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22-12-31文|徐慧
文|徐 慧
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方法,“诗言情,读达意”,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有效利用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想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许多老师虽然也知道要“以声带情”,但朗读的指导往往比较空泛,“请你美美地读出来”“请你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含糊的朗读要求,朗读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
一、读对停连,读出行文节奏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接、延续,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朗读者、听众心理及生理上的自然要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现代诗歌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来自于诗行、诗节及标点,更多的则为朗读中的自然停顿;而那些有标点而不显示中断的地方就属于连接了。
如: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要是”读后稍停顿,体现出假设的语气,“可千万别慌张”应紧接上句,“千万”应重读,表现关心,“别慌张”可带上摇头或摆手动作读。在停顿处运用拖音的停顿技巧,就能使整个句子听起来娓娓动听,有美感。
停连分类繁多,没有必要讲得那么细致,但在朗读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指导。
二、把握语速与音强,读出轻重缓急
现代诗歌朗读教学要注意语速和音强的指导,在诗歌朗读中运用语速与音强的变化,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表达诗意。
如: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中“尽管是倦了”,可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体现归鸟动作的利落;读“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声音可稍高一些,语速可稍快一些,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花牛歌》中“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以及花牛压扁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
由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朗读时经常会出现匀速朗读和朗读不流畅问题,也会把重音简单理解成“加重声音”。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示范,让学生仔细听,用心分辨哪些字强调了,哪些地方放缓了,也可以教学生在诗句中标注朗读符号,然后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比较、再练习。
三、变化语调,读出抑扬顿挫
语调又叫语气,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加强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声音形式。这种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来就是抑扬顿挫。
如:《囚歌》,第1、2 句用平调,有利于把意思说清楚、完整,表达诗人对敌人冷眼相看和讽刺的态度。第3、4 句用曲调,先降后升。把“高叫”这个词语加强、拖长,渲染话语的感情色彩,增强感染力,表达厌恶、嘲讽的情感。第5、6 句采用平调,表现诗人坚决的态度。第7 句用曲调,先降后升,再现诗人对敌人的蔑视、愤慨和反击情绪。第8、9 句用平调,第10、11 句用升调,这4 句连在一起,语速加快,情绪亢奋,感情激动。朗读是语感体验过程,抑扬顿挫的声调往往会流露出朗读者心灵深处不可言喻的内心独白。准确感知文本韵味才能准确传递文本深处的情感,将无声的文字演绎成有声的、可感知的乐章。
四、关注标点符号,读出不同表情
现代诗节奏与标点符号关系密切,标点不仅是诗歌的一部分,还是文本视觉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点符号,我们可以看出句子中的停顿、语气,甚至诗句的表情。如: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这首小诗中,出现了两次对“摇篮”的赞叹,但两次朗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为:“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第二次为:“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第一次是听了爷爷的讲述后,从孩童的角度发出的一声赞美,那是边听边想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第二次是“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朗读中这一声“啊”,学生往往会加重语气,声音高亢,但太实的声音反而表现不出那份真挚情感,所以这个感叹句的朗读要收住,读得绵长,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惊叹。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种标点符号,也演绎着不同的表情,有时轻读反而也是一种强调。
在诗歌朗读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读出诗中之景、诗中之情、诗中之意、诗中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