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媒体短视频精品化初探
——以泉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2-12-31翁希典
◎翁希典
(泉州广播电视台,福建 泉州 362000)
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其中,短视频作为当下最流行的一种视听形式,凭借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能够陡然提升的个人知名度,刺激着社会各方力量快速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短视频创作排位战,这其中也包括了地方电视媒体。
地方电视媒体,一直占有丰富的新闻资源,拥有专业的记者人才队伍、先进的新闻采编播设备,以及一整套完整的内容生产规范。同时,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也让地方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在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信息传播者的短视频时代,如何创新出精,在小屏传递主流信息,同时赋能大屏,成为摆在地方媒体面前的全新命题。
一、地方电视媒体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所在
(一)把握主流声音,强化阵地意识,在新的传播载体唱响主旋律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占领新兴传播阵地。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短视频成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标配和显性指标,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主流媒体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传播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2]。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在视听传播形态、推送渠道、内容产品上都与以往不同,并且有所创新,不变的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担当和肃清网络环境、坚守新闻行业道德的责任担当。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卷泉州,当城市按下“慢行键”,生活运转陷入停滞,多数人在家中等待生活物资、等待防控最新消息的时候,手机和电视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群、朋友圈一时间各类真实的、杜撰的、过时的消息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的创作者的时代,自媒体平台时常为了点击量铤而走险。既然这些谣言多出现在黏性很高的半封闭网络社群,那么权威媒体的及时跟进、及早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泉州台新闻中心通过“泉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官方权威通告,同时通过视频号充分利用共情能力,制作推送多个短视频,比如,疫情初期发布的《静止就是前行》,引导因受疫情影响居家隔离的市民稍安勿躁、理解万岁;一周后发布的《不平凡的一天》,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和街道志愿者等仍然在工作的群体;最后一周发布的《为生活重新上色》,感谢全体市民在特殊时期的共同努力,这三个短视频在疏导民情民意,避免谣言散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点击率共计突破20万,其中短视频《静止就是前行》点击率破“10万+”。
再如,贯穿泉州疫情发生终始的抗疫系列科普短视频《听听文诗怎么说》,以泉州台时政主播邓文诗为讲述者,内容囊括防疫小常识、发布权威辟谣信息和最新防疫政策等等,节目用通俗诙谐的语言,加上接地气的短评,做到内容“高大上”,但又“不摆架子”,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节目传播速度快,点击率高。
(二)深耕本土,突出地域特色,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当今中国正处在百年历史跨越期,宏大叙事手法仿佛已经成为宣传报道的“标配”。大气磅礴的航拍影像,展示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能够引起国内外观众普遍共鸣的“中国故事”却不止于此。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乡土特色,充分挖掘其中的精华内容,能够增强受众黏性,赢得更多的赞誉。
2021年,福建省广电系统开展了“理想铸丰碑·我说新福建”主题活动,要求制作1分钟短视频讲述新时代、新故事。而突出泉州特色,是泉州台节目首要考虑的方面。距离泉州中心市区仅十公里的渔村蟳埔进入了选题范围,蟳埔姑娘的传统服饰和闽南古民居蚵壳厝。都极具泉州特色。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地需要年轻血液的加入。因此,节目选取蟳埔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用这位青年人的亲身体会和现身说法,展示蟳埔民俗文化的价值和将其推广的意义,短视频取名《簪花渔女》,在视频号“我说新福建”上推送,获得观众点赞,以及主题活动评审的好评,节目最终获得“理想铸丰碑·我说新福建”主题活动优秀奖。
