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

2022-12-30黄文宝陈俊杰许秋泳黄伟平蒲蕙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胃癌黏膜因子

黄文宝 陈俊杰 许秋泳 黄伟平 蒲蕙

胃癌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当前胃癌已逐渐呈年轻化发病趋势。食欲不振、腹胀、上腹隐痛为其主要症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破裂出血后,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或呕血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威胁生命[1-2]。及早发现及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胃癌根治术为当前重要治疗手段,而部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佳,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偏高,其创伤面积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4]。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研究重点。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逐渐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可通过内镜对肿瘤进行局部切除,术后恢复快、疼痛较轻、并发症少[5]。当前已有研究提出ESD在早期胃癌中疗效较佳[6]。但较少研究分析该术式对患者术后胃蛋白酶水平及复发率等的影响,故本文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进行治疗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标准:(1)均诊断为早期胃癌[7];(2)超声内镜或胃镜显示肿瘤组织未累及肌层;(3)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肿瘤;(2)溃疡型未分化癌;(3)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信封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6)和对照组(n=46)。其中试验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55.47±5.21)岁;肿瘤直径0.8~2.3 cm,平均(1.54±0.21)cm;肿瘤部位:21例胃窦,10例贲门胃底,15例胃角;病理分型:7例低分化,14例中分化,25例高分化;浸润深度:黏膜下、黏膜内分别5、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5~75岁,平均(55.49±5.36)岁;肿瘤直径0.8~2.3 cm,平均(1.55±0.22)cm;肿瘤部位:22例胃窦,11例贲门胃底,13例胃角;病理分型:8例低分化,15例中分化,23例高分化;浸润深度:黏膜下、黏膜内分别6、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两组完成相关入院检查后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胃癌根治术治疗。穿刺,随后建立气腹压力,采用四孔法将操作器材及腹腔镜放置入其中,并观察病灶情况(于腹腔镜下),依据患者肿瘤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采用近端切除、全胃切除治疗胃中上部肿瘤,采用远端切除胃下部肿瘤,且需在肿瘤充分暴露后进行手术切除,阻断胃部周围血液循环,切断、结扎胃网膜血管,并对周围淋巴进行清扫,在切除肿瘤后给予止血、冲洗、缝合,并在术后放置引流管。试验组给予ESD治疗。麻醉生效后于内镜辅助下在病灶表面喷洒靛胭脂(0.1%~0.4%)染色,对病灶范围进行分析,在病灶边缘0.5~1.0 cm处做电凝标记,并应用靛胭脂+肾上腺素+氯化钠混合液进行多点注射,并使用针形切开刀切开病变边缘,应用IT刀环绕病灶切开,剥离黏膜下层,至剥离病灶组织,同时对黏膜下进行多次注射,并在术中及时止血保证术野清晰,创面有小血管暴露,则需采用氩离子血浆凝固处理,若存在明显裂孔或腔外脂肪,则需给予止血钳夹闭,测量病灶大小,固定并送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依据文献[8]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临床疗效,治愈为经手术切缘检查显示无肿瘤细胞存在,且胃蛋白酶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为经手术切缘显示残留少量肿瘤细胞,且胃蛋白酶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无效为经手术切缘显示有病变部位黏膜层下有淋巴或血管浸润,需要再次给予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整块切除:指满足病变整块切除,肿瘤直径在2 cm以下,分化型癌,深度为pT1a,术后病理提示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阴性,无淋巴及血管浸润[9]。治愈性切除:病灶整块切除,大小在2 cm及以下,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无合并溃疡,且无脉管浸润的分化型黏膜内癌[7]。(3)相关因子:抽取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清,采用型号为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ELISA法检测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 724(CA724)、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胃泌素-17(G-17)水平。(4)炎症因子: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胃蛋白酶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胃蛋白酶原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PGⅠ)。(6)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胃食管反流、肠粘连梗阻、幽门狭窄、胃出血、切口感染、贲门胃底部穿孔)发生率。(7)生存率:比较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无序分类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相关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CA125、CA724、EGF、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A125、CA724、EGF、G-17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CA125、CA724、EGF、G-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相关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相关因子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CA125(U/ml)CA724(U/ml)EGF(μg/ml)G-17(pmol/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试验组(n=46) 85.46±7.21 20.36±2.14* 31.26±2.17 10.33±1.05* 1.81±0.26 0.84±0.15* 21.55±2.03 14.26±1.05*对照组(n=46) 85.69±6.21 27.41±2.19* 31.29±2.33 16.59±1.21* 1.83±0.25 1.26±0.35* 21.56±2.33 17.64±1.21*t值 0.164 15.616 0.064 26.502 0.376 7.897 0.022 14.309 P值 0.870 0.000 0.949 0.000 0.708 0.000 0.983 0.000

