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级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培养路径
2022-12-31余思洁广东中山市南朗街道榄边小学
◇余思洁(广东:中山市南朗街道榄边小学)
不久前,教育部修订出台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这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更新了课标内容,改进了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幼小衔接、小学初中衔接等。最新的科学课标再次明确科学学科要从一年级开始,并提出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段特征”。科学课虽然每周只有一课时,但是其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观察、表达交流是探究的起点,科学探究的众多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从观察到描述需要以思维为路径。学生在观察表述中,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所以,科学教师重视培养1~2 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察与表达能力,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1~2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注意力特点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思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与小学1~2 年级学生对应的恰好是前运思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虽然该阶段的学生已由机械记忆和无意识记忆逐渐转为有意识记忆,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具体、形象的经验来学习概念、掌握知识,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仍然有限。在注意力和兴趣方面,1~2 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对各种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对呆板、单调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长时间观察个体数量不足的内容、进行重复活动,都会使1~2年级学生逐渐失去探究的兴趣。
二、1~2年级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非专职教师任教现象普遍存在
小学科学课的常见问题是:专职科学教师数量不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共有24 个教学班,却只有一名专职科学教师,最多只有1/3 班级的科学课是由专职教师教课,大部分班级依然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如果是平均分布年级,一般是每个年级分配一个班给专职科学教师;但是结合5 年级实验考核、3~6 年级的抽考、学生科学比赛等事项,专职科学教师的任课班级还是会更多地倾向到3~6 年级。1~2 年级科学课的地位受到忽视,常由非专职科学教师任教。
非专职科学教师任教1~2 年级的科学,问题不在于教学知识,1~2 年级的知识点并不多,内容浅显易懂。专职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在上课时甚至能在知识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科学课是一门以动手为主的实践课,尤其是1~2 年级,都是以活动贯穿课程。兼任教师往往具有主科教学任务,少有时间准备齐全实验材料,也不会专门带学生去实验室上课。在实验场所、实验材料的双重限制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
1~2 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认知方面以无意注意和形象记忆为主。3~6 高年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传授模式都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专业性太强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太难太深奥,他们无法顺利完成探究;而普通的讲课模式获得的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理解的知识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善于开展启发式教育,培养与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维持课堂秩序花费时间
科学教师在给1~2 年级学生上课时,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整理课堂纪律,这在一年级的前阶段最明显。这时的学生刚从行动自由的幼儿园升学,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不仅遵守课堂基本常规的习惯还没养成,对做实验时的基本要求也不了解,如实验正式开始才能碰实验材料,实验结束时则要整理好且不能再触碰。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小组意识、合作意识不强,更在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学会合作完成讨论和实验。这些良好的课堂习惯、实验习惯都需要教师在课上花时间训练,这样,真正的活动时间便不得不缩减。
三、培养1~2年级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通过这几年在1~2 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摸索,笔者认为,要发展1~2 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察与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好奇心,打造趣味课堂
1~2 年级学生对各种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然界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以“有趣”为敲门砖,打造趣味科学课堂,利用丰富的实验材料、夸张的语言、生动的表演、神秘的音频视频等等,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想要探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有自发学习的欲望,才有利于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观察、描述、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一课时,笔者用“神秘箱”装着水果、蔬菜,请学生猜测里面有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但都很想知道正确结果。笔者借这个机会问他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有的学生说:摇一下听听看;有的说:闻一闻什么味道;还有的说:摸一下感受形状。于是笔者顺势请同学上来触摸,并把感受描述出来;其他学生则根据回答进行猜测。在这个环节中,水果、蔬菜逐一被认出,取出来后又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它的特点,补充描述、分类。整个过程学生热情高涨,几乎整节课都在观察与描述。
