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师范生生涯教育的思考
2022-12-31江苏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潘伊人
■ 江苏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潘伊人
在高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加,高校师范生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同类型的师范生,同时也有看中教师行业优势的再就业者、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等。如何优化高校师范生的生涯教育迫在眉睫。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认识探索期(大一)、定向拓展期(大二—大三上)、实践实现期(大三下—大四上)、适应过渡期(大四下)。对高校师范生来说,他们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一、认识探索,了解自我
对于高校师范生而言,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步是实现高中生向高校师范生的角色转变,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他人对自己铺路”向“自己学走路”的转变。第二步则是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这里的“大学生生活”包含学习、生活、心理、疫情防控等方面。
当高校师范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后,将逐渐开始认识疫情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方向。认识的方法有很多,可邀请身边榜样、优秀校友、专家学者作客工作坊,与学生分享成长经历、职业选择、行业发展和人生感悟,通过“研途有约·研学分享”活动、五四青年表彰、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班团活动等形式。同时需要去了解各类培养平台。如“云梯生涯教育服务平台”,可为大学生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知识、传播生涯成长理念、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认识了解自我和职业世界,明晰努力方向。
二、定向拓展,夯实基础
在高校师范生的大二学年至大三上学期,高校师范生将制定并实施个人发展计划。根据近三年高校师范生毕业去向分析,学院约有20%选择基础研究方向(研究型),55%选择教育方向(教育型),25%选择实践应用方向(应用型)。部分师范生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认为自己进一步提升学历才有更好的选择空间;部分师范生则会开始关注一些地区教师招聘的条件等,开始“对症下药”。少部分师范生可能由于兴趣等个人原因,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岗位发展。学校可以构建导师督学、班团比学、学霸领学的“三位一体”专业基础建设体系,培养学生良好专业学习习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动力。运用“固本强基+模范引领”的模式,推行系列专业基础建设硬核举措,扎实强化学风;以优秀学霸和学生骨干为核心,开展“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形成雁阵效应,切实维护学风;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立专栏,展示优秀案例,切实引领学风。
不管未来的职业目标是怎样的,高校师范生都要通过在大学的各类专业课程、师范生技能课程、提升综合能力的其他课程等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升和拓展胜任素质。
三、投身实践,实战实练
在实践实现期,高校师范生将明确自身定位,如具象化自己的教学学段、主攻方向等,并利用暑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前往自己心仪的学校进行采访调研,研究目标岗位的需要情况。高校师范生于大四上学期将前往学校分配的实习学校进行实习。在那里,师范生可以真实丰富在校教学的经历,提升幕后管理的基础,实行实施实战式的人职链接,为自己与未来职业之间铺上一座桥梁。此外,要专注于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与培养,高校师范生要在备赛过程中得到长期锻炼。
学校也要结合新形势要求,学院将着眼学生实际、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整合资源、分步推进、分类施策,探索以多元化师范人才培育为目标。针对不同“师范生+”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型、教育型、应用型),学校要坚持自我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由点及面,分类施策。构建以“师能”为基,“师智”为要,“师德”为核的同心圆,依托学校师范实训室,实施“三字一话日计划”“模拟说课”等项目,全力打造高层次、复合型理科师资人才。
四、适应过渡,完善自我
在高校师范生大四下学期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培养方案学习,针对各类高校的招聘信息,充分明细具体去向的胜任素质要求,进一步完善自我。学校将对高校师范生实施毕业教育与职前教育,使他们顺利完成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整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高校师范生生涯教育要有以下要求:
1.贯穿全过程,形成培养链。培养过程要贯穿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基础建设、专业技能锤炼三阶段,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合”的链条式培养,体现阶梯性,实现全过程生涯教育。
2.抓住点线面,做到全覆盖。“点”上做到精准对接,实现个个卓越;“线”上做到有的放矢,不让活动虚化;“面”上做到体系完备,保障支撑有力。
3.双课堂共建,课内联系课外。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第一课堂固定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相比,第二课堂具有创新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紧密围绕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推动师范类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深度融合,要重点在第二课堂精准发力、固本强基,是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