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2-12-31钟珊珊

江苏高教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研究

钟珊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

一、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现状

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的优势重新组合与配置,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全球共同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和风险[2]。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从早期简单的人员交流和学术研究,发展到无序的单向技术合作,进而到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并扩展到与国际企业在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从寻求知识和技术支持转向“互利共赢”的对等合作与交流[3]。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做了探讨和研究。高校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官方主导的政府间合作项目,隶属于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框架下的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双边科技合作;二是民间合作项目,通过学校的各种外事活动、科技洽谈或科学家自己的活动获得的项目;三是国际基金项目,获取来自于国际基金会或国际民间基金会的基金,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研究解决的课题项目。王小勇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人才交流与培养、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与开发以及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四种基本形式,而联合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机构,是实现“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高级体现[4]。刘洋溪、秦函宇认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举措主要有派出访问学者、聘请国际知名高校教授或客座教授、举办双边或多边会议、参与国际或区域性组织、与国外共建联合小组、博士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与跨国公司共建联合研发机构等形式。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主要体现在国际合作论文、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或博士后、选派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等形式。构建国际合作下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学科融合型、项目共同研究型、研究中心共建型等形式。”[5]苏奕认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究,随着国际竞争演变为企业竞争,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中坚力量。企业可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对象,这将有助于挖掘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潜在能量。国际科技合作的另一个趋势在于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加速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评价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合理、有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效果。”[6]

二、当前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问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也不断深化。但由于高校体制机制、办学模式不同,各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综合大学与普通高校之间差距明显。本文侧重于从根源问题角度分析。

1.顶层设计与规划不足,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研究发现高校对国际科技合作存在多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科研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与管理,熟悉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领域、申报流程以及管理办法等。而外事处主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事务,偏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对科研领域的专业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人事处主要负责外籍专家引进。高校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联动,导致有效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服务的资源要素分散[7],从而消减了高校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动性。

2.资源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目前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在政府间所签订的协议基础上进行,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项目,项目来源单一,更多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科技合作。近几年国家财政投入经费虽然不断提高,但是还远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的经费占比约为3.5%。

3.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不足,这主要归咎于我国的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只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相较而言,我国企业得到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较少。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合作严重不足,这也导致我国企业的国际研发水平相对较低[8]。

4.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科技合作水平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校通过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等方式引进一批海外人才。但是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的现象,缺乏对海外优秀人才国内长远发展规划的引导,缺乏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和团队[9]。

5.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监测评估系统不健全

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许多高校一般不把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管理的关键考核指标,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10]。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绩效还不高,“一带一路”等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总结还不多,促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监测评估系统不健全,内在逻辑缺乏梳理,创新路径和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11]。

三、构建新时代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1.理顺信息交流渠道,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信息网络平台

在信息资源方面,要注重信息通道的高效与流畅,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网络信息平台,为高校获取最新的国际科技合作信息提供全面而及时的信息服务[12]。学校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在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之间建立便捷的信息传递机制,有利于学者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了解和反馈[13]。

2.建立多元协作机制,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以实体化科研团队为基础,打造科研合作运行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校企联动机制,争取政府科技政策的重点支持,注重合作的深入交流程序和成果导向考核[14]。实现政府财政、高校资金、企业资本多方位的协同投入。各方在合作过程中,既要形成框架与平台,也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产出成果。

3.成立专业管理机构,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立足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加快培养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人才培训体制机制,巩固提升管理人员国际科技合作的业务培训水平,深入解读国际合作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国际通行规则,增强管理人员应对科技全球化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以清华大学为例,早在2000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国际科研项目办公室,2004年其科技处又扩大为科研院,随后又成立了海外项目部[15]。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是一项有效的举措,可以更好地拓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升国际科技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平台、基地建设,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科,自主自发地与全球创新国家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和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协同攻关。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来整合资源,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教学和科研合作平台,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切实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教育部已经依托高校认定了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已经依托部分高校认定了一批国际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些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对推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些平台的规模,使更多的高校能参与到这些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中。同时,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这些合作平台必要的支持[16]。

5.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高校要围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加强国外高端人才的引进,组建国际科研团队。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等重大项目研究,同时要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对于国家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培教师,鼓励其回国发展,并为他们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留学回国人员的优势,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促进高校和国外先进科研团队的合作[17]。

6.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学校要研究制订专门针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保密、出国交流手续办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各类事项办理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使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有制度保障。研究制定相应的国际科技合作激励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相对稳定的考核评价以及奖励的政策。注重对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员实施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另外在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招生(研究生)数量上引入国际科技合作的考核指标,实现奖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双重促进效应[18]。

猜你喜欢

科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笔中“黑科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