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夏玉米南方锈病发生与防控技术
2022-12-31高连珍王志霞李春贞
□文/高连珍 王志霞 李春贞
玉米南方锈病是在南部省市流行危害的常见病害,扩散快,危害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近几年,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南方锈病在河北省故城县大面积发生,有向北蔓延的趋势。
一、危害症状
主要症状就是叶片上有像铁锈红一样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初期为疱疹状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金黄色到橙色粉状即夏孢子,随风雨传播,辗转危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了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甚至全株干枯。病菌从植株中耗取大量营养,严重影响籽粒灌浆,导致玉米减产。与普通锈病的区别:南方锈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其次是叶鞘、雌穗苞叶和雄穗,造成的产量损失远远高于普通锈病。
二、发生规律
南方锈病为气传病害,锈病孢子通常由台风传播带来,南方玉米区发病后,菌源随北上的台风传播,带来的锈病孢子加之气候条件适宜,会暴发流行。高温(27℃)、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适于南方锈病发生。
三、发生情况
南方锈病在故城县分别于2017年和2021年发病严重。2017年发生面积8.7万亩。9月中旬田间发现零星病株,9月下旬开始扩散,病株率最高30%,平均病株率3%~5%,严重地块整株病叶率60%,当时已接近收获期,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太大。2021年是历年来发生危害最重的一年,呈大暴发态势。8月中旬玉米田零星发病,8月下旬田间调查,发病面积3.1万亩,部分地块发生较重,病株率最高8%,一般病株率2%~3%;到9月初,田间调查,几乎全县所有玉米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90%以上,植株从上到下所有叶片都布满锈病病斑,后期引起大部分玉米叶片干枯早衰,严重影响了产量。
四、原因分析
1.气候因素。2017年8月份累计降雨量109.22毫米,田间湿度大,气候条件利于南方锈病的发生危害,致使个别地块发生较重。2021年夏季极端天气较多,7月份,降雨较多,日照不足,气温较常年偏低,致使玉米生育期较常年推迟2~3天,为南方锈病侵染提供了适生环境。7月底8月初受6号台风“烟花”过境影响,带来了大范围的多雨天气,全县玉米田内锈病孢子充足,对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发展十分有利。据统计,2021年8、9月份降雨量分别为94.41毫米、225.94毫米,是历年来同期降雨量最多的一年,自南向北雨水持续不断,部分玉米地块排水困难,田间积水严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南方锈病的扩散流行,致使在玉米田形成暴发态势,玉米植株变得锈迹斑斑。
2.生态环境。8月中旬玉米正值灌浆高峰期,田间群体郁蔽,农田小气候潮湿,为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3.防控力度。南方锈病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植株高大、田间郁蔽,普通药械防治困难,飞防是防治玉米南方锈病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但故城县土地多为分户种植,地块零散,面积小,飞防操作不方便。再加上温度高,喷药风险大,一般农民不再进行喷药。另外,玉米生长后期重治虫轻防病也是南方锈病大发生的一个因素。
五、防控技术
1.选用抗耐病品种。2021年故城县锈病高发期田间调查,沃玉3号、京科999、德单系列等玉米品种病害较轻,较抗玉米南方锈病。
2.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大田间通透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比施肥,避免偏施和过量施用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在玉米10~15叶期进行喷雾防治,对后期发生的蚜虫、褐斑病、茎腐病等具有很好的兼治效果,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选用药剂:丙环唑、氟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或在锈病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控制锈病的发展扩散,减轻对产量的影响。
4.实施绿色防控。2021故城县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的玉米中后期“一控双提”(控制病虫害、提高质量、提高产量)技术,利用无人植保机械进行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混喷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后期玉米病虫害,同时防止倒伏,对南方锈病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8月中、下旬,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吡唑醚菌酯、氨基酸叶面肥等高效低毒农药,对玉米田进行无人机飞防,防病治虫促高产,有效控制了后期玉米田南方锈病、褐斑病及其他病虫害的扩散危害,保障了夏玉米丰产丰收。
玉米南方锈病长期以来只是南方玉米种植区的主要病害,在故城县只是偶发性。但因近几年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全县大面积暴发流行,玉米减产减收,为我们的工作敲响了警钟,迫使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及时采取防灾应对措施,探索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