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

2022-12-31王艳娜

河北农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棉铃虫玉米螟株距

□文/王艳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提到的,可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仅是对传统间作套种的创新升级,更是暴涨国家初级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战略性部署,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进行分析。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比4模式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上冲、边行优势明显、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如登海605、沃玉3号、伟科702等;间作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的早中熟大豆品种如石936、邯豆13、齐黄34、邯豆19、石885、冀豆12、石豆17等。

(二)扩大带宽,缩小株距。种植模式采取玉米、大豆2∶4种植模式,玉米与大豆宽窄行间套种植,带宽扩至270厘米,玉米种植2行(窄行40厘米),大豆种植4行(窄行30厘米),玉米与大豆间距60~70厘米。利用播种机调节株距,单粒播种,大豆株距缩至8~10厘米,亩播种密度8800株/亩以上,大豆留苗株距11厘米;玉米株距缩到10~12厘米,亩播种密度4000~4500株/亩。

(三)减施氮肥。利用播种施肥机对玉米、大豆统筹施肥,按正常玉米需氮量施氮肥,大豆使用低氮肥(氮含量不高于20%),适当增施磷钾肥。

(四)控制播深,适期播种。春白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播种,夏播在麦收后及早播种,建议播种大豆时进行前茬秸秆处理。玉米播种深度3~5厘米,大豆适当浅播,控制在2~4厘米,利于出苗。大豆忌浇蒙头水,应采取播前造墒或者播后用喷灌、滴灌浇小水。

(五)水肥管理。种肥同播,玉米采用玉米专用高氮缓控释复合肥,调整播种机施肥量到每亩50~60公斤(折合单作25~30公斤/亩),大豆采用低氮复合肥(N∶P∶K=15∶15∶15),调整播种机施肥量到每亩15~20公斤(折合单作7.5~10公斤/亩),玉米、大豆种子行与肥料行间距大于8厘米。播种后及时采取喷灌、滴灌浇小水,浇水量每亩25~30方,注意不能造成土壤板结,以免影响大豆出苗。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大豆花荚期、鼓粒成熟期遇旱及时浇水,灌水量每亩30~40方,结合浇水适量追施氮肥。

(六)控旺防倒。玉米7~10叶期、大豆3叶期至初花期,喷施胺鲜·甲哌鎓、烯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止植株旺长。

(七)全程机械化。播种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施肥;除草采用加装物理隔帘的自走式喷药机封闭、定向除草,病虫害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

(八)适期收获。根据玉米大豆成熟顺序和收割机械选择收获模式。玉米选择四行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对行收获。大豆收获采用普通谷物联合收割机,按照要求更换专用割台,并调整相应参数。

二、大豆、玉米病虫草害防治

(一)做好杂草防除

1.进行苗前封闭处理。播种前将小麦秸秆粉碎灭茬,播后苗前选用精异丙甲草胺+唑嘧磺草胺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播种后2天内完成)。

2.适时开展苗后定向除草。玉米、大豆苗期杂草较多时,采取分别、隔离除草。玉米3~5叶期,选用硝·烟·莠去津、烟嘧·莠去津、噻吩磺隆、硝磺草酮等药剂对玉米带进行定向喷雾;大豆2~3片复叶期、杂草3~4叶期,选用精喹·氟磺胺、松·喹·氟磺胺、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等药剂对大豆带进行定向喷雾。对于后期难防的杂草,进行人工拔除。

3.安全规范用药。切忌选用对下茬有残留危害的除草剂,如出现除草剂药害,症状较轻时,可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芸苔素内酯)等。加强肥水管理,药害严重时,应及时补种,且适当增加播种深度。苗后茎叶定向除草,施药时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以防药害。(二)科学病虫害防控

1.加强种子处理。利用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可有效防治大豆玉米苗期病虫害及地下害虫。各地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杀虫剂、杀菌剂或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玉米播种时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噻虫·咯·霜灵、氯氰·福美双等拌种可防治蚜虫、灰飞虱和地下害虫;选用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噻虫·咯·霜灵、戊唑·吡虫啉、辛硫·福美双等拌种可防治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大豆播种时选用苯甲·嘧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多·福·克、阿维·多·福等复配制剂进行种子包衣可防治蓟马、蚜虫、地下害虫、根腐病和孢囊线虫。

2.强化苗期病虫防治。玉米苗期至心叶末期选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防治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粘虫等害虫。大豆苗期,用噻虫·高氯氟、S-氰戊菊酯、哒嗪硫磷、高氯·辛硫磷等防治大豆蚜虫、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

3.做好中后期病虫防治。针对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蚜虫等大豆玉米中后期主要虫害,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苏云金杆菌等药剂进行防治。玉米心叶至抽丝期,叶面喷施丙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药剂防治叶斑类病害。大豆开花期、初荚期,用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间隔10~15天,连续施药2~3次可防治点蜂缘蝽。在大喇叭口期到穗期实施“一控双提”技术,混喷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后期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玉米斑病、锈病等病虫害,同时兼治大豆蚜虫、点蜂缘蝽、豆荚螟、大豆霜霉病等。

4.统筹推进绿色防控。采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控大豆玉米病虫害。田间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棉铃虫、玉米螟等雄虫成虫,利用生物食诱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利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在玉米螟、棉铃虫、桃柱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释放赤眼蜂进行天敌治虫。

猜你喜欢

棉铃虫玉米螟株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巧解“植树问题”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