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住宅光环境实验研究
2022-12-30段涵马欣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144
段涵,马欣 (北方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1 背景
研究显示,光环境对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权重比热环境及空间更大。但是在现代城市人居空间中不利的室内环境因素中,声环境与热环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颇深的光环境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在室内的时间更多,虽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会进一步平缓,但其突发的严重性应该得到重视。因此,探讨人们喜爱的住宅光环境是势在必行的。
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1 实验目的
如今,人们更注重住宅的空间感、美观性,几乎没有人把光环境考虑在内,而光环境对人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人们既喜爱又适宜的住宅光环境极为重要。考虑到请志愿者到现场频繁换灯反复进行试验的复杂性、经济性与安全问题,需要寻求新的实验方法,由于VR技术几乎继承了传统图像技术的优势,并提供沉浸式的呈现及多维度的交互,通过VR技术对光环境进行可视化模拟,以替代真实光环境进行相关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
2.2 选址
住宅选址为北京市房山区一个小区,此户型为经典“L”型户型,2000年左右建成的50m2~60m2户型的住宅较为普遍,具有普适性。此次试验选取户型如图1、图2所示。
图1 住宅平面图
图2 住宅模型透视图
2.3 场景模型构建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发光原理存在差异,模型中的照度,眩光等也不够精确,且模型无法完全还原选定住宅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基于VR技术的场景模型构建,墙体、门窗等全部按照此住宅的实际尺寸建模,室内家具,色彩也尽力还原。无法还原的要选择材料、颜色、表面粗糙度相近的材质替代。为了更好地对比,模型背景分为室内白膜与实际模型2类。室内白膜:墙体为白色,其余为现状,有窗,无家具。实际模型:对调研的住宅1:1还原,色彩、材质尽量一致。
2.4 变量选择
白天自然光实验运用了2个变量,分别为时间和模型背景。为了测试每天的自然光环境是否满足条件,实验日期选择了冬至这天,时间分别为8:00;12:00;16:00。又因房间分有窗和无窗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对白天自然光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有窗的房间是关门做实验,无窗的房间分开门和关门2种情况。因此,有窗的房间共6组参数,无窗的房间共12组参数。
夜晚人工照明实验运用了3个变量,分别为照度值、色温和模型背景。时间为冬至22:00,选择3种照度值(次卧:75lx、150lx和 200lx;过厅:50lx、100lx和 150lx)和 2组色温 3000k(暖)和5000k(中),因此每个房间共12组参数。
本实验选取卧室和过厅2个相连空间进行实验。其中次卧和过厅的第一个照度值为国家规定住宅的最低标准,第二个为国家规定老年住宅的最低标准,第三个按照照度分级标准在数值二上再上升一个等级。在对比实验时,应着重感受三个等级的区别,以及同一个房间不同行为的区别。
2.5 实验流程
①为志愿者介绍本实验的流程、详细讲解在空间的每个点位要着重体验的主要行为感受,解释评价表中喜好、亮度、光色和眩光的意义与区别,说明VR场景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发生眩晕或感到其他不适。②根据表格调整光环境参数。③帮志愿者戴上VR头盔,让其自己操控设备,逐步了解及适应所有的虚拟场景。④测评空间内各个角落的光环境,要注意每个房间特定的功能,在指定功能下感受舒适度、喜好程度等,同时感受是否产生眩光。⑤及时填写主观评分表以表达最真实的感受。⑥重复步骤2~5,直到完成实验。
2.6 实验数据分析
选取了10名青年志愿者,分为男女两类,对次卧和过厅不同参数的光环境进行主观评价,从喜好、亮度、光色和眩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人工照明男女两类图表数据分别为5人平均数。由于自然光没有最优解,因此选取得分最高参数进行分析。
2.6.1 次卧自然光模拟
次卧白天自然光模拟结果:其他行为和阅读得分最高的参数是中午12点+现状背景(如图3所示)。虽然此时光环境基本满足所需,但仍有几项评分不高,若需要更亮的条件,可以增加台灯。虽然中午12点是其他行为和阅读得分最高的参数,但这个时间对于休憩这一行为影响较大,评价较低。休憩得分最高的参数是早上8点+现状背景(如图4所示)。
图3 中午12点+现状背景评分表
图4 早上8点+现状背景评分表
2.6.2 过厅自然光模拟
图5 中午12点+开门+现状背景评分表
图6 早上8点+关门+现状背景评分表
过厅白天自然光模拟结果:其他行为和梳妆得分最高的参数是中午12点+开门+现状背景。可以发现,在此条件下,各项评分依然不高,其他行为得分基本过关,梳妆的光环境得分较低,需要通过人工照明进行辅助。过厅关门3个时间段得分基本相同,因此选取相同的时间中午12点+关门+现状背景,梳妆与其他行为得分都很低,需要开灯进行补光。
2.6.3 次卧人工照明模拟
国家规定卧室标准照度是75lx,但在卧室这个空间内,会产生“阅读”这类对照度需求高的行为,房间只有一盏主灯,如何平衡这两类行为的需求与喜好,同样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图7 次卧光环境喜好主观评分表(女)
图8 次卧光环境喜好主观评分表(男)
图9 次卧光环境亮度主观评分表(女)
图10 次卧光环境亮度主观评分表(男)
