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于境似蕴玉,思启于美宛怀珠
——谈情境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22-12-31崔兰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甘肃省兰州市
■ 崔兰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甘肃省兰州市)
一、我们眼中的情境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曾给李吉林教师编写的《情境教育摘要》一书的序中写道:“情境教育是道始于情的教育,情是生命的灵魂,教育因情而精彩,教育只有同情方可达理,离开情,教育就没有韵调和意义,教学就没有温馨和动力,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话,那么情境教育就是滋润生长的载体,呵护生长的通道。”这句话准确写出了情境教育的内涵,因为情境教育正以它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具有个性的方式方法,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春风化雨般的情与境的交融中实现着知识的浸润,儿童的成长。
二、情境教育与我们的课堂教学
肖川教授曾谈到理想的课堂: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谈情境教育,它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它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真谛,它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正如李吉林教师所言:“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体现了核心素养。我们看到,因为情境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课堂教学如春风拂面,学生的成长如春笋拔节。这恰恰与当下的应试教育对立。因为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只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只观赏教师个人的表演,教师包办代替了本该让学生自己真实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展的权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发生的变革趋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有效学习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因如此,我们就更要寻求情境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向仁爱,走向善良,走向智慧,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三、借课堂实例谈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已经从最初的两基到三维目标,一直发展到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需求,我们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本位。因为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时候只停留在什么是什么,是什么就教什么的阶段。所以要转变现状,将课堂调整为趋向思维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学习能力。结合李吉林教师提出来的情境创设的六条途径,与日常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结合,探寻基于情境教育理念下的优质语文教学路径。
1.基于视听感受的情境创设
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这就强调感官感知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兴趣、记忆知识、强化巩固。感官感知可以从视觉入手。结合儿童对具象直观的东西更易留下深刻印象的认知特点,我们要尽可能以现实事物和真实直观的东西引导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观察中感知并获得。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图画,文中的插画、视频、简笔画,甚至是黑板上的贴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感知,通过这样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借形生境,以形激情,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对于教材的指导中。
例如,在教授《忆江南》一课时,教师就是将诗中所描写的江南风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助具有审美的、鲜艳直观的贴图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在“红与绿”的视觉冲击下,既加深了对于“江花似火、江水如蓝”的明艳画面的体验,又在美学视角下感知了诗人“以诗着色”的江南美景,同时在直观画面渲染的作用下,更加深了对“江南好”内涵的理解及“能不忆江南”的情感共鸣。使用贴画的手段真正为语文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官感知也可以从听觉入手。有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使大脑兴奋。音乐可以像文学一样,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广远的意义,在音乐的渲染下,儿童很容易直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心驰神往。
例如,教师在教学《月光曲》的时候,为了感受贝多芬的琴技高超,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教师经常会采用播放月光奏鸣曲以示渲染,这段音乐的播放能让我们很好地感受课文语言描述的月光下的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最后回至于风平浪静这样一个生动画面。在音乐的跌宕起伏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音乐带给盲姑娘的生命感动与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终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正如柏拉图所言:最好的教育是让身体与心灵都能追求能力所及的美感。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也说:好的教育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美的音乐与画面最终要起到择美构境、以境生情的目的。
2.基于真实体验的情境创设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真正的学习未必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火花。”真正的体验一定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会避免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将生活化的情境放在我们鲜活的语文实践中,与我们的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孩子们在情感的经历中完成理解、记忆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利用角色体验、游戏参与、实验研究等方式达到情境创设,通过这些实践体验最终实现掌握规律、形成语感、训练思维、沉淀文化的目的。
例如特级教师唐婉在教《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是这样来教生字“陪”的。她说:“汉字会说话,汉字中藏着秘密,小树是怎样陪小鸟的呢?小朋友们仔细看‘陪’这个字猜猜看。”(在这儿就是创造了与孩子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产生共情)然后大家在猜测中,教师接着引导:“陪的旁边是双耳旁,双耳旁在左表示高地,在这一刻,小朋友可以把它当成小耳朵,想一想,当小鸟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的时候,小树会怎样陪她呢?”孩子们有的说:“小树一定会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有的会说:“我从口可以看出来,小鸟孤单的时候小树会陪她说说话。”(孩子们就是从自己生活经验入手,理解了陪)教师接着引导:“当小鸟什么也不想听,什么也不想说的时候会怎么样?”孩子们继续说:“小树就会站立在小树的旁边,默默陪着她。”在孩子的交流中一下子将“陪”的每一个部分拆解成有自己生活体验的共情理解。教师最后总结道:“好一个有情有义的字啊,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静静地听,默默地立,轻轻地说,这就是陪着。”这位教师就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教材设计识字故事情境,又结合孩子们已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从字形上理解记忆“陪”这个汉字。我们看到抽象学习融入了情感,融入了情境,就有了形象,也有了温度,更有了故事。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能经常看到教师进行一些角色体验式的设计,尤其是在学一些童话寓言时,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明确语言表达的意图及最终所要传递的文章主旨,最终得到语言的训练与运用。
例如在教学《画杨桃》时,教师为了让孩子理解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于是让孩子们进行座位的置换,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所呈现在眼前的杨桃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特点,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有所不同,因此要学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文中所讲述的道理。从实际体验出发,亲身感知,获得认知,课文深刻的道理变成了身体力行下的感悟,生动而深刻!
