组也知道“醉酒背诗”这一名场面的重要意义,一起看下在主人公范闲背诗前的一些设计安排。

首先,服装。影视剧中的服道化“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是人物性格、思想、情绪的外化,是参与人物活动、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2]。范闲在此前的很多剧集中都是穿着稳重,没有还原出原著翩翩君子的姿态。但是在这次的宴会上,范闲一改以往深色服装之风,白衣翩翩,长袖拂尘。这样的绝世脱俗,为“小范诗仙”的横空出世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背景音乐。首先是缓慢的大鼓之声,宛如一个即将出征的将军,站在敌军的千军万马前临阵以待。然后鼓声慢慢加快,节奏愈加清晰。在背完了“千金散尽还复来”后鼓声变得激烈,因为范闲开始纵马驰骋,直入敌军阵营,此时的擂鼓助威非常必要,直接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顶峰。与此同时,现场的众人却变得异常沉寂,只能听见范闲的诗词朗诵和愈加猛烈的背景音乐,强烈的反差也将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诗篇通过多音轨、回声的形式被吟诵而出,一是表现出了中华诗词名句的丰富多产;二是这样的空灵之声也在致敬着那些在中华浩瀚星空中曾存在过的无数个诗词大家,他们此时似乎正在环绕范闲身侧,满意地点了点头;三是也是在证明,中国的诗词假如凝聚到一起忽然迸射而出,其力量实在不可阻挡。

再次,在画面上。范闲的怒摔酒坛,玉脸微醺,庆帝惊讶和惊喜混合的情感溢于脸上,刻画得入木三分。阴谋者的沉默与绝望,中立者的惊讶与欣赏,都在镜头中一一闪现。于是在剧组的精心准备下,“醉酒背诗”的场面诞生了。古典诗词往往结合场景或意境,通过精练的字句传达出诗情画意的画面感。“对话只有和画面结合,才能有助于塑造银幕形象而产生独特的艺术力量。”[3]《庆余年》中长达四分钟的“醉酒背诗”取自数十首,尽管任何一位观众都不可能亲身穿越回诗人做诗时的场景,但是任何一位观众也都有可能似仙境游一般在脑海中看到诗歌中呈现的华夏千古风流的壮丽河山。

最后,看人物语言。影视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旁白”[2]。单看主人公背诗时摘出的全是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醉酒的状态下吟诵,已然呈现出“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效果。古诗词在古装剧中的运用甚至超越了为影视剧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积淀的作用,对受众感官和情绪带动的强烈程度也超过了常见的生活用语。“诗词的平仄、叠韵和双声词的运用,使其富有节奏和韵律感,通过吟诵也能够展现诗词的音乐美。”[4]以“歌之咏之、吟之诵之”的饱满情绪和韵律感,以对白、歌咏和诵读的具有艺术感和古典美感的方式引发受众感官和情绪上的共鸣。即使是未曾熟读、不甚了解古典诗词的观众,比如Z世代(1990—2009年出生)的年轻受众,相信也会在诗歌的韵律感、文字的精辟感、对仗的工整感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的格调与品位。

(二)古诗词经由情景化创作激发观众情绪上的共情

影视剧中的古诗词不仅是诗歌的作者呈现给观众的,也是电视剧的创作者通过情景化的二次创作呈现给观众的,还是观众经由自身的文化和审美素养去理解媒介内容而呈现给自己的。观众若是具备诗词文学基础并且相对感性,在影视剧富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立体呈现中,难免会在内心牵扯出对于中华瑰宝的深刻眷恋。这次的背诗,起因是杜甫的中华历史第一七言绝句“登高”,借主人公范闲之嘴而在另一个时空又一次文动天下。范闲为了洗脱“登高”抄袭嫌疑,仿若化身谪仙人太白,也恰恰是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始一发不可收拾,醉酒吟诗百余首,此举一出,朝堂之上众人啧啧称奇,就连庆帝都感叹庆国终可以以文抗齐。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观众都能从主人公四分钟所背诵的数十篇诗词中,找到戳中心坎、寄托情感的那一句。少年人考试晋级,踌躇满志之时,也许会有“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洋洋得意;青年人朝气蓬勃、初入社会之时,也许会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神采奕奕;中年人事业晋升、受人重用之时,可能也会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老年人赋闲在家、回望半生时,也许还会生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灭激情。青春热恋、花前月下之时,也许就会体会到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跳脱顽皮;痛失所爱、无人相伴之时,也终将理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悲戚戚;当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历尽千帆之后故地重游之时,不免会感叹“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当风光一世却终垂垂老矣之时,也不得不承认“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即使隔着屏幕,相信观众也能跟随主人公满含激情和真挚的大声吟诵而热泪盈眶、热血沸涌。先哲的话语萦绕眼前,这些话语证明这样的经历并非偶然,是一次次历史轮回中的必然;这些话语启示着后人绝不是孤独一身,只是在一条又一条的时空轨道中无可避免的交点;这些话语就像一个万能的抽屉,无论需要怎样的慰藉,拉开它伸手探去,总能找到直击心灵的那一句。看到“醉酒背诗”这一段的观众,也收起了对于剧中其他光怪陆离情节的好奇,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之中,随之奔涌,恣意来去。“醉酒背诗”这个片段堪称《庆余年》甚至历来影视剧中对古诗词运用的高潮,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情景。观众对这样的经典的认可,体现在范闲背诗的屏幕上奔涌不止的弹幕狂潮,体现在微博中“范闲醉酒背诗”的热搜置顶,它是一场中国人甚至所有华语同胞的一次迟来已久的文学盛宴。

