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2022-12-31陆根书李珍艳牛梦虎李运福

江苏高教 2022年11期
关键词:督导立德特色

陆根书 ,李珍艳 ,牛梦虎 ,李运福

(西安交通大学 a.人文学院;b.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西安 7100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评价作为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为保障高等教育发展行稳致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代,还需要构建更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1]。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助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阐明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要反映普遍遵循的教育规律,也要具有显著的国家、民族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助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在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加以保障和引导。诚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所强调指出的,“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高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数字中国战略推动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逐渐全面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既是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必然选择[3],其核心是促进高等教育教与学全要素、教育教学管理全业务、人才培养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大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还要起到引领、促进作用。为此,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实时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强化立德树人、建立评价标准、加强数据治理、实行分类评价、推进持续改进、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立德树人导向有待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教育评价中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导向,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也强调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情况,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导向性、重要性开始凸显,但仍存在评价标准不够明晰、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立德树人实际、评价结果区分度不高等问题。立德树人导向在高等教育评价中亟待进一步加强[4]。

2.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学习、借鉴甚至简单照搬、套用西方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与模式,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学术殖民主义和自我殖民的倾向。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事业的发展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破“五唯”、扭转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与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于依赖西方的高等教育评价理论、标准与模式[5]。例如,在以往的“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度依赖“洋指标”,对标世界大学排行榜办学,用高校排名位次的提升来体现“双一流”建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标准[6]。

3.高等教育评价数据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多年的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挖掘高等教育数据的价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主席鲍比曾评价说:“中国采取的‘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和‘分类评估、分类指导’的理念,以及‘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质量常态监测和发布质量报告’的做法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为高等教育大国开展质量保障提供了优秀实践范例。”[7]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高等教育行业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平台,但在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及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内部,尚未充分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高等教育评价数据治理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大数据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8]。其次,数据采集来源不一,一数多源、重复报送问题突出,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受到质疑[9];数据采集标准也未完全统一,数据采集的精细度、精准度不够,难以准确反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教学状况与人才培养特色。再次,数据存储以中心化存储为主,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隐患。最后,数据公开度、透明度不够,共享壁垒多,制约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深度参与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

4.分类评价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无论是在学校评价还是学科专业评价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分类评价体系的建设,以促进高校与学科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分类不清,容易造成方向趋同,千校一面,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10]。分类有偏差、方向不正确,也不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评估体系。例如,在之前“双一流”建设中曾参照国外有关排行榜确立的学科分类标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造成了冲击,而且对中国特色的学科分类标准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1]。

5.高校内部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高校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的主体,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进而建构优秀的内部质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一些高校或开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力有所欠缺[12],或质量主体意识不强,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成效评价监测的认识还不到位,也缺乏规范指引,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难以形成闭环。政府管理部门由于组织资源有限,对高校提交的整改方案常常反馈不及时,导致整改问题在部分高校行动者意识中逐渐淡忘,甚至随着整改方案的提交而终止[13];对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监督也多是以提交整改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程序性监督”,还缺乏对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整改的实质性监督。

6.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的政策依据,最早可追溯至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文件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但是,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状况仍难以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目前,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主要包括“半官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民间机构。前者对政府部门存在明显的依附性,独立性较弱;后者缺乏必要的认证和有效的监管,鱼龙混杂,专业性、规范性参差不齐,公信力备受争议,有的机构有逐利倾向,评价导向存在偏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态。

三、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评价的立德树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建立完善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价值追求[14]。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才能真正体现高等教育评价的中国特色。为此,一是要跳出简单以科研指标为主进行评价的窠臼,重视对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效的评价;二是要在评价中坚持对师德师风、学生思想品德等的底线要求;三是要加强不同层次和阶段大学生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的研究,科学的育人目标是开展评价的根本依据和重要抓手;四是要避免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简单指标化,要回归育人过程,开展过程性评价。

2.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加强评价标准建设,是评价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标准、评价规程标准、评价人员标准等评价标准的系统化建设[15],以便为开展高等教育评价提供支撑依据。为此,一是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要求出发,分类研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一方面为不同类型高校追求卓越提供参照,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加强自身质量标准建设,促进高校强化内部质量保障和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二是要加强评价方案、规程等标准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可行性、适切性与精准性。

3.通过数据治理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效能。数据是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事实基础,数据治理的状态不仅影响数据的共享、共用,而且影响高等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能。为此,一是国家要在开展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教育新基建建设时,加强标准等制度建设,提升制度供给水平,夯实数据治理基座。二是要对标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求,及时修订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采集项目,实现高等教育“能监尽监、能监全监”。三是要加紧研制、发布高等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与数据治理指南,为高等教育数据治理提供统一标准。四是要以高等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为依据,积极推进国家、省、高校三级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明确高等教育数据采集、存储、备份、传输、溯源、共享等机制,实现高等教育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五是要加强协商式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对接三级高等教育数据中心,搭建高等教育数据共享平台,以平台为纽带,推动各类高等教育数据的连接与转换,实现高等教育评价一数一源。六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数据素养,培养一支统筹高等教育数据治理工作的专业队伍。

4.通过分类评价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针对性。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后,分类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是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既突出共性又兼顾个性,以提高高等教育评价的针对性、精准性,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专业各安其位、各展其能、各负其责[16]。在这方面,新一轮审核评估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为不同类型高校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参与哪种类型的评估由高校自主选择确定。这为高校校准发展定位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提供了明确的指导[17],将极大地调动高校分类发展的积极性。新一轮学科评估也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完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规范,突出质量导向,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对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能力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评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将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按一级学科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并设置开放性“留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贡献[18]。这些探索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分类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5.通过强化督导检查让高等教育评价“长牙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对高校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要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有责任对高校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与规范[19],高校也有义务接受相应的监督、检查与规范。构建以督导检查为主、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督导监测、评价、问责机制与评价督查机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的独立化、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化、督导功能的一体化。首先,要统一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顾问、国家督学、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等不同层次督学人员的专业力量,组建多层次的督导检查队伍,为强化高等教育督导检查提供人力支持。其次,要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落到实处,加强省级高等教育督导委员会建设,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督导的责任层级。再次,要建立组织、纪检监察、绩效考核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督导检查工作格局,形成高等教育督导检查反馈和约谈制度,并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强化督导检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此外,要推动高校落实评估整改主体责任、建立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加强对学校整改情况督导检查结果的运用。

6.以制度建设保障、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治理。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既是履行监督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为此,首先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法规体系建设。在现有相关政策、方案的基础上,出台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的资质、条件、性质、地位、程序、权利与义务等,赋予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的合法性。其次要持续推进“管办评”分离,深化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进一步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角色与权责,增强其运行的独立自主性。再次要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一方面对通过资质审核的各类民间机构,保障和引导其参与高等教育评价,鼓励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研发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项目并形成品牌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正确导向,对各类民间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评价进行有效监管,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生态与氛围。

猜你喜欢

督导立德特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特色种植促增收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