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哲学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反思与路径探寻

2022-12-31覃春燕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哲学育人儿童

覃春燕

道法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优良品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但目前道法课程实施中“思维培养”缺席的现象比较常见,使得儿童的探索精神在道法课堂上受到抑制,甚至于个别学生进入校园之后自主性、独立性消磨殆尽,逐渐成为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点的“机械接收器”。儿童哲学强调儿童思想的丰富性和善辩性,批评将成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强行灌输给儿童的做法,其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优势与道法课堂上思维训练的不足使得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一、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价值和可能性

儿童哲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普曼教授首次提出了“为了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而后儿童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呈现了多元的发展路径。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儿童哲学课程一般具有三种形态:一是专门的儿童哲学课;二是将儿童哲学渗透、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中;三是在学校课余生活中设计儿童哲学活动。[1]

(一)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价值

第一,培养复合型的思维方式。儿童哲学教育的教与学都以思维的发展为基本遵循,强调要训练儿童的关怀性、协作性等思维。在道法课程中渗透儿童哲学,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取哲学问题,引发哲学思考,使儿童在连续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逐步从简单的、线性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向复杂的、系统的、发散的思维方式发展。

第二,解决学科育人的难题。学科教育体系将知识分化为不同科目,通过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实际教学与育人环节中往往“立德”遭到忽视,形成了割裂的“学科知识权威”的现象。将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把学科教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挖掘道法课程中的哲学元素,通过哲学探讨让儿童对生活世界进行思考探究,并帮助儿童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从而实现育人新路径。

第三,孕育学生的哲学素养。儿童哲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哲学家,而是培养儿童的哲学素养。道法课程和儿童哲学的融合发展,使得儿童能在课堂学习中孕育哲学素养,丰富和完善认识与理解世界的概念与概念体系,成为有能力独立思考、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二)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可能性

首先,道法课程与儿童哲学均以育人为旨归。《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儿童哲学在育人方面有其天然优势,倡导以哲学思想培养理性之人。道法课程与儿童哲学都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育人的导向价值,摒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二者具有互恰性为其融合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

其次,道法课程与儿童哲学均强调回归生活。道法课程强调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儿童哲学教育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展开,将儿童所产生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引导其追问真相、产生更深度的认知,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二者在价值指向上不约而同地强调生活性,关照儿童的生活体验,其融合发展将更有利于教师关注儿童对生活世界的哲学思考,从而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道德理解力与判断力。

再次,道法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均依托探究活动。道法课程要求培养儿童乐于探究的精神,使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儿童哲学强调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强调教育应激发其探究冲动,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儿童关怀性、协作性等品格与思维的发展。

二、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现状及反思

(一)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现状

近几年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儿童哲学课程与学科课程如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科学课等课程的融合,开始尝试以“儿童哲学融入学科”的形态进行实践探索。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教学中存在哲学性缺失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的的“歪曲”理解,导致教学行为的变化,反映了价值思考的缺失。[2]二者的融合在某种角度上陷入了“为了哲学而哲学”的困境,仅仅是带上了“儿童哲学”的帽子,并未能够将理念真正融入到课堂中。

(二)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程的反思

第一,融合浅表化,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从而压缩儿童的群体探究时间,问题呈现之后未给儿童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未经过深层次思考便给出答案,从而造成“有探究、无思考、无思维发展”的尴尬现象。大多数教师对儿童哲学不甚了解,因而仍保持一贯的“讲授式”教学,未能做到平等对话,从而导致学生的探究欲望未能得到有效激发,且由于教师哲学素养的欠缺,不能对教材、生活等课程资源中的哲学元素进行有效识别、提取和开发利用。

第二,断章取义,缺乏张力。首先,部分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儿童哲学等同于道法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无需再为二者的融合做任何额外的努力,避免再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其次,由于教育实施主体即教师的哲学素养不足,对儿童哲学断章取义,认为只要涉及哲学便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对其产生抗拒心理,导致教学动力大打折扣。再次,二者的融合缺乏张力,将儿童哲学渗透进道法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更要关注到道法知识在呈现与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既求同也存异。

三、儿童哲学教育融入道法课程的路径探寻

(一)培养具有哲学素养的新教师

“儿童哲学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新探索对教师的哲学素养提出了挑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培养哲学素养。职前教育是教师提升自己哲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高等师范院校以及教师培训机构应开设哲学课程,系统地培养未来教师的哲学智慧。职后教育应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培训途径,为教师提升哲学素养创设更多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生成性、真实性的丰富经验,充实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查漏补缺。再次,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自主学习提升哲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质疑、调控自己的教育实践,完善自己的哲学认知图式。

(二)依托教材与生活提炼哲学元素

道法学科体系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资源与元素,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哲学眼光才能加以识别并进行科学提炼。教师可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遴选出哲学元素,创设哲学教学主题。此外将儿童哲学融入道法课中要多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向善。儿童在判断道德两难的故事情境中成长,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由此激发他们对于真诚、善良、美好等优秀品质的追求,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通过群体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群体探究是儿童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儿童哲学强调课堂参与者要共同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基于一种合作、互动的意识或者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所组建的学习组织。[3]教师可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合作交流的作用,使儿童在同伴的推力下生发出内在动力,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中规范和引导儿童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既鼓励探究,又不放任自流。

猜你喜欢

哲学育人儿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他们用“五招”育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