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蛇”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与翻译
2022-12-31李杨阳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李杨阳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文化差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蛇”是“龙”的前身,有着古老的传说;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蛇”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与中国的“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在这里我们通过中俄两国“蛇”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与翻译来进行解析和研究。
一、中国蛇的来历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中,蛇是左右结构,由“虫”和“它”字构成。虫字旁表示蛇是一种虫类,而“它”字像蛇盘旋而立,昂首挺胸。宝字盖代表蛇的头部,“匕”代表它的柔软身体。据传说可知,龙和蛇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蛇能够活五百年,就能变成龙的初级形态“蛟”,再过一千年才能成为真正的“龙”。古书记载女娲是人首蛇身,而伏羲最早也是人首蛇身,与女娲连理之后才变成人类。我国最早以蛇为图腾,蛇亦是小龙,之后才转变为现在的龙图腾。最早把蛇信为神明,是因为有蛇出现的地方都能逢凶化吉,风调雨顺。有些古代平民甚至把蛇养在家里,并认为家中进蛇是好事,因此蛇被看得很神圣、很高贵,是受人尊敬的动物。
二、俄罗斯蛇的来历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蛇在俄罗斯的文化中有非凡的意义。蛇动作灵敏,反应迅速,在俄罗斯文化中是聪明、机智的象征。俄语中的蛇写作 Змея,转译成汉语的读音有消灭一切的意思。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蛇的记载,有的蛇被注入魔法,具有强大的力量;有的蛇被妖魔化,变成蛇妖;有的蛇变异,长出翅膀。但无论怎样把蛇进行拟人化,蛇代表的大多是黑暗力量,最终将被消灭。俄语中的蛇仅由四个字母构成,通过观察发现,前两个字母在书写时曲折复杂,正代表了蛇的形态和运动方式。
三、中俄两国蛇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俄两国对蛇的定义与理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形象亦正亦邪、亦真亦幻,呈现出多重性特征,诸多因素使两国人民对蛇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文化色彩和语言文化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中俄两国蛇文化的相同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有着幸运、吉祥和神圣的寓意,但在生活中人们对蛇的认识却与之不同。蛇可以说是森林中为数不多的强者,虽小却蕴含着强大的能量。甲骨文、金文中有描绘“能吞象”的蛇,展现出蛇的可怕性、凶恶性和贪婪性。两国文化中对蛇也都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如象征意义,都表示阴险狡诈、凶恶歹毒、忘恩负义的人,而这些词经常在成语当中出现,如蛇蝎心肠(形容人心狠毒辣)、佛口蛇心(说好话却做狠事,像蛇一样歹毒),蛇口蜂针(比喻说话恶毒,手段卑鄙)、蛇头鼠眼(形容人鬼鬼祟祟,心术不正)。很多关于蛇的四字成语都表达了人的性格特点,对我们评价人物品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以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为例进行分析。在我国《农夫与蛇》 故事中,虽然农夫救了蛇,但是蛇忘恩负义,把农夫咬死了。克雷洛夫所写的《农夫与蛇》与我国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寓意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方向。俄寓言故事中蛇本心是想好意照顾农夫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动作、肢体语言等获得农夫的好感和认同。但人们潜意识认为蛇会杀死农夫,杀死他的孩子。但在此则寓言中它却传达着柔情善良、母亲般关怀与疼爱的一面。然而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认知总是有着固定的思维模式,农夫始终认为留蛇必有后患,任何言语、行为都改变不了他杀蛇的决心。留着蛇将来必有一天受到它们的伤害,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农夫杀死了蛇,因此就有谚语:蛇虽脱皮,本性不移。
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比较特别的认知,或害怕或丑陋,或歹毒或憎恨,当然也有对蛇的崇拜以及敬仰和敬畏,这些都来源于“社会性感知”,即社会成员对蛇所共有的一个普遍性认知。蛇本身形态给人带来的印象感就是吓人、可怕、丑陋无比,产生一种不舒适感,故而一些贬义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蛇的代名词,比如阴险、奸猾、凶恶、狠毒等。
(二)中俄两国蛇的不同点
在中国文化中,“蛇”正面的象征意义是幸运、吉祥和神圣。“蛇”在古代、现代作为稀有物种能向医学界提供药材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蛇也有非常敏锐的嗅觉,民间认为蛇具有识别草药的能力,蛇毒也是很好的药材,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受到污染,很多中老年患者血栓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蛇毒能很好地抑制血栓,帮助病人康复。蛇油也是一种药物,某些特殊的蛇所生产出的蛇油有非凡的药效;蛇的风干肉体对有风湿病和皮肤病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的蛇的某些部位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泡酒酿造养生酒,驱散风寒疼痛、强身健体、活血化瘀,等等。而在俄罗斯文化中,蛇作为药物使用并不广泛,历史资料显示,俄罗斯人几乎不采用蛇来作为药物。