2022年4月初,在泉州发生疫情的封控区的解封时刻,工作人员为居民送上鸡蛋线面,这是一种在闽南寓意吉祥如意的特色食品,泉州台新闻中心抓住这一细节,制作了短视频《鸡蛋线面至 平安无代志》,“无代志”是一句闽南语,普通话的意思是“没事”。事件本身很有现场感,同期声中的声声感谢,将观众带入情境,引发共情。这条短视频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泉州百姓情绪依然焦灼的时期推送,展示了闽南人互帮互助的情谊,推送后点击量激增,网友评论“眼睛好像又进沙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人类共通的真诚友善,超越语言的正确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温情、传播更广泛。
二、电视媒体打造短视频精品的路径
(一)坚持内容为王,争夺受众注意力
一直以来,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短视频生产同质化的今天,地方电视媒体应精选优质内容,打造原创爆款。“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捕捉受众的关注点,利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制作有深度和表现力的短视频,增加点击量。
1.聚焦主题报道中的时事热点
随着媒体融合往纵深方向发展,新兴传播渠道与传统播出渠道优势互补,当时事热点发生时,电视新闻播出讲求全方面展示,短视频侧重于“短、频、快”,碎片式细节展示,移动直播则重在与用户的交互。
电视媒体短视频的创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利用当下快节奏的视听语言方式,帮助普罗大众了解国家重大议题。2021年10月,中共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伊始,泉州台新闻中心推出了“喜迎党代会”的系列短视频,《“泉”力拼出 “泉”锦绣》《“泉”民心语@党代会》《广角君来“会”报》《广角君有“新”说》《“数说”党代会》,从各角度、多层面聚焦各地各行业的发展变化,通过深度、权威、专业、丰富的党代会解读,展示近五年来泉州取得的亮丽成绩单,在观众的朋友圈引发了热烈讨论。
之后在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推出“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县(市、区)访谈”系列短视频,采用全媒体专访和网络直播等方式,跟随各县(市、区)的“一把手”,深入企业和民生一线,讲述各地如何让“十四五”目标化为现实。据全网不完全统计,点击量破10万次。
2.深挖故事细节,以情动人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曾经总结自己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概括出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最难达到的境界是“感染”[3]。人物始终是短视频的主体,应深入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以情感为抓手,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把严肃的话题做得有力度、深度,更要有温度。
2021年6月16日,一场名为《百年百赞·百岁老人颂党恩公益摄影展》在泉州市博物馆正式开展。摄影师们为一百位百岁老人拍摄肖像照,在开幕式现场,两位百岁老人头一次见面,穿越百年的问候落在了新时代的今天。短片从这一次的握手说起,取名为《党和我的世纪约定》。虽然片子只有5分钟,却能够体会到,这些年生活条件是真的改善了,才能够集齐如此数量的百岁老人。这一短视频分别在无线泉州APP、视频号以及B站进行推送,点击量破万。
网络时代,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全新的视听体验层出不穷。因此,在主题报道中,“华丽”的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容易让人提不起观看的兴致。如果在紧紧围绕时代主题的同时,抓住故事的细节,再加入情感化叙事,把宏大的命题展现得平易近人又温婉动人,可以快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3.采用多元叙事视角,实现多样化表达
叙事视角,其实就是故事的切入点。在同题同时期的创作中,多元的叙事视角可以满足多样化的表达诉求。
基于疫情期间的宣传需要,地方电视媒体的首要任务是防疫政策信息的权威发布,电视端如此,移动端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景式展示,表现对象众多时,往往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例如,短视频《烟火泉州 很快会回来》,从福建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快准严实细”五个方面的要求入手,分别进行叙述。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起步门槛不高,加上近年拍摄设备的逐步轻巧化、平民化,让更多人走进短视频的圈子,而这些创作者往往会选择限知视角。