(二)把握丰富度,准备多样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材料方面的准备要预多不预少。这个“多”,一个是数量多,一个是种类多。给学生丰富、多样化的观察对象和方式,对1~2 年级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强。学生的观察对象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实物观察对象:种类丰富,对比强烈,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帮助自己提高观察能力。
虚拟人物:主要指卡通人物、漫画形象,在选择上要多选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形象如喜羊羊、熊大熊二、星黛露、哈利·波特,将这些形象转换成课堂情境中的主角,让学生帮助这些虚拟人物完成任务,以此贯穿课堂教学。这些人物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动画视频、PPT 页面中的图片展现,也可以用绘画、实物公仔呈现。
多媒体动态画面:可以是gif 动图、视频,也可以是实验现象的展现(学生自行实验,利用手机投屏在电脑播放,也可以在展台投影放大)。
(三)提高专注度,帮助学生专心观察
1~2 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注意对象广泛,容易分心。要使学生聚焦在教师让他们观察的地方,教师可以优化观察模式,减少其他事物带来的干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笔者建议教师多挖掘希沃等平台的功能。以下是笔者常用的方法。
应用希沃白板自带的“放大镜”功能,进行具有聚光灯效果的课件制作:打开授课模式—下方工具栏选择“更多”—选择“放大镜”—移动到需要学生观察的图片—打开关灯效果,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的聚焦重点的效果。这样便可聚焦我们希望学生观察的地方,观察的位置高亮并放大,其他位置通过“关灯”变暗,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分心。
(四)开放多元性,丰富记录方式
科学记录是科学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效果的体现,又是学生进行科学表达的辅助。也就是说,它是连接科学观察和科学表达的桥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由于1~2 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记录时,教师要允许他们使用汉语拼音。记录的形式还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笔者眼里,这样的记录充满了童真和趣味。在开展《草地里有什么》这一课的活动时,学生有的用文字书写,不会的字他们早已懂得以拼音代替;有的统一把它们画出来,活灵活现。我还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些双面胶,学生可以将有的物品直接固定在上面。最终,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实验记录,在展示结果时,不仅观赏性、趣味性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记录方式,多了一种思路。
(五)关注科学性,规范科学表达
1~2 年级学生语言表达欲望强烈,他们在课堂上大多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时候学生还没有想好说什么,有时候则答非所问。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打击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要多应用鼓励式、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手段,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再进行猜想和假设。
教师还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准确、完整、有序描述。如何让他们准确描述?在学生表达之后,教师可适当对学生的语言进行点拨、提示和引导。当学生只顾一股脑地讲完自己的想法时,笔者会建议学生在表达前加上:我发现……,我们小组发现……,或者:我观察到……。在描述事物的特征时,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逐步描述,观察到的点越多越好。还可以建议学生按照“我先看到”“我触摸到”“我还闻到”等顺序,也就是依据观察器官的不同逐步描述。当然,语言规范的前提是学生学会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有序地观察,把握观察重点,聚焦事物的特征。
(六)利用奖励法,激发良性竞争
1~2 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没有高年级学生自觉自律,但是他们却很好“忽悠”,他们爱表扬、爱奖励、爱竞争。教师在1~2 年级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通过个人表彰、树立形象、小组竞赛的方法,如口头表扬、小组星星、盖章奖励等,强化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表达行为,大力表扬会观察、会表达的学生,树立可模仿学习的同伴形象。鼓励大家向这些学生学习,鼓励大家都来看、都来说,比一比哪个同学和小组观察得更仔细、说得更完整全面、提出的问题更多、猜想得更合理。
(七)结合实践课,开展多彩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跟科学课一样属于活动课程,结合这些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笔者兼任一年级的综合实践课,在研究教材中,我发现综合实践课程和科学课程、劳动课程关系紧密,有一些重叠部分,如“人与自然”的内容。
本学期,笔者利用3 月12 日植树节,在班级开展了育苗植树活动,在教室图书角上设立了植物角。教师负责提供不同品种的花种、容易长的多肉植物和浇水壶,学生则需要自行准备花盆和土壤。学生满怀期待,早早就准备好,一直等着科学课上用。教师给学生分发种子,种子种下后,学生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下课就过来看看自己的种子,给植物浇水,关注着它们的发芽和成长。他们每天仔细观察,时不时还跟教师分享它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教师在倾听时,也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提问,如:你的幼苗有几片叶子?每片叶子一样大吗?你的植物跟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鼓励学生观察得更细致、更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失败,如过多浇水,反而把幼苗泡烂了;有的虽然细心呵护,但种子就是没有萌发出来。这些问题,都成了笔者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种植教育的契机。
科学观察和描述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在1~2 年级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要认真研读2022 年版科学新课标,把握教学方向。要充分认识该学段学生的学情和认识水平,精心备课,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观察能力、科学表达能力,为后续不断进阶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