在俄罗斯的古文化中,有一座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塑(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建筑之一,雕像被刻在一块巨石上,英姿飒爽的骏马两只前腿腾空而起,后腿稳稳地落在巨石上,彼得大帝坐在马上,目光炯炯有神,坚定不移地目视前方,骏马象征着俄罗斯。骏马下方是一条蛇,被骏马践踏着,无力生还,它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代表着重重阻力和磨难以及反抗改革的人,蛇在这里具有一定的负面形象。而“蛇”在《圣经》中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代表邪恶,因此,蛇与邪恶、恶毒、阴险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蛇”的负面影响代替了正面评价,俄罗斯人对“蛇”的好感也渐渐消失。
我国古代还有很多表示蛇的词语,如灵珠,自身有很大的魔力,多来源于龙蛇,而龙蛇又是灵珠的守护者,灵蛇宝珠亦是无价之宝。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大家,他们的笔法刚中带柔,柔中带劲,劲中带情,好似龙蛇穿梭于笔墨纸砚当中,奔放自由。在现代也有一些带蛇的对联,表达对蛇年的美好祝福,比如“丰年盛景龙蛇舞,新岁春光彩蝶飞”“欢笑普天乐,龙去蛇来遍地春” 。在“蛇”年中,珠宝店也有各种蛇的首饰,寓意吉利,万事顺遂。
蛇不光有象征意义,也有比拟意义。蛇柔软的身体,灵活自如地摆动,因此也用来表达时间或岁月绵延流长、亘古不变,蛇的行走姿态又可以比拟为道路曲折蜿蜒(山路十八弯)。在俄罗斯文化中,“蛇”代表着智慧,是睿智的象征。
四、蛇的文化伴随意义
蛇不仅有文化伴随意义,也有修辞伴随意义,文化中不同交际间的运用使得有些词也了相同的附属意义,比如:змеиный——恶毒的(蛇的、蛇),змейка——蛇形队(蛇),козюля——蛇、蝰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工具,谚语起于民间,源于人类,中俄两国有许多关于蛇的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例1:谚语:
俄:Пригрели змейку,а она тебя за шейку.
你好心照看了蛇,它却咬了你的脖子
中:蛇咬一口,入骨三分。
蛇不分粗细,坏人不分大小。
这些谚语都表达了蛇的忘恩负义、阴险狠毒和无情狠绝。
例2:歇后语:
中: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蛇吞蝎子——以毒攻毒
俄:зимний удав——слабый
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Змея меняет кожу,но не меняет своей природы
蛇换蛇皮,不改蛇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正是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我们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问,因此如何让读者们体会到文本的真实性,需要译者思维的聚合和发散,下面以段落为例来解答如何进行中俄两国蛇文化伴随意义的翻译。
例3:Этот полевой командир увёртлив и коварен,как змея …И сейчас успел подготовить молниеносный разящий уда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位战地指挥员像作一样精明、狡诈,他现在已经做好了毁灭性的闪电突击准备。
这里面出现了蛇,我们要注意的是前面有一个副词,译为像蛇一样,文章中的主体是人,把人比做蛇,通常我们会想到敏锐、狡诈,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有很强的指代性。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要直接翻译为像蛇,而是要译为像蛇一样阴险狡诈。
例4:Из-за тебя,болван,мы провалили важнейшую часть моего плана,шипела,как змея злая Манефа.У тебя есть шанс оправдать оказанное тебе доверие.
这里面出现的蛇如果被理解为邪恶之人或像蛇一样邪恶,就是错误的,蛇在这里比喻说语的恶言相向。
很多的句子并不一定采用直译法就能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意思,需要通过加词、减词、缩词、转译等达到句子意思的准确表达,有时也可以结合一些助动词来表达蛇背后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以上在童话故事、民间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找出的相关例子的分析,我们知道翻译要结合文本,既要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又要让读者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做到信、达、雅,所以在翻译中不能随意。另外中俄文化的差异,对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查阅大量的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来对比分析中俄文化之异同。
通过对中俄两国蛇文化进行对比与翻译,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蛇也如此。双面性是万事万物所共有的,人们对蛇既有恐惧,也有敬畏和崇拜,也有将蛇幻化作人的情感。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几个角度对蛇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并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答做了回答。
蛇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和挖掘,相信通过本篇文章的解读,读者也对蛇有了进一步的兴趣和了解,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交融。民族文化又有特殊的文化历史联想性,这也使得文化伴随意义在共识性和历时性的研究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