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实践与改进研究
2022-12-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臧扬勤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臧扬勤
一、《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思政地位与优势
(一)立德树人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史的学习,可以加强广大学生对“四史”的了解,了解新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外交领域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使广大同学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终做到使广大同学“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坚定“四个自信”
通过向广大同学介绍当代中国外交的艰难开拓与成就,以外交领域为切入口,带领广大同学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面临危局,如何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学习,提高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二、《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课前调研,知己知彼
作为课程开课的前期准备,有效利用与学生的微信、QQ等既有沟通途径,通过问卷星等网络调研工具,了解学生对《当代中国外交》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当期授课对象对中国近现代外交等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授课对象对当代中国外交相关理论、优秀外交传统及实践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根据相关结果,适时调整授课准备,做到查缺补漏,奠定课堂教学活动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授课前,教师补充并熟练掌握更多关联知识。以学生对当代中国外交相关知识储备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查缺补漏。强化授课对象对当代中国外交基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以此串联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实践。对于授课对象掌握较好的内容,进行巩固加强;对于普遍的薄弱点,理清相关外交理论的背景、内容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具体的外交实践进行强化。
(三)积极动员,课前参与,奠定认知基础
课堂进行中,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当代中国外交相关参考文献、基础档案和相关论著,布置课前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依据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明辨不同观点。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授课对象坚定“四个自信”。
(四)深入互动,充分参与
重点讲授授课对象掌握较薄弱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各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阅读等相关准备工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谈对相关重大外交事件的认识,使授课对象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前因后果、艰辛与成就。
(五)身临其境,课堂展示
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安排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组展示,各组分享学习心得。以此方式推动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亲身体验,深化授课对象对当代中国外交的理解和认知。授课对象探索欲强烈,创新能力强,通过参与课程,积极释放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思政教学改进措施
(一)扩大教学班级,增强效果横向对比
《当代中国外交》是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之一,仅针对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开设。目前该专业人数和教学班级较少,只有一个教学班,无法对教学效果做横向对比。为从多维度对比教学效果,接下来将争取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对多个教学班授课,对授课对象参与度、互动度以及对当代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理解程度等教学效果进行横向和多年度的纵向比较,从中寻求课程思政新突破点。
(二)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关怀
与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等相关课程统筹衔接,使授课对象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外交的国内国际背景。通过对国际大格局的认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当代中国外交的开拓与魅力,感受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开创性。在国际视野中培养授课对象的家国情怀,在国际环境中理解当代中国外交,坚定“四个自信”。
(三)走出课堂,增强真实感。
当代中国外交具有理论和内涵丰富、距今时间短、现实感强等独特优势。课程思政的教学,将组织授课对象就近参观当代中国外交中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地,强化实地教学。结合当地实际和授课内容,参观苏联援建武汉长江大桥、习近平与莫迪武汉会晤地东湖宾馆、武汉军运会场等地,对中苏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现场教学,使授课对象身临其境。
(四)引进来,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
争取相关支持,邀请一线资深外交官现身,讲述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线事迹,使授课对象充分感受当代中国外交的魅力。
(五)关注动态,增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性
实时关注当今世界重大外交事件及中国举措,深化授课对象对当代中国外交精髓的理解,尤其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认知,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