2.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hs-CRP(mg/L)IL-6(pg/ml)TNF-α(pg/m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试验组(n=46) 21.46±2.33 12.67±1.45* 71.86±5.21 34.29±3.15* 23.14±2.06 15.47±4.21*对照组(n=46) 21.49±2.51 16.53±1.14* 72.03±6.37 36.49±5.21* 23.59±2.33 17.16±4.31*t值 0.068 16.210 0.160 2.799 1.121 2.173 P值 0.946 0.000 0.873 0.006 0.265 0.032

2.5 两组胃蛋白酶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PGR、PGⅠ、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GR、PGⅠ水平均显著升高,PGⅡ水平降低,且试验组PGR、PG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5。

表5 两组胃蛋白酶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胃蛋白酶指标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PGR PGⅡ(μg/L)PGⅠ(μ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试验组(n=46) 3.21±0.15 6.71±0.26* 21.26±2.33 14.01±1.21* 67.59±5.22 95.64±5.31*对照组(n=46) 3.24±0.16 5.69±0.41* 21.28±2.41 16.47±1.33* 67.54±6.23 85.64±5.29*t值 0.928 14.249 0.041 9.279 0.042 9.049 P值 0.356 0.000 0.968 0.000 0.967 0.000

2.6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6。

表6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2.7 两组生存率比较

对患者进行随访,试验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46/46);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7.83%(45/46),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胃癌检出率明显提升,而早期诊断、防止肿瘤扩散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保留胃功能手术较为保守,效果尚佳,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限制其临床应用;缩小胃切除范围根治术,极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影响术后恢复;早期胃癌根治术可保证最有效的切除,但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且术后创伤会影响患者恢复情况,因此寻找科学、有效手术方式是临床亟待解决问题之一[10-12]。

ESD是一种在内镜辅助下,一次性切除早期胃癌的术式。本研究发现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ESD及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效果相当。本研究中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可能是因为ESD为微创操作,创伤面积小,患者术后恢复期短。本研究发现术后,试验组CA125、CA724、EGF、G-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能有效促进相关因子水平恢复,分析可能是因为ESD可进行位点治疗,完全切除病变,并避免肿瘤细胞在周围区域播散种植,降低肿瘤相关因子水平[13-14]。本研究发现术后,试验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分析可能是因为ESD对患者创伤较小,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且在内镜的辅助下,能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减轻应激反应[15]。有研究提出,在致癌因子作用下,早期胃癌患者胃底腺主细胞及黏液颈细胞PG基因受损,表现为PGⅠ减少,PGⅡ升高[16]。本研究发现术后,试验组PGR、PG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可能是因为ESD可最大限度保留胃部正常结构,能有效改善胃壁受损病理结构,并促进患者胃黏膜功能恢复,因此胃蛋白酶功能也随之恢复较佳[17-18]。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可能是因为ESD治疗,针对部分面积较大、不规则形态的深度早期胃癌,切除率良好,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另外ESD为微创操作,能极大程度降低对患者胃部组织、器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19-21]。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ESD治疗不会影响短期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ESD与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均具有一定效果,但ESD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相关因子水平,促进胃蛋白酶水平地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胃癌黏膜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