3.基于语言渲染的情境创设
教学中,我们知道美能生情,美能激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语言的描绘是十分重要的。抑扬顿挫的语调渲染(我们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教师的语言表述),贴切精彩的修辞使用(即语法的精准),都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课堂不流于平淡而显得生动饱满,鲜活灵动。语言的描绘大多是在教师开篇导入的时候,或者是环节过渡时。
例如在旧版教材《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中,为了很好地感受战象嘎羧的忠诚与英勇,在学习战象之恋部分时用诗句导引:“恋”的意思是思念不忘,不忍舍弃。在东汉诗人的《苏武与李陵诗四首·其三》中有“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这恋是征战在外的战士对故乡的思念,而文中这只离开战场垂垂老矣的战象嘎羧又依恋什么呢?在学习战象离去的部分时,继续用诗句导引:归的意思是归去,隐含死之意。在诗人曹植《白马篇》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归就是战士面对死亡的大义凛然。那么,文中的战象,它的归去又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呢?两次以诗引导,就是巧妙借用了语言的渲染,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氛围中感受战象的形象。
4.基于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
情境教育是始于问题的情境。问题、活动、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石。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的思维所产生出来的火花皆来源于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关键是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利于学习,因为好的问题是思维的杠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或者是教学之中,会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创设一种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最后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的思维意识,产生学习欲望,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例如孙双金教师在教授《开天辟地》时,先板书“天地”两字,并导引:很久以前,天地相连,后来来了个大神,把天地分开。随后教师出示“开辟”两个字。然后借问题引导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想想还能怎样读?(学生调整词序,呈现多种读法)这么多读法,你有何发现?(这个问题的创设起到让学生在自我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内在魅力,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式学习的一个培养与唤醒)。
在教《鸟的天堂》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设计:这里的天堂是指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称之为鸟的天堂?(这样的问题指向于重点内容的阅读学习,以及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在教《麦哨》一课时,很多同学提出什么是麦哨?为什么课文要以麦哨为题?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指向文章的写法:事物作为线索,详写重点事件)
好的问题设计就是引领学生产生真正学习的一个方向。有一位特级教师林春增曾经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为了感受人物形象,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引用文中一段文字:“韩博,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为了很好地解读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品质,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将这段文字加以调整,进行对比:“韩博,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要是廉将军跟我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看似两个没有太大变化的语句,只是语序上发生了颠倒,他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思考能不能做这样一种调整,如果不能,为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通过这样有效性问题的创设,学生换位思考,体会感知,最后得出了这两句话都是蔺相如所说,但是调整后的表述“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要是廉将军跟我闹翻了”看出表功抢先,推责在后,这不是蔺相如所为。所以原文中的表述更能感受到蔺相如不抢功、不推责,宽容大度,胸怀坦荡,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其实,有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看到学生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问题创设得不够精准、明确、有效。
四、课堂教学中情境运用的几大特点及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情境的创设,我们也能初步感受到在课堂上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基本上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形象性,能够用于产生联想,激起悬念,诱发兴趣。
2.具有生活性,基于生活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与价值观。
3.具有问题性,通过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问题,引导和启发学习学习。
4.具有学科性,针对性很强,目标很明确,更易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
5.具有情感性,因为学生的好奇和内需,激发了整节课的学习需求。
6.具有诱导性,它的指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通过课例,我们也能反观在情境教学的使用和创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1.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情境创设的意图与我们的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我们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能为创设而创设,那种多投入、少收效的情境手段,应在我们的教学中尽量避免。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一些教学手段上,而忽略了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所以时机要恰当,不能流于形式,要为突破重难点而服务,要少时高效,体现精巧,若形式大于内容则得不偿失。
3.情境创设有它的难度,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想好我们情境创设的一些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一定要考虑到真正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假问题,是无效的。
4.我们要把握好情的尺度。有些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教师过分投入,或者是没有投入,矫枉过正。
5.我们在使用视听为途径的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因为语言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感悟、理解,是潜移默化地渗透。直观形象永远无法替代语言能传递给我们的意境。
总而言之,情境教育适用于各个学科。因为我们知道,真正对儿童起作用的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是感觉、热忱和冲动。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情境教育相遇,定会熠熠生辉,袅袅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