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乃光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2022-12-31马利荣宋乃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抽动症全蝎钩藤

禄 颖 马利荣 宋乃光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2400;2.北京市朝阳中医院内科,北京 100027)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1]。临床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抽搐”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眨眼、努嘴、搐鼻、点头、面颊抽动、耸肩、摇头、发声抽动、四肢抽动及搐鼻声、清嗓声、干咳声等,抽动部位时常变化,治疗时间较长,且易复发,对患儿的学习、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2]。宋乃光教授在临床中对于本病的病机和治疗有自己的见解,笔者有幸在师承跟诊学习中见到多例此类病证,宋乃光教授诊疗过程中首先询问患儿的平日饮食情况,了解其性格特点,并交代家长不要训斥患儿,要关注其精神心理调养,并在此基础上辨证用药,现将宋乃光教授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古代文献中多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 中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病渐生,其病疾症状,两肩微耸,双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名曰慢惊”。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指出:“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

宋乃光教授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临床的实际情况,指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素体脾虚有关,再加喂养失宜,偏食或过食荤腥黏腻等,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易致脾胃功能不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停聚中焦,从而痰浊内生,成为本病的病本所在。在脾虚痰湿的基础上,若患儿情绪波动较大,肝气不舒,痰气郁结,日久则极易化火,进而生风,上扰于清窍、头面,出现眨眼、眼睑抽动、努嘴等症状。在基本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宋乃光教授还特别强调临证中应根据患儿的表现,再进一步进行辨证论治。

2 临床强调灵活辨证

2.1 基本病机重肝脾 宋乃光教授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重视肝脾二脏,因此在治疗时也侧重对于二脏的调整,如临床中患儿见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多是由于长期饮食失调,肠胃积滞,中焦气机不利,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难以充养四肢百骸所致,虽是虚象,但患儿肠胃常有积滞,并伴有大便秘结之证。宋乃光教授治疗以消食化积、通腑导滞为基本大法,药常用槟榔、鸡内金、焦三仙、枳实、莱菔子、砂仁以行气消食导滞;连翘、黄连清热散结;若积滞较重的也常用生大黄;若脾虚湿浊明显的用半夏、胆南星、石菖蒲、陈皮、竹茹等。若临床中患儿抽搐比较严重,发作频繁,动作幅度大,则是风象显著的表现,宋乃光教授强调治疗时应侧重于肝,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选取疏肝郁、滋肝阴、平肝阳、清肝火等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2.2 病发多涉及五脏 宋乃光教授虽重视肝脾二脏,但她更强调临证中应根据患儿的表现,灵活地辨证。比如患儿有明显的清嗓子或者鼻子抽搐的症状,治疗在本于肝脾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病发在肺的问题,因为清嗓子或者鼻子抽搐的症状,是患儿肺气不宣的表现,因此用调肝脾药的同时,应加入调肺的药物,可用辛夷、苍耳子、菊花、伸筋草、天麻、钩藤、陈皮、半夏等药。除肝脾、肝脾肺外,本病临床常常涉及多个脏腑,如患儿出现心神不宁、口出秽语等表现,应为痰热扰心,用药就应在调肝脾基础上,配伍镇心、养心等安神之品,如镇心之珍珠母、龙骨、牡蛎,养心之酸枣仁、柏子仁;如患儿伴有发育迟缓的表现,如身高明显矮于同龄人,智力发育也较迟缓,就要考虑肝肾的问题,如肝肾阴虚证,易虚风内动,可用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白芍、沙参、当归、麦冬、龙骨、牡蛎、龟板等。此外,若患儿患病日久,也要考虑到久病痰瘀入络的问题,因此可加入活血化瘀通络的桃仁、红花、全蝎、蜈蚣等。

2.3 强调风痰瘀病理产物 宋乃光教授认为风痰瘀是导致本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如明·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说: “目劄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正是因为患者情绪不佳,肝气失于疏泄,郁而生痰,或者素体脾虚生痰,痰阻经络,痰火内生而扰神,肝亢风动而发抽动,因此风、痰是本病产生的关键致病因素。此外,本病日久,痰瘀互结阻络,甚至会影响患者心智发育,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重视风痰瘀等病理产物的致病性。