从志愿者对次卧光环境喜好程度的主观评分来看,在进行阅读这项活动时,更喜欢200lx的高照度,色温3000k和5000k区别不大,在仅有75lx的时候,大家都对此非常不满意,且从75lx当上升到150lx和200lx时,喜好变化趋势非常大。75lx与150lx和200lx的喜好评分相差较大,但是150lx和200lx满意度却相差不大。证明人在阅读时对照度的要求非常高,有一点昏暗都会感到不适,当照度基本满足时,喜好度虽有微弱的变化,但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接受。
次卧的其他行为模式对光环境的要求没有阅读这么高。尤其是在白膜条件下的测评,两类色温,三种照度的区别不大。但相比之下,3000k的暖色光得分较高。在现状模型的条件下,不同参数对比更加明显,但相比起还是更喜欢3000k的暖色光,且75lx和150lx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甚至75lx更受人们喜爱。
从亮度主观评分数据来看,在进行阅读这项活动时,5000k+200lx和3000k+150lx的组合是评价较高的光环境。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5000k+150lx的组合是较好的光环境,且当背景为白色时,人们对亮度的感知受色温照度的影响不大。
图11 次卧光环境光色主观评分表(女)
图12 次卧光环境光色主观评分表(男)
图13 次卧光环境眩光主观评分表(女)
图14 次卧光环境眩光主观评分表(男)
图15 过厅光环境喜好主观评分表(女)
图16 过厅光环境喜好主观评分表(男)
在2种背景下,阅读与其他行为模式的情况不同。背景对阅读的影响不大,但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现状模型要比白模评分高。推测为:当人们进行阅读,集中注意力时,背景对人的影响较小。白色背景和现状背景对于阅读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温馨的背景对亮度的评价会更高。
从光色主观评分柱状图来看,在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最喜欢5000k+150lx光环境,同时发现,当照度为200lx时,3000k比5000k更受欢迎。阅读综合2种背景情况,3000k的光色更令人满意,75lx的照度达不到标准,要选择150lx或200lx的照度。
图17 过厅光环境亮度主观评分表(女)
图18 过厅光环境亮度主观评分表(男)
图19 过厅光环境光色主观评分表(女)
从眩光得分来看,基本都是高分,也就是说基本不会产生眩光。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在白色背景下,200lx得分较低。可能是因为白色背景加上无家具的空旷室内,高照度会使人产生眩光,在现状模型中,这些色温与照度都基本令人满意。
2.6.4 过厅人工照明模拟
从过厅光环境喜好主观评分柱状图来看,人们喜欢150lx的照度。3000k和5000k评分相近。在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背景与色温影响不大,最喜欢100lx的照度。
对于过厅光环境亮度的评分跟喜好的主观评分基本相似。无论是3000K还是5000k的色温,都是喜欢150lx的照度。在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只有白色背景下的3000k+50lx的光环境评分稍低,其余基本相同。
同样的,光色的主观评分变化趋势与喜好和亮度的趋势几乎一样。在梳妆的时候,150lx最优,50lx的照度相对较低,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进行其他行为模式时,这些条件影响不大,但相比之下,100lx最优。
图20 过厅光环境光色主观评分表(男)
图21 过厅光环境眩光主观评分表(女)
图22 过厅光环境眩光主观评分表(男)
过厅的眩光评分与次卧的表现不同,几乎都是5分的最高分。只有在150lx的照度时偶尔会感到轻微的眩光,且白色背景比现状背景更容易产生眩光。
2.7 实验结论
一个空间会有不同功能,所需光环境不同,可用变频灯、局部射灯、台灯满足要求。
在白天,没有窗的过厅需要开门借助有窗空间的自然光,或利用人工照明进行补光。有窗的次卧光环境基本满足需求。
在晚上,次卧其他行为受色温、照度的影响较小,现状背景评分较高,综合比较最优解为3000k+150lx的光环境;阅读受背景的影响较小,5000k+200lx评分较高。
过厅进行梳妆时,5000k+150lx的参数更受喜爱,其他行为受光环境的影响不大,推测人们的视线在小型过渡空间的落点不多,从一个主要空间出来后视线基本会集中到另一个主要空间,对过厅的光环境感受不深。因此,更应该关注与过厅相连的空间,两者过渡时光环境差异不应过大,不会让眼睛感到不适即可。
综合看来,当人们进行阅读、梳妆这类需要着重用眼的行为时,更喜欢5000k,高照度;在进行日常其他行为时,3000k的色温和略低的照度足以满足需求。
3 总结与展望
为了保护身心健康,对光环境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又因疫情严重,导致在室内的时间更多。白天接收自然光对身心都是有益的,因此要在自然光线满足的同时结合人工设计照明来辅助和完善,保证缺乏自然光时的照明,同时也应设计好夜晚时的人工照明,减少对人类眼球和其他身体机能的不利影响。本文借助VR技术,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住宅光环境的实验,以2个普适性较大的空间为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了实验,得出了人们既喜爱又感到舒适的光环境。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3000k与5000k的色温模型里差距比较明显,人眼也很容易感知到其变化,不同照度在VR实验里也很容易被人们感受其中的变化,虽然10位志愿者对某几个参数的评价不太一样,男女两类的评价也有一些分歧,但志愿者对每组参数评价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所以,人的主观感受在VR模型中是可模拟且相对真实的,借助VR技术研究住宅光环境的实验可行性较高。实验没有完全探究到人们最喜爱的光环境,参数选择需进一步改善,白天可增加开灯和拉上窗帘+开灯的变量,进行多项对比。晚上需着重评价得分相似的照度并增加更高照度进一步比对,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最佳住宅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