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场景”,发挥习作“三种力”
——观叶大仁老师执教场景作文《放风筝》作文训练课有感

2022-12-31广东省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杨海潮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放风筝景物风筝

◇广东省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杨海潮

场景作文是以描写场面为主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重点描写场面中的人或物。叶大仁老师在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况下,依靠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设计了一堂轻松有趣、以生为本、返璞归真、快乐自然的作文训练课。

一、让“观察力”独到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教师而言,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关注个人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具体明确地、不拘形式地写下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怎么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叶老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打开四条写作的密码,捋清写作的思路和方向:

(一)有序表达,让场景“妙”起来

“习作有顺序,文章才条理。”叶老师首先就告诉孩子们这一点。接着,叶老师带领孩子们总结了写作顺序,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明晰了在描写场景中的景物和人物时,第一步要做到“有序表达”。

有的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写到了人们放风筝的具体过程:

开始放风筝了。我先把线放长,然后逆着风,我向前卖力奔跑,拽着线,一松一紧地放。就这样,风筝凌空飞起。看着风筝高高挂在天空上,我的心情美滋滋的。

叶老师喜笑颜开起来,说:“这就叫有顺序。你们注意这些动词,‘放长、奔跑、拽着、一松一紧地放’,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还有‘先把,然后,就这样’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有了它们文章一下子就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有序表达使得场景“妙”起来,景物更清楚了,描写顺序也不再凌乱了,习作的“道”悟通了,还愁走不通畅吗?

(二)巧用修辞,让场景“活”起来

“巧用修辞手法”,是每个语文老师在教习作时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描写景物时都用上恰当的修辞,给文章加点儿“料”呢?叶老师活用习作例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找出文章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们迅速找出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这时,叶老师进行总结:“文章不是用越多的修辞就越好,要做到过犹不及。同学们,要记住,修辞要巧用,要根据作文题材、主旨而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大家若有所思,纷纷表示赞同。

然后,叶老师发放习作自习单——《巧用比喻写雪景》,学生在自主学习下领悟描写雪花的多种巧妙表达,从而做到心中有底,内化知识,再巧妙迁移知识。

(三)动静结合,让场景“趣”起来

“四时景物皆成趣。”景物的美是与众不同的,这就要求孩子们要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叶老师充分鼓励学生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天空、大树、白云、草地和人们放风筝的过程。在学生的笔下,有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也有人们尽情奔跑似与风筝赛跑的动态过程。文章在一静一动的映衬下,不仅生动有趣,还更具活力了。

(四)重视结构感,让文字“理”起来

叶老师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感,大胆鼓励学生使用总分、分总或者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开始尝试以中心句作为段落的开头,然后围绕它展开描写。

“结构”犹如河床磐石,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只有摸着它,抓紧它,才好过河赶路,最终游刃有余,无招胜有招。

打开四条写作的密码后,紧接着,叶老师充分利用朗读,通过学生个人读、男女比赛读、老师范读等方式,学生初步走进场景文的描写奥秘,打开了积极思考、乐于表达的心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再次,叶老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素材给学生,帮助学生再次打开独特的观察大门。观察、描写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避免文字干瘪,内容空洞呢?借助微视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叶老师将学生体验过的放风筝的生活情景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再现,再细心提醒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学生纷纷说出场景中有“蓝天、白云、风筝、草地、树、人”等主要写作对象。这样学生就将图片里的细节变成了写作素材,解决“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难题。

学生为什么会害怕写作?无非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叶老师通过微视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充分打开观察大门,这样学生方可收获自然、有趣的作文生命力。

二、让“想象力”飞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标准》还要求高年段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文字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场景作文不仅可以记实,还可以想象。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帮助孩子搭好记实和想象的桥梁,来去畅通自如,方可走出舒坦大道。

对教师而言,需要充分挖掘习作素材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联系,注重学生习作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则需要在充分唤醒个人经历的同时,在写作中综合调动各项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表达出真情实感。

因此,叶老师敏锐地搭起支架,给出两种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描述式场景文和自述式场景文。同时,叶老师温柔提醒孩子们:“注意,描写场景在记实的同时,还要想开去。怎么想开去?当你写到风筝时,风筝也可以像人一样自由思想;当你写到蓝天白云时,它们也可以悠闲嬉戏;当你写到人们欢乐放风筝时,又会有什么精彩和意外?”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动笔,开始写作。在沙沙落笔声中,叶老师相机巡视,鼓励表达,细心指导,筛选佳作。十分钟后,一篇篇敢写敢想的文章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有写则有评。评改习作,“评”是激发和引领,“改”是内化和修正。作文能力都是在修改中提高的。习作中的问题往往是带有普遍性。叶老师紧紧抓住这些共性问题,瞄准重点展开,运用投影展示批改实况,为学生做了一次生动又具体的作文修改示范。指导过程大致分四步:

第一步,将一篇习作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让作者读文章;叶老师则适时插入批改,肯定习作中的亮点,并指出不当之处。比如作者写道:“风筝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叶老师喜上眉梢,惊喜于“自由自在”一词的运用。同时指出这个“都”字用得不准确,要划掉。“风筝时而如调皮的猴子,时而如敏捷的松鼠,时而如威武的狮子,时而如温柔的小羊。”对于这样短语式的描写,叶老师大力称赞孩子的放胆想象。

第二步是让学生将面批的好文章再读一遍,既是检查学生对教师面批指导的理解程度,又能示范引领怎样修改作文。

第三步是让全体学生对照标准修稿自己的作文。这样设计将学用结合发挥到极致。

第四步是再请一位学生读修改后的作文,并及时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是无止境的。

到了下课时,孩子们仍依依不舍,还想接着修改作文!

三、让“描述力”根扎下去

场景文要想写好,离不开真实又有趣的描述。叶老师鼓励学生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写景物时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中有想法、有自由、有乐趣,用上积累的好词,大胆描述开来。有篇学生的作文,我们一读,第一印象觉得简单无趣,可叶老师另辟蹊径,着重点评孩子的“描述”能力,充分肯定孩子的写作成果,从而提高了孩子习作的自信。

这位学生简单描写了草地、天空、风筝和放风筝的人。当读到“绿油油”时,叶老师问这是什么结构的词语。大家异口同声地说:“ABB。”当读到“跑来跑去”“飞来飞去”时,大家又说:“ABAC!”当读到“风筝在嬉戏、奔跑、追逐,像个孩子一样无拘无束”时,大家激动不已地说:“拟人和比喻!太生动了!”此时,我不仅看到了师生温馨的互动,更多的是看到了叶老师不拘泥于形式,回归教学本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赞美学生,充分赞扬学生使用平时所积累的好词,大力肯定学生写出了眼中所看的世界,心中所想的世界。这是我所敬佩的高度,是我理想的教学境界。

叶老师像个调皮的小孩,和孩子们一起玩转“放风筝”场景;他还是个聪明的小孩,优化课题设计,充分运用习作“三种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描述力,孩子们轻松克服写作恐惧症,人人乐于表达,人人充满自信。习作教学不正是一场返璞归真、简单自然的旅行吗?最后,我想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一句话总结我听课后的真切心得:“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习作教学,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进”,还有“退”,进退游刃有余,方可帮助孩子轻松习作,快乐表达出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放风筝景物风筝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