3 治验举隅

杨某某,男,11岁,2019年4月来诊。患者于3年前出现不自主眨眼、缩鼻,开始症状比较轻微,未引起家长重视,近1年来情况比较严重,鼻不自主抽搐,且喉咙不自主发出“吭吭”类似于清嗓子的声音,不能自行控制,双目不自主眨眼睛频繁,且现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体型偏瘦,常发口腔溃疡,偏食食少,便干,隔日一行,智力正常。舌嫩红,苔白后部薄干,脉滑数。

辨证为肝脾失调,肺失宣降。治以通鼻窍宣肺气,调脾平肝。宋乃光教授处方如下:苍耳子6 g,辛夷8 g,钩藤15 g,白芍15 g,山豆根4 g,玄参20 g,木瓜12 g,木贼6 g,板蓝根12 g,僵蚕10 g,密蒙花8 g,生牡蛎20 g,天麻6 g,茯神15 g,射干6 g,全蝎3 g,法半夏6 g,麦冬15 g,炙甘草4 g,蝉蜕6 g。14剂,每日1剂,水煎300 mL,早晚2次温服,每次150 mL。

二诊:眨眼情况明显好转,“吭”声有减,仍偶有鼻不自主抽搐,易困倦,挑食,便干,约3 d一行,舌红有圆形剥脱苔,脉滑。处方加减如下:苍耳子6 g,辛夷10 g,玄参15 g,僵蚕10 g,熟大黄5 g,山豆根4 g,板蓝根12 g,珍珠母20 g,木贼6 g,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薄荷6 g(后下),白芍20 g,生地黄12 g,天麻6 g,全蝎3 g,钩藤15 g,谷精草8 g,炒栀子8 g,浙贝母8 g,麦冬10 g。继服21剂,患者痊愈。

按语:方中辛夷、 苍耳子、山豆根、射干归肺、胃经,疏风通窍,宣通肺气;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以治抽搐,《本草纲目》有“天麻为治风之要药”的记载;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经,补血养阴,可柔肝养血荣筋;木瓜可舒筋活络以治肢体抽动;僵蚕化痰散结、祛风通络、平肝熄风; 板蓝根、密蒙花清热解毒明目,以治频繁眨眼;钩藤味甘, 性凉, 归心包、 肝二经, 能清心热、熄肝风、 定惊痫、 止抽搐; 蝉蜕轻清味甘, 祛风止痉,并可引诸药至肝;茯神归心脾经,宁心安神; 生牡蛎镇静安神,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法半夏、麦冬、炙甘草调和脾胃;用全蝎能搜剔风邪,入络开痰行滞,解毒散结。本案宋乃光教授在重视肝脾为本的基础上,考虑到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肺失宣降、鼻窍不畅所致,故组为上方,既能疏风通窍、宣通肺气治标,又能平肝熄风、调和脾胃重视病本,因患儿已有3年的病程,据“久病入络”说,加入全蝎以搜剔风邪,入络开痰行滞,故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4 讨论

针对近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的情况,宋乃光教授指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日常的饮食失当,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过大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本病的预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倡导家长要有正确的喂养方式,“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养成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顾护患者的脾胃;另一方面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既要避免过度溺爱,以免造成孩子无法管理情绪,乱发脾气致肝气横逆,又要避免“望子成龙”太过,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致肝气不舒。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确切的效果,但是对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见解,宋乃光教授根据临床提出了病本在肝脾,病发与五脏相关的观点,且病久波及血络,此外,本病还与风、痰、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密切相关,使得本病的病理机制变得复杂。在治疗方法上,宋乃光教授也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吸收他人观点,倡导中医内外治法以及心理疗法。

猜你喜欢

抽动症全蝎钩藤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慢性腰痛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