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与创新:探究主旋律到新主流电影的流变
2022-12-31周晓铭陶佳怡
◎周晓铭 陶佳怡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一、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概述
“主旋律”一词原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后引申为文艺作品中的主要精神与基调。自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引领社会思潮,大批国外电影涌入中国,娱乐片与艺术片冲击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导向,削弱了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教化功能。针对20世纪80年代电影“泛娱乐化”的倾向,为重新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主导地位,1987年广电部电影局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倡议,正式确立了主旋律电影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发展方向,并在经济上给予特殊支持。198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开国大典》一举斩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代表着当时中国主旋律影片的最高成就。
“百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证明,艺术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电影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因;没有艺术创新,中国电影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新的提高。”[1]长期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受限于传统创作思维,逐渐落于叙事模式化、手法固定化、人物脸谱化的窠臼,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受市场经济下好莱坞大片与国产艺术片的双重冲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验,主旋律影片的局限性尤为明显,亟待突破创作困境。2007年《云水谣》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主流电影的艺术走向,2008年《集结号》的成功再次令主流电影获得认同,于是将商业大片元素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的主流电影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主流电影探索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又一个发展路径——新主流电影。“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越来越成为观众们的第一选择,不断掀起观影热潮。单从2021年看,不论是“五一”档的《悬崖之上》,还是暑期档的《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都产生了积极反响。”[2]上述影片不仅被市场所接受、为大众所喜爱,同时将国家意志与民众需求紧密结合,深度激发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活力,作为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与尝试,新主流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2021年国庆期间同时上映了《长津湖》以及《我和我的父辈》两部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反响方面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主角。而且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仅仅是近几年主旋律电影逐渐主导中国电影重要档期的缩影。
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至今日,几十年来不断地在创新和破局中前行,在思想性与观赏性上也逐渐形成了统一,将这一类型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电影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表达
(一)叙事题材:植根历史现实沃土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回顾20世纪的中国电影,历经“30年代”“战时与战后”“十七年”与“新时期”的绵续更迁,百年来,电影创作在祖国的沧桑巨变中浮沉,电影工作者肩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在历史现实中汲取养分。
对于早期的文艺创作者来说,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身处风云多变的社会圜局。因此,知识分子们渴望通过电影这一新兴媒介来宣扬思想、教育观众、改良社会,以达到“济世”的目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电影界开始电影事业,广大电影工作者纷纷响应抗日爱国要求,明确将反帝反封建作为电影创作的根本任务,由此正式奏响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如表达抗日主题的《共赴国难》《风云儿女》《民族生存》,反映农村阶级压迫与斗争的《渔光曲》《狂流》《春蚕》,表现工人生活受帝国主义侵略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大路》《压迫》《香草美人》等优秀影片,都能在其中找到主旋律的影子。
乘上历史的巍巍巨轮,电影艺术在时代的大潮中破浪前行。“主旋律影片既要完满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满足对受众的观影需求和审美需要,那么这类影片的创作过程不是要将文化政治化,而是将政治文化化。”[3]立足于现代文化语境,如何将文艺与政治更加契洽地融合,新主流电影依旧在探索,改变的是故事与讲故事的方式,不变的是主题与植根现实的传统,新主流影片始终面向时代和人民,在中华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描绘中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二)观念演变;重塑银幕英雄形象
英雄总是寄寓着人类崇高的理想。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4]主旋律影片通过塑造中国的脊梁与民族的英雄,描绘人性图标,彰显英雄气禀,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此鼓舞人心,给予人民群众前进的动力。
不同于西方打造的超级英雄主义与梦幻的世界,我国的主旋律影片尊重历史与生活,多以真人真事改编,强调“真、善、美”中的“真”,拓荒主旋律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一颗颗灿烂的珍珠,凝华于恢宏壮丽的银幕,如英雄云集的建国建党献礼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展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以及反映社会主义思想的《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铁人》等佳片,主角们往往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功的银幕英雄形象不仅能加深观众对影片的印象,还能增强艺术片质量与艺术感染力。
新主流电影则重塑了英雄的人民性,更加注重从平民化的视角展现人物不平凡的事迹,减少了英雄人物身上的神性色彩,其中不乏代表行业英雄的《中国医生》《中国机长》《烈火英雄》,代表军旅英雄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代表人民英雄的《革命者》《1921》和孤胆英雄《战狼2》,以及勾勒英雄群像,被称作“人民的电影”的“拼盘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英雄观念的嬗变改变了英雄模式单一化的创作倾向,形成了新的英雄格局。”[5]新主流电影与时俱进,英雄人物不再“高、大、全”,而是愈加人情化、世俗化、立体化。从整体上说,英雄观念的变奏是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既承袭了传统的革命英雄主义,又凸显了当代英雄观念的丰富与多样。
(三)商业成就:掌握院线流量密码