同样是在疫情期间,部分人因为受到封控政策的制约,出行被限制,但拍摄却不会停止。例如,泉州台一位原本负责特效包装的后期人员,身处封控区,于是她在泉州3月疫情暴发的第二天,陆续拍摄推送《我的隔离日记》,从个人视角出发,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封控社区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这个系列的短视频得到观众和业内的普遍好评,点击量突破两万。
如此限知视角,其实也是对主流声音的一种补充,为每个人提供倾诉和表达的渠道。平等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让这段故事成为受众的共同历史记忆。
(二)立体宣发,深度融合
新时期的媒体格局,需要构建全新的媒体生态系统和传播矩阵。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内容共享、直接转载”的层面。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小屏端竞争时,应全能、专业且精准地投放不同渠道,巩固以电视端输出为主的大屏,拓展以移动端输出为主的小屏,二者平衡协作发展,全面实现视频产品的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同时,采取新闻采编人员全员参与的理念,就好像学游泳,仅在岸边做动作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真正下水,参与实践,才能得出真知,同时推动采编人员实现“一专多能”。
2021年7月,第44届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等待审议,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对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新探索,陆续推出以“宣传世遗、分享世遗”为主题的VLOG、短视频、精品宣传片,以及大体量的世遗大会专题直播。
在泉州项目审议开始前,以记者手记的形式拍摄VLOG短片,带领观众走进大会幕后,身临其境感受福州会议现场。专题直播从泉州项目审议开始,持续关注,派出包括福州和泉州共12路直播小组,前往福州大会现场和泉州各遗产点,全景式呈现泉州申遗成功的盛况,让更多观众分享这一属于泉州的荣耀,成就网络顶流。同时,将直播中的高光时刻拆分成短视频即时推送,例如大会执行主席宣布泉州项目“通过”瞬间,第一时间推送现场视频《一锤定音!泉州申遗成功!泉州欢迎你!》,点击破万次。同时,推送6分钟申遗官方宣传片,以普通话、英文、闽南语三个配音版本,采用第三方视角,以探索发现式的口吻,解读泉州22个世遗点,用底层的逻辑,梳理勾连今昔之间、东西之间的延续与影响,其中普通话版本的点击率达到“10万+”。“直播+短视频+小屏拉动大屏”相互带量的打法,引发朋友圈一轮又一轮转发热潮。
之后的几个月,由资深责编任总导演,多名年轻记者任分集导演,拍摄制作了22集系列短片《Zayton Style刺桐范儿》,单集时长1分到1分半,以国潮风、无解说的表现方式陆续推送。节目通过快节奏的画面剪辑,辅以文字介绍,将建筑留存与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相融合,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切入角度和拍摄元素,又有大气磅礴的中国故事脉络,是一次针对短视频团队的集体练兵。
这次针对申遗成功的一系列宣传,始终坚持“移动优先”,这些节目在“泉媒体”视频号和“无线泉州”APP上首先推送,紧接着在“学习强国”平台、“新闻广角”抖音号、今日头条网站以及哔哩哔哩网站陆续推出。小屏推送,大屏联动,泉州台各档新闻栏目同时滚动播出,形成了全媒体跨平台传播矩阵,全网点击超千万。
三、结语
笔者注意到地方电视媒体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关专业人才欠缺,短视频的内容逻辑和新闻事件是不同的,而由于人员招聘机制等问题,地方电视媒体在转型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短视频制作人员依然沿用现有的采编团队,难免摆脱不了电视节目的创作思路与包装手法。传统节目有着较为严格的播出制式和时长规定,而短视频不存在这方面的限制,创作的弹性更大,也能更多关注个人感受。其次,短视频形态单一,创新性不足。多数地方电视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建立独立的新媒体部门,以发展网络内容平台。但基于新闻产品精细化的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因此传统的电视媒体短时间还难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提供者,节目形态较为单一,创意模仿甚至抄袭的痕迹较为明显,用户的黏性也较低。
在主流媒体入局短视频的初期,常常采用“拆条”的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将原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直接剪短搬入移动端,然而这并不符合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宣传效果不佳。短视频虽短,但也是智力创造,也需要艺术审美。因此,地方电视媒体在坚守主流声音的同时,应多方面兼顾市场和用户需求,生产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传得开、打得响的精品,从而在短视频时代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