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2022-12-31施英
施 英
一、案例重现
案例一:“不是我的错”
小郭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学仅1个月,老师已经多次找小郭的父母谈话。老师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很怕小郭,老师与他谈话也总是很难进行下去。他似乎每天都被一股怨气包围着,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犯错误时。如有几次上学迟到,被老师问及原因,小郭要么说“奶奶没把自己叫醒”,要么说“路上堵车”;忘带学习用品时,他会说“妈妈没有帮我放进书包里”;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会说“是他先打我的”。无奈之下,父母带着小郭找到心理咨询师。小郭被诊断有心理问题,亟须得到矫治。当心理咨询师问父母:“如果说,小郭目前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家庭有关,你们会怎么想?”父亲立刻表示认同:“老师您说得对,在我们家,我妈宠着孩子,把他给惯坏了,所以他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我妻子又太严厉,对孩子要求太高,总是批评孩子,我妈就会站出来维护孩子。”母亲气不过,打断父亲:“都是别人的错,难道你就没有任何责任吗?你没听过‘子不教,父之过’吗?这个家,这个孩子,你管过吗?你一回家,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躲在书房里打游戏,要么对孩子一顿打骂。”心理咨询师问小郭:“是这样的吗?”小郭面无表情地看向窗外,说:“他们自己都这样,还怪我。哼!我们家个个都是暴脾气。”
案例二:学不好的理由
小魏这学期上九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按照目前的成绩,想考上普通高中都很危险。父母心里很着急,想找小魏好好聊聊,督促她打起精神,在最后一学年冲刺一把。父亲严肃地问小魏:“你还想考高中吗?我看你每天浑浑噩噩地,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你如果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考上高中的!你要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考试分数总是这么低?”小魏表示她也想学好,但是“数学老师太凶了,所以我讨厌数学课,才学不好”“语文老师的课太无趣了,只会教死知识,拼命布置作业,所以我提不起兴趣”“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所以考不好”“我真是运气太差了,历史测验时,我背过的内容没考到,没背过的内容却偏偏考了”“我根本就不是学物理的料,我就像妈妈,妈妈当年理科也学不好”。小魏还说,回到家听到父母唠唠叨叨,就很烦躁,根本没法学。听着小魏一股脑儿地抱怨,推卸责任,母亲耐不住性子了,生气地说:“你怎么都怨别人呢?你就不能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本是一场“打鸡血”的家庭会,最后却变成了吐槽大会和批斗大会。
二、归因方式影响态度和行为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这个过程被称为“归因”。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问题的解释、看待问题的态度,从而影响问题后续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从以下3 个维度对归因方式进行了分类。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能力和努力等。外部归因则是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他人的影响和运气等。案例一中的小郭犯了错总是找别人的原因、环境的问题,属于典型的外部归因。他的归因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小郭对待问题的方式与父母在遇到问题时互相指责的方式如出一辙,母亲的严格要求和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小郭犯错时本能地想要逃避责罚,而奶奶在问题出现后的主动揽责则助长了小郭推卸责任的习惯。案例二中的小魏把学习不好的原因一部分归结于外部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试卷难度、运气、家庭氛围等,另一部分归结于内部因素,如没有天分、遗传因素等。外部归因可以暂时减轻孩子面对问题和失败时的痛苦,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孩子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帮助。
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稳定归因是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遗传、能力、难度等稳定因素,不稳定归因则是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情绪、运气等不稳定因素。案例一中的小郭将引发事件的原因大多归结于不稳定因素,而“我们家个个都是暴脾气”则是他从多年感知到的家庭氛围中总结出的稳定因素。案例二中的小魏把学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老师太凶,教学方法有问题”“英语不是母语,没有学习环境”“不是学物理的料,像妈妈”等不容易改变的因素,属于稳定归因,而“运气太差”则属于不稳定归因。如果导致问题或失败的原因是外部的且稳定的,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认为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如果导致问题或失败的原因是外部的且不稳定的“运气”因素,孩子下一次再经历类似事件时就只能祈祷碰上好运了。
3.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环境、他人、运气、遗传等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属于不可控归因,而归结于情绪状态、努力程度等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则属于可控归因。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无论是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小郭,还是面临中考的小魏,他们都倾向于把问题归因于外部的且不可控的因素,面对问题时习惯性地找理由,把“这怨不得我”“我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等推卸责任的话挂在嘴边,这不利于他们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三、如何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1.父母要做内部归因的榜样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可能伴随着多方面的原因,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而外部归因、推卸责任只会让问题恶化,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父母需要先冷静下来,分析家庭中的归因方式,当遇到问题时,是各自从自身内部找原因,还是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人?如果小郭的父母能在第一时间承认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就能避免成为孩子推卸责任的“范本”。以小郭上学迟到为例,晚上回到家后,一家人要及时对迟到一事进行交流。父亲可以说:“你今天上学迟到了,心里一定不好受。爸爸妈妈不想批评你,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接下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父母不要让孩子感到犯错误是羞耻的、是要受到责罚的,而要让孩子放下戒备,认识到犯错误在所难免,只要自我反省,承认不足,加以改正就好。同时,父母要与家中无条件溺爱孩子的老人共同分析利弊,客观评价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用可控的归因方式看问题
在问题或失败情境中,父母应引导孩子进行可控归因。小郭如果把上学迟到归因为“我没有提前调好闹钟,所以起床晚了,出门晚了”等可以控制的因素,那么,当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提前10 分钟出门就能解决。同样地,学习用品忘带是因为“收拾完书包没有再检查一遍”,与同学闹矛盾是因为“我说话语气不太友好”,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控制的,所以这些问题也都有改变的可能。小魏如果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接下来就可以通过调整学习态度、改变学习策略、找到知识漏洞、提升努力程度等方法加以改善。当然,已经形成的归因方式要改变并不容易,需要父母耐心引导:“老师很凶、上课无趣,这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一起分析错题,看看到底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解决?”“你说是运气不好导致没考好,那我们想一想,哪一次考试有好运气,那次为什么有那么好的运气?除了运气之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让你在那次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你说学不好物理是因为遗传,但你有几章知识学得还是不错的,这几章你是怎么学的呢?”父母可以通过耐心提问,让孩子认识到是“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准备不充分”等可控因素暂时影响了学习成绩,而非“不够聪明”“不是读书的料”“天生没有学习能力”等不可控因素,从而避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并能对下次行为的结果形成乐观的预期。
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次成功经历,同样也要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可控的因素,如这个单元学得好是因为复习得很仔细、准备得很充分等,即使存在好运气,也与自身的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密不可分,以此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内部可控的归因方式。
3.慎用惩戒,激发孩子的自我责任意识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或犯错误时,父母要控制好情绪,尽可能避免用惩罚的方式让他们吸取教训。因为这种以外力控制或约束的行为很难让孩子形成真正的自我责任意识,当外力消失时,孩子的责任意识也可能随之消失。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父母在问题面前要做到不抱怨、不指责、不深究责任,与孩子一起积极面对问题,合理归因,陪他们一起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鼓励他们在方案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会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自我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