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2-12-31宋菲菲淄博市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山东省淄博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经验法治道德

■ 宋菲菲(淄博市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山东省淄博市)

小学部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乐于探究及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是生活性的综合课程。我国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指向培养学生一些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应在小学阶段就着手落实,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凭借学科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培养核心素养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主动把核心素养的要求纳入教学范畴,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儿童为中心打造课堂,发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在活动型的综合课堂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利用各类法治资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指明了方向。其中法治意识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素养之一。无论是中低年级的前法治教育,还是高年级的法治教育,一味讲解理论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注重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这样的体验式课堂有利于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法治教育的培养是本教材从名称上的显性变化,但是在组织教材的过程中,有很多隐性线索,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和补充。但是教师在进行补充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原则,教材编排中强调的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而不是专业的法律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冲突》一课中,处处蕴藏着法治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充分明白校园中什么样的行为叫欺负,遇到被人欺负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法律保护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法》《民法通则》及地方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说明。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烟酒有危害 毒品更危险》,在“活动园”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教师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普及简单的法律条文之外,可以渗透如果触犯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二、突出儿童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命题思维和抽象道德观念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输出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脱离了儿童的内心世界,游离于有实效的儿童道德教育之外。转变思维方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新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就是经过无数论证之后,以“叙事思维”这一关注细节、人物思想与情感的思维方式进行编排的。

纵观过去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我们依稀可见开发儿童经验的内容,但是体量以及应用于生活的效益却不容乐观。新教材开发之前,我们常常看到教材上利用一两幅图片,或者一段简单的文字描述,来替代复杂而庞大的儿童经验,更多的是站在成人已有经验的肩膀上讲述知识。这些都与真正的儿童经验背道而驰。我们的德育课,应该是基于儿童经验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开放性较高的学科,想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必须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转换教师角色,以辅助者的形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教师要相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生生互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着急给出成年人的经验和思考结果,要引导学生分析他人做得好的原因,抛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方法,以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从理念上看到一个很大的变化:道德教育是一种经验事务,道德一定要从生活经历里产生。

例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材预留了两处空白,一处是让学生找自己学习不够理想的原因,另一处是引导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同时这两个问题又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所以此时借鉴同龄人成功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组内主动提出困惑,这个困惑必须是具体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再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路径,讨论解决困惑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都是讲家庭生活的,但是以一种梯度上升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建立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学生经验从“感受—实践—内化—升华”这四个阶段得以释放。以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三课,第一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是让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第二课《这些事我来做》是鼓励学生积极承担家务;第三课《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意识。本单元的设计之初,就把表达儿童自己的经验作为教学目标,并渗透在每一课的不同知识体系内。比如第一课的第一个话题“爸爸妈妈多辛苦”,需要学生收集生活片段,对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们的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可儿童有限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下积累的经验够吗?显然是不够的。那丰富的经验从哪里来?对他人经验的借鉴是很好的方法。所以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经验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评价的环节,去考查学生将自身经验与他人经验结合的效益。个体经验转换为共享经验,在将来还会上升到更高的经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上层经验会再次关照个人,影响个体的感受。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过程。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中提道: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性就是实践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这种存在方式的特征就在对于给定性(包括自然和自身)的否定与扬弃,在于对人自身和人的世界的创造和再创造。因此,“以学为本”应当是学生主体自主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关系,通过合作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启动认知、激活经验的实践性学习方法。

这里的教学情境,不仅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生活情境,也指教师构建的课堂学习氛围,两者结合,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考虑学习效率,如果单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没有起到激荡学生心灵的作用,没有和其他活动环节融为一体,那么这个情境设置就缺乏合理性。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从教师层面开始,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和教材使用方法,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属性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找到与生活的契合点,建立联系,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利用各种渠道开发教学资源,使静态的教材内容“动”起来。在强调德育渗透教学的今天,小学道德与法治承担了德育的重担,同时也是本学科教师的优势。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上,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学生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都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前提。

因此,我们在应用教材的实践中,必须树立“人—社会—自然”互利共生的思维。又因为生活概念本身的无穷无尽,而教材内容有它的编排极限,所以教师需要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补充素材,使补充的素材激活教材中的素材,让素材活起来。

如讲授“校园里的冲突”时,教师设置大量学校的情境:你在学校中,某一天的心情不好,你的同桌还要你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事情;你跟外班的同学在楼梯上相撞;你跟你的好朋友一言不合,其他同学没有搞清楚情况就拉偏架;你是卫生组长,组员不认真值日,等等。面对此情此景,该怎么办?教师需要跟同学们一起分析哪些做法最科学、最有效。这些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很好地补充了教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我结合课本上的“亲情树”,让学生花两天的时间回家观察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并记录在“亲情树”上。学生通过观察,注意到了生活中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是父母爱的体现。经历这样一个观察和内省的过程,学生上课时就有话可说,同时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过年啦》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播放过年的儿歌视频,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起过年时的场景。让学生说说视频中是哪个节日,是否喜欢过年,以此揭示课题。情境本身就是导入,导入之后的活动依旧跟着情境走。

在四年级上册的六个单元中,从家庭生活(第一、二单元)、学校生活(第二、三、四单元)、个人成长(第六单元)三个大的方向指导学生的学习。前五个单元重点唤醒学生要承担起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学习协调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培养集体意识;学会做班级的主人;善于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建立与他人和谐的关系。从单元框架看,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精神和智慧,强调学生主体的责任、价值、尊严和品行的统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全面开展教学引导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综合学习、终身学习的同时,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理念,精准把握教学大纲。还要对各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教学能力,了解历史、地理、心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是一个全面的引导者,才能带领学生走全面发展的道路。教师的思考力,甚至说思辨能力,不可能建立在对世界臆想的基础上,它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进而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今天的教学,已经完全从刻板的“八股”中走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能做知识的储蓄罐。教师从丰富的阅读中获得思考,也利用思考构建自我。最好的教材是教师,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见识,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把知识储备转化为能量的思考。可以说,学生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有技巧的教学手段,还要指向学生见识的扩展和思维的发展。教师从阅读中收获思考力,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教师把思考力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概念才真正有意义。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必须进行海量阅读。课堂上,教师阅读的广度,很大层面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摆脱“为教育而读”的局限,涉猎科学类、心理类、政治类、经济类等书籍,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阅读圈,让这些知识成为教育的底气。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时,活动园中有“家乡的交通变化”调查表,我们指导学生对本地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之前,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同时有较高水平的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家乡的交通从土路到石子路,再到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路面硬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宽阔了;家庭交通工具也由几十年前的自行车,变成十几年前的摩托车或者电瓶车,一直到现在部分家庭出现的私家车,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最后得出结论:本地的交通状况一直在改变,变得越来越发达。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能力,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方式与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辅助者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学情境,重视情境中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摒弃过去重教法、轻学法的思维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对自主学习有效性的认识判断,从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方法和方向。我们的教学活动要释放学习空间、解放学生观念、突破对教师形象的刻板印象,用问题引导课堂,用对话推动生成,教学要完成从教师的输出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进化”。教师退出“中心”位置,转而为学生服务,着力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猜你喜欢

经验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