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英雄形象塑造与爱国主义精神传达
——以电影《狙击手》为例
2022-12-31徐童
徐 童
《狙击手》作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在继承新主流大片叙事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以狙击手的特殊视角创作战争故事。影片选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中后期的某个无名小战场上,狙击手五班的几名青年狙击手为完成保护情报的任务而与美军斗智斗勇的故事。在创作原则上,《狙击手》坚持“叙事第一”,主要围绕营救情报员亮亮的线索展开叙述,将视觉奇观后置,在故事紧张推进的过程中塑造了刘文武、大永和五班其他志愿军战士的多维英雄形象,并通过影像故事传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多维英雄形象的构建
本片旨在刻画生动的“人”,完成圆形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台词、行动都有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为班长刘文武和新兵大永,两人担任“双男主”角色,在影片中通过刘文武的牺牲,将故事重点转移到大永身上,完成主角身份的转变,同时呈现传承与成长的主题。次要人物是五班的其他青年战士,在描写战斗的过程中完成他们的英雄群像塑造。刘文武、大永和战士群像,代表了三类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形象塑造各有侧重。传奇英雄刘文武形象塑造,在于将他高大上英雄形象人格化;对成长的英雄形象大永来说,重点是讲述平凡个体向英雄的成长;战士英雄群像的塑造则将配角形象圆形化,使群像人物更为真实感人。
(一)刘文武:传奇的英雄形象
刘文武是一名具有实战经验、军事技巧,坚强且有责任心的神枪手队长。无论在战场内外,他都是传奇式的人物。刘文武形象的展现既包括对他传奇身份的交代,也包含着他立体化人格的展现,文中主要通过了他者视角和个人行动进行分析。
首先,他者视角的形象呈现。影片一开始,画外音就对刘文武在战争中形象进行了说明;之后便是记者多次请求对刘文武进行采访,从侧面展现出刘文武在战争中的特殊贡献。最后,凸显刘文武传奇身份的内容来自美军对他的重视,美军对他的射击风格和个人性格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精心设下圈套只为抓住刘文武,从这个侧面角度说明刘文武过硬的军事技能。
其次,个人性格的立体化展现。一是刘文武取消大永去抬情报员“遗体”的任务,他英雄形象中感情上的细腻柔软被凸显;二是刘文武带领五班作战由隐蔽到出击,展现他缜密的观察与优越的军事技能;三是他选择牺牲自己与美军交换情报员,使得他的英雄形象由此升华,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之心与必胜信念。
此外,细节描写丰富了他的性格形象。在战友牺牲后刘文武悲伤流泪,而在选择牺牲自己交换情报员时,他临危不惧,对大永进行交付与嘱托,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感性与献身国家的爱国情怀。
(二)战士大永:成长的英雄形象
大永的形象是主旋律电影中的青年形象的代表,和《长津湖》中易烊千玺所扮演的伍佰里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类人物是有着一定能力的、积极向上的青年,但需要一些磨炼与经历来提升自身能力,通过抉择与痛苦,才能完成成长、成为英雄。因此,对于成长型的英雄人物而言,更要展现其平凡中的不平凡之处。《狙击手》中,大永的形象塑造包括了直接点明进行铺垫、在故事发展中成长与主角身份的转换三方面。
首先,影片对大永的性格形塑有很多直接的叙述,在电影里表现在周围人和他的对话之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他的“爱哭”性格,这个形象一直伴随他到影片结束。大永的几次哭泣,都围绕着战友的牺牲,展现了他作为青年人的重情重义的感性性格。同时,“爱哭”这个特点跳脱了影视中传统的男性英雄形象,还原了英雄人物的本真样貌。
其次,大永的成长离不开他人教导与自我学习,也正是在一次次学习成长中展现了大永的英雄潜质。大永在成长过程中,最初是学习班长每一步行动的理由;之后是承载班长牺牲前的嘱托与教诲;而在最后,大永将所学运用到实战中,使用班长的勺子、技术、智谋打败敌军完成任务,实现了他从小战士到英雄的转型,这使他的人物形象得以完整,同时也是大永对刘文武的军事技能与爱国情怀的继承。
再次,大永并不是在出场时就作为主角出现,而是伴随着班长的牺牲进行了身份的转换,使他从一名有着抱负与憧憬的青年小战士,转变为背负着胜利希望的主角。主角身份转换之时,刘文武将铁勺交给大永,这即代表着此次任务责任的传递,更是代表着对新一代青年所寄予的厚望。
大永并非先天英雄,而是由普通人通过学习成长起来的,他英雄形象的塑造侧重于诠释他的成长过程,并通过几次不同理由的“哭”展现英雄的成长。突出典型人物的某一特点,将典型人物个性化,是大永形象塑造的一个亮点。
(三)群像:英雄集体的形象表征
除两位主演外,五班的其他战士作为个体的人,通过各自的代表性特点,以集体英雄形象共同演绎了抗美援朝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战士群像的塑造将每个人的特点放大,突出个性,使得每一位次要人物都显得有血有肉,让每一个人的话语、动作、牺牲都有理由、有意义。
片中饱满的英雄群像主要通过细节来塑造。其一是绿娃子的形象塑造。他从出场时就一直拿着他妻子织的手套,他与战友的对话、执行班长命令的过程,都围绕手套进行展开;在绿娃子牺牲后,被找到的也是手套。手套是绿娃子个人形象的记忆点,同时也将他与战场外的家庭紧紧相连,展现他对家庭的眷顾。其二便是胖墩。他在与战友的一次对话中提及妻子即将生产,之后他不再有关于家庭的对话。在为救情报员而牺牲的前一刻,胖墩再次提及家庭,向战友大喊为儿子起的名字“铁板”。他将为国家而战的“铁板”与家庭联系在一起,令观众动容。他面对牺牲不退却不犹豫,选择舍小家为大家,更是体现了胖墩坚定的爱国精神。
影片为次要人物设置不同的性格特点,将之融入剧情并放大,使每一个人的牺牲都符合逻辑、切中痛点。通过不同的细节描写让观众感受到英雄群像的背后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家庭的人,更凸显出我国军人的勇气与信念,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表达出“历史由人民创造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观。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
《狙击手》作为新主流大片,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很好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叙事的发展逐步感染观众,从一个个战士的牺牲传达战争的残酷、从这一个局部战场的胜利表现抗美援朝终将胜利、从五班的传承展现爱国精神在青年的传承。本片并非照本宣科式地传达思想,而是通过小切面、敌我对抗、象征手法的方式进行讲述,以故事为载体对观众进行了一场感人且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小见大的微观叙事