“主旋律电影自诞生伊始,走的就是一条非市场化道路。上世纪80年代,在高度强调凸显政治意识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扮演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导向作用,其投资制作和发行宣传由国家严格把控。”[6]这一情况持续到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冲击我国电影产业,与此同时,好莱坞也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促使我国电影产业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踏入现代化转型与市场化变革之路。
猫眼电影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影《长津湖》最终票房57.75亿元,位列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冠军、2021年全球电影市场票房亚军,作为新主流大片的扛鼎之作,《长津湖》掌握了成为爆款的流量密码,一方面,电影挑选在国庆黄金档上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另一方面,新世纪的银幕英雄吴京、华语影帝大满贯的硬汉段奕宏、转型成功的最受欢迎偶像易烊千玺等全明星阵容,无一不是巨星式的票房号召。除豪华卡司阵容外,影片本身的质量与口碑是商业性成功的决定因素,如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的“我和我的”系列三部曲,已经成为了新主流电影的经济符号,“中国特色拼盘电影”为主旋律商业片带来新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津湖》这一热门IP的加持下,其续集《水门桥》在上映12天后,也突破了32亿的票房,同期上映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另一新主流力作《狙击手》,虽票房远不敌前者,却收获了2022年春节档的最佳口碑。
早期的主旋律影片始终缺乏娱乐性与商品性,这亦彰显了电影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特性,在动荡的年代里,电影作为一种文明范式,最大的价值便在于适应社会需要,以唤醒民众、打击敌人,而在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电影得以脱离政治的附庸地位,与20世纪的主旋律影片相比,新主流电影增强了商业与娱乐的功能。
(四)美学表达:满足民众精神需求
纵观美国主旋律电影,有赞颂人性真善美的《阿甘正传》、讲述二战题材的《拯救大兵瑞恩》、宣扬黑人平权的《绿皮书》,既输出了美利坚精神,又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于剧本、摄影、剪辑、音乐、化妆等创作领域拿下多个国际电影奖项,为后世的电影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为鉴,国产主旋律大片在传布中国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电影艺术的精髓,即电影是一门艺术。
新主流电影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便得益于艺术表达上的突破,新主流大片采用各种商业手法和技术形式,营造视觉奇观,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刺激的感官体验吸引受众。如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长津湖》,创造了大规模、立体化战争的视效盛宴,其尺度之大、场景之真为国内少见。再如《八佰》中长坂坡的段落,护国英雄赵子龙身骑白马,白马象征着自由、希望与力量,在残酷与惨烈的战争中迸发出浓郁的诗意。又如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夺得最佳导演、男主角与摄影奖三项奖项的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影片《悬崖之上》,更是代表了国内谍战片的最高电影工艺水准。
“创新表达、追求多样发展,成为新主流电影走近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重要方式;谍战片、动作片、灾难片、悬疑片……新主流电影日趋多元的题材风格,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进影院。”[7]从主旋律到新主流,中国电影逐步形成了特定的美学风格与审美情态,在追求大众趣味、平易近人之外,不断提高影片自身的艺术价值,满足民众不同的精神需求。
三、辩证看待民族意识对电影的影响
如今,当代青年观看国产主旋律影片的情感与角度正在发生变化,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1921》,到电视剧《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山海情》,新主流大片独占国产电影之鳌头,主旋律剧集占据国剧市场头部位置,“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给出了如此精准的评价:“这些年轻化的主旋律作品精准洞察现实,呼应时代情绪,引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证明着主旋律电影的转型成功。
生而逢时的主旋律题材影视精品频出,备受年轻人关注,以短视频、弹幕、评论留言等方式“出圈”,活跃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引发观众的热议与思考。以近年来的艺考、考研、考博与公务员考核为参照,皆涉及大量的主旋律影片考题,人民在光影中想象着新中国,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主流影像的重视。
“电影不仅是在述说历史,更是在以艺术的方式言说着一种文化情感的表达问题。”[8]主旋律题材爆火的背后是这些影视令观众真切地感知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主旋律电影中饱含着人们对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与其说新主流电影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不如说是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新主流电影正试图建立起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符合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要求的全新而衡常的电影美学标准。以电影为炬,循主流之光,民族意识与新主流电影双向奔赴,前者拉动后者的崛起,完成复归与创新,后者则反哺前者,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电影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赋能,同时更需要在用心去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才让观众能够与电影情节产生共鸣,使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语
国家电影局2022年1月1日发布数据,继2020年之后,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全年总票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同年引进片数量缩水近五成,漫威电影集体缺席2021年中国大陆市场,这代表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主流时代”。主旋律电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现实,它与我国社会共同演进,通过思想的复归与艺术上的创新流变为新的主流,通过这一窗口,我们得以认识、观察、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民族、展望社会与未来,主旋律与新主流电影是我国思想、艺术与文化的瑰宝,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注释:
[1]周斌.中国电影的传统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4.
[2]王鹏,许晓青,魏婧宇.新主流电影引领国庆档观影潮流[J].新华每日电讯,2021(10).
[3]孙媛.马克思文艺理论视野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剖析[J].东方教育,2014(8).
[4]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杂文选集(下)[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598.
[5]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80.
[6]李倩.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与突破[J].中国报业,2020(2).
[7]朱舜.中国电影票房全球第一:新主流片引发关注,电影工业水平提升.[EB/OL](2022-01-01)[2022-08-09].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503058
[8]陈阳.文化精神与电影诗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