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眼泪掉在地上就是这样的声音
2022-12-31张巧萍
文|张巧萍
一个小男孩,他带着外地口音的普通话还响在我耳边,他在很用力很用心地读着自己的诗,他的下巴一点一点,力图让每一个字清晰——
“它们在下雨……”
那是在我们读了木心先生的诗作《它们在下雪》之后,我让学生也来写一首“它们在……”的诗。四年级小男孩李锡峦第一个完成了。他站起来,在那个夏天的上午,那个靠窗偏后的位置,很郑重地把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因为蓝色拉帘遮挡着阳光,教室里亮着灯,他就那样在灯光里站着,读着。一首短短的诗,仿佛,读了很久。
在灯光下,我们所有人沉默下来,好像他诗里的雨,突然落进我们心里。灯光也变成了雨。
它们在下雨
雨轻轻地下
声音轻轻的
下着,下着
把道路洗净了,没有一点尘埃
也把我的心洗净了,没有任何杂念
雨越下越大
声音就像眼泪掉在地上
我忍不住哭了
因为我突然想起
外公去世时
妈妈的眼泪掉在地上就是这样的声音
雨不停地下,妈妈不停地哭
路边的景物也哭了
过了这么久,这首《它们在下雨》依然固执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我忘不掉它。因为他的雨,不仅仅是雨,他的雨里有很深的个人印记,有他的故事,有他的外公,有他妈妈的眼泪。
他从《它们在下雪》里一跃而出,跳进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的诗。你在这首诗里找不到模仿的痕迹,从形式到内容,都找不到。
从“雨轻轻地下”到“雨越下越大”再到“雨不停地下”,三节,一层深似一层,层次明晰。
第1 节的前三行,无意间形成了字数一致的对齐状,这样同等长度的小短行,轻盈无起伏,从形式上,透露着雨的轻和静。连续的两个“轻轻”也从内容上印证了这一点。
紧接着的四五两行,也与前三行有类似效果,两个对称长句,情绪平静、舒缓。虽然这时出现了“我”,但是“我”与“雨”融为一体。第1 节,表达的完全是对雨的喜爱。
第2 节有了明显变化,首先从外部形态来看,与第1 节比,句子长短错落起来,诗节内部起了震荡,停不下来,就像越下越大的雨。
转折是从第2 节开始的,越下越大的雨骤然间转化为眼泪。“我”的“突然想起”,其实一点也不突然,全是因为妈妈的眼泪,带给他的冲击太强烈。它们,会随时降临。一个凝聚着深痛的句子应心而至——“妈妈的眼泪掉在地上就是这样的声音”,一个绵延不绝的长句,一个个字,顿时变成了密集的雨滴、密集的泪。好像整个第2 节,全部变成雨变成泪。泣下如雨,落到这个长句里。
如果这首诗结在第2 节,也足够饱满,一滴硕大的眼泪。
可是,小男孩的悲伤继续淋漓,第3 节就像电影接近尾声时的长镜头,不停地,不停地,雨和泪,泪和雨,它们淹没了小男孩的心。“路边的景物也哭了”,小男孩的雨,它们下着,眼前的一切,房子、路灯、广告牌、车子、花草树木,它们全都哭了,全都下起了雨。小男孩终于点题了。
原来,天地间的一切,从始至终,一直在哭泣。
也许读者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这是一次精心构思的书写。然而事实是,从下笔到完成,他只用了10多分钟。似乎整个写作过程都未加思考。像是这首诗原来就在他脑海里,在这样一个时刻,它借由小男孩的笔,来到纸上。
小男孩李锡峦找到了自己的雨,找到了妈妈,找到了外公,找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毫无矫饰的语言。正如阿巴斯所说,他表达出了那一刻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样的从孩子内心自然生出的句子,正是我要寻找的。它真实的触角,在瞬间触动了我。
我跟学生说,前期阅读给我们的只应是一种表达氛围,不是漂亮模具。
我们要写属于自己的诗,不能生硬模仿。
更多的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牙套式的言语矫正者,他们需要的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