以小见大与宏大叙事相对,在宏观背景之下选取小切口进行叙述,从小处传达道理、表现全局。《狙击手》用“一叶知秋”的方式,通过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表现抗美援朝大背景下的无名战场,以此展现抗美援朝的全局及胜利结果,传达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狙击手》的“小”表现在影片背景的选择上。电影的大背景为抗美援朝战争,在此背景下,即“冷枪冷炮战运动”时期,我军的战斗方式主要为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影片营造了这一背景下的典型环境,即朝鲜战场上的某处无名阵地。《狙击手》采用实景拍摄,将白雪茫茫的环境尽数展现,表现当时天气环境的恶劣。透过该典型环境的塑造,从小的具体处反映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不易。
其次,电影专注于“狙击手”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展现在当时情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勇敢与智慧。狙击手是处于隐秘后方的特殊兵种,身份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影片塑造了五班这一狙击手群体,将人物典型化,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展现其个性特点,传达其的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
于“小”更足以见“大”。通过典型环境与人物,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将影片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中获得爱国主义教育。
(二)对比凸显价值观差异
随着我国影视创作观念的进步,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的一些电影中对敌军的丑化与弱化,今天的电影更多地能够正视战争、正视敌军,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塑造敌我双方形象,这一点在《狙击手》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中将两军的对战状态与价值观信仰相对比,展现了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与神圣。
首先,面对战争,美军与我军持着不同的态度与目的。美军队长对刘文武很感兴趣,并将他视为强大对手,于是申请集结狙击手队伍,只为抓住刘文武。这表明美军队伍的成员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与荣誉而战。在对战过程中,美方除了听从队长的指挥外,个人还会自我行动,有着例如喝咖啡、冲动行事、中途放弃等行为,较为散漫且不严肃。反观我军战士,为了完成解救情报员的任务,在战斗中拧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的胜利愿望而战斗,将个人的利益与生死置之度外,听从指挥完成任务,通过对比展现我方志愿军战士的集体主义信念与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通过战斗过程中对人物的展现,透露出敌我双方的价值观的对比,价值观信仰的差异是决定两军最终胜负的关键。影片由张艺谋与张末联合导演,他们二人分别指导我军与美军的战斗场面,这为敌我两侧的对战谋略与现场状况增添了更多细节与真实感。影片中,五班的对手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油子”。他们对五班做足功课后提前进行了战术规划,在冰天雪地里为我军战士设下了陷阱。在这悬殊的差距之下,我军战士最终赢得胜利。在战斗过程中,美军更注重个人利益,他们作战的理由源于对胜利后嘉奖的渴望与战败后对军事法庭的恐惧;而我军所有人为了保护情报的任务而努力,在面对抉择之时,他们始终将自己的身份置于集体之中,甚至牺牲自己为爱国主义信仰而战斗,坚定的爱国精神也支持着他们团结一致直至胜利。这是美军所没有的,也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象征手法传达爱国精神
《狙击手》中有两处故事设置有着深刻的象征意味,使情节在叙述故事之外更升华了感情。一是“铁勺”的传递,一是“点名”的行为,都象征着爱国精神的接续。
“铁勺”是我军战士在物资不发达的情况下充当反光镜作用的装备。“铁勺”的传递,在这里象征着刘文武的军事技能与他的希望,都通过这只“铁勺”交付给了大永。
全片共有三次点名,最具象征意味的是第三次。第三次点名在片尾,是完成任务的大永带着朝鲜儿童和情报回去后连长的点名,与先前点名相呼应。最后一次点名时,五班除了大永外,其余人员已全部牺牲,而连长再次点名了五班的每一名队员,别的战士应答了他们的名字,随后连长说“五班还在”。一班接一班、一代接一代,所有人都会成为五班,传递着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次带有象征意义的“点名”,使影片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影片的最后贴出了一张张抗美援朝青年战士的照片,进一步触及观众的内心,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次传递。本片中的人物并非真实,而是导演与编剧将青春与战争主题杂糅,做了大量功课之后典型化出来的形象,是当时年轻人精神、态度上的真实,既符合抗美援朝时真实的情况,也是对青春的礼赞。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爱国主义在对一代代青年人中的传递。
三、结语
《狙击手》简洁而不简单的故事与人物塑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影片将故事创作放在第一位,选择典型环境、刻画典型人物,通过一条线索进行叙事展开,在英雄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传达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狙击手》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影片运用影片的故事性承载价值观,通过影像使观众产生共情。同时,在中国电影对外传播过程中,应立足于世界人民共通的情感点展开创作,运用圆形人物与精彩故事传达价值观,以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效度与更高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