三、影视剧借用古诗词以教化和启发观众

改革开放至今,中华民族在两条路上齐头并进,一条是经济发展之路,一条是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使中华民族坚持信仰、展现素养的,是来自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在历史文化中,诗词的力量又显得尤其直观、深刻和流行。

(一)古诗词在影视传播中所起的教化和激励作用

诗歌自古代起就具备教化的作用,人们“通过诗词等文学形式来审视自己和端正自己的行为”[5]。一经融入诗歌诵读的元素,不论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还是通过影视媒介的大众传播,现实的庸常生活总会变得高雅鲜活。在影视剧的古诗词运用中,诗歌的作者(诗人)、吟咏诗歌的传播者(角色)与观众之间便有了打开心门、拉近了距离,在经由诗歌传达出来的对共通的文化和情感背景的坦诚沟通,使观众不但提升了对古典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认知,以及对诗词文字所表达的艺术的审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对“个体自身、人际关系、天人关系”[5]的感悟,达成以诗自慰使心灵趋于和谐、在高雅文学艺术面前坦诚沟通求同存异、人与自然风物相融想契的效果,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大众的言行举止和社会整体意识。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古典艺术形式,借由大众媒介的通俗表现手法,呈现出了对社会大众的寓教于乐的教化性功能。

大众传媒具备向受众传输知识、影响受众社会学习行为的功能[6]。受众在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娱乐性享受,并且通过影视剧的台词和故事设置,学习或模仿其所呈现和传达的思维、道德和观念。《庆余年》主人公长达四分钟背诵的数十首古诗词,多数摘自古代著名诗人谱写的名诗名词,其中部分诗句甚至脍炙人口,相信许多观众自中学教育起就接触过。而每一句千古流传的诗句中,都蕴含着诗人不凡的经历、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庆余年》借主人公背诗之机,激发观众通过回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再一次濡染诗人高洁的气质、不屈的精神、博大的胸怀,那么,也许“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李白式的豁达、洒脱,会劝慰观众用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也许“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式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会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斗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式的深情慨叹,会启发观众去珍惜生活中的拥有、珍惜人间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式孝心,会引导观众受中国传统孝文化感染而强化孝敬长辈的认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李商隐式浪漫,会引发观众关注情感、关注生活的美好和对幸福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式的不屈傲骨和高风亮节,会激发观众对人间正气的肯定和对正直人格的追求。让一个个沉寂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先贤通过大众传媒的艺术呈现,重新鲜活在观众的心目中,追随所仰慕的诗人的思想、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观众的意识中、心灵上描画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求真求善、追求美好的品质。

(二)影视剧借用古诗词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7]。诗词折射着世界各层级华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从《庆余年》剧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庆国人还是齐国人,上至庆国皇帝的惊愕,北齐皇帝的仰慕,中至庆国百官的叹服,北齐文坛泰斗的欣赏,下至天下百姓的传颂,都在见证着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流传广度。是什么让主人公在众人的诬陷算计下仍面不改色,淡定自若?是他胸中珍藏着的中华几千年的诗词宝库。因为他知道,只要他把心中的诗词朗诵出来,就一定能够击退对立者。他对中华诗词充满信心,他坚信无论在哪个时空,只要是华语民族,就一定会欣赏和赞叹优秀的诗词作品。诗词艺术是复杂的,它用简短精妙的文字描绘了大千世界、百种心情。诗词艺术却又是简单的,它友好地欢迎着所有华语受众去欣赏和品味,它给予所有华人专属的自信。诗词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它绽放出的魅力让所有华人都相信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也让所有华人都相信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口头说说,它流淌千年传承至今,鉴证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词在影视剧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美好传承。中华的家风、中华的克制、中华的进取、中华的分寸,在千余年来不断地被萃取和提炼成简短却丰富的诗句,像一个最精准的舵手,指明了行为处事之路,在浩瀚多元的文化海洋中不会迷失,因为心有灯塔。中国人惜福,因为古人曾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人坚韧,因为自小就懂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国人谦逊,因为华人最伟大的老师曾经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中国人是实践的先驱者,因为从来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人懂上进,伟大的五言绝句赫然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人知分寸,深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理;中国人懂感恩,知遇之恩何以报?唯有“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中国人重孝道,常常自省自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人知礼,知道与人相处之时要“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人重义,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中国人最重要的是深种于心的爱国情怀,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深爱着中华大地的每一寸秀丽山河,有着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视死如归。

大众媒介中对诗词的传播是一种运用现代试听模式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模式。而跨文化传播是我国在构建文化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下,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精神、把握世界各族人民情感的必经途径[8]。古典诗词往往用极其精炼的字句,表达深邃而博大的意境,且由于古典诗词讲究对仗、押韵、工整等艺术形式,在通过书籍的形式做单纯的翻译或解释成其他语言形式时,很难做到形神兼备的转化和传达,也就难以让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的受众了解中国传统精粹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影视剧中表现古诗词,是一种通过现代视听艺术形式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典文化表现出来的大众传播方式,让观众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和上下文背景剧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言行举止,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碍,去解读诗词的字面意思以及内涵意义,去进一步接受和认可诗词中传达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高雅深刻和精神气质的纯粹高洁,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背诗影视剧诗经
过江东
诗经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启功背诗
老师,您辛苦了
与你一起背诗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