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实践路径*

2022-12-30胡海宁石磊

智库时代 2022年4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理论课校企

胡海宁 石磊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艰苦专业涉及地质、采矿、石油等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保障性的学科。因就业后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艰苦专业长期面临“两低两高”问题,即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低、调剂率高,入校后转专业意愿高,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意愿低的问题。这对国家发展战略性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学生主体,“00后”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个性鲜明,追求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如何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培养他们志存高远、艰苦奋斗、奉献担当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艰苦专业大学生培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善用“大思政课”为艰苦专业育人工作增量赋能,以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协同效应为中心线索,凝聚多方育人合力,让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行业人才短缺的供需对接,引导艰苦专业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一、构建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育人体系

所谓“校企协同”就是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建设“高校-企业”贯通的思政“大课堂”,搭建企业先进文化资源汇集的思政“大平台”,构建专兼育人队伍的思政“大师资”。汲取“双元制”和开放办学理念的成功经验,围绕目标牵引、要素联动、条件保障,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框架,将理清“谁来协同”和“从何协同”的基本问题,从整体宏观层面系统建构校企协同的育人体系。

(一)以目标牵引凝聚校企协同合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多方共赢的现实径路,既为企业的人才培养、队伍优化提供了科研支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了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基于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艰苦行业类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行业优势,以统一的育人目标为牵引汇聚育人合力,积极发挥多方育人主体的协同效应,从硬件保障、软件支撑和评价模式等多个维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企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全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艰苦专业人才在思想观念、职业道德、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供需匹配,营造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校企合作生态,解决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的现实问题。

(二)以要素联动深化校企协同关系

通过主体协同、资源协同、评价协同的要素联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主体协同方面,以整合多元协同育人主体力量为枢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推动地矿类艰苦专业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从专职向多元主体的转化,以校企协同“大师资”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困境;资源协同方面,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多方主体共建共享的“大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校本资源、红色资源、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资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现实工作场景资源等,构建艰苦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案例资源库和行业现实场景网络教学平台,为提升育人实效提供案例故事、典型事迹和现实场景感受与体验,调动社会企业的“大资源”在线助力艰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育,解决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评价协同方面,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主体融合,通过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参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价主体内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动态协同评价新模式。

(三)以条件保障筑牢校企协同支撑

对应要素联动的主要内容,围绕权责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等条件保障,构建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的基础支撑。针对主体协同的责任落实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基本原则,要明晰学校和企业的主体权责,形成多主体协同增效的良好格局;针对资源协同的管理问题,要完善合议式协作管理制度,确保优质资源在校企间合理流动、高效共享;针对评价协同的参与深度问题,推动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参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评价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品德塑造全过程,围绕艰苦行业的社会实践要求,提升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的预见性、针对性与全面性,有效促进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适应艰苦行业需求,促进人才的供需匹配。

二、创新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教学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认同、崇高的职业理想、科学的职业规划,是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重中之重。要充分考虑艰苦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讲好艰苦专业模范典型的先进故事,发挥好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在艰苦专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厚植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培育他们艰苦奋斗的职业情怀与价值追求。针对“如何协同”的现实问题,必须推动“大思政课”新格局建设,从团队协同、教学协同、空间协同、文化协同等多维视角,创新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教学实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多元育人渠道同向同行。

(一)校外与校内的团队协同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以校外与校内的团队协同,塑造关系汇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空间。一方面,在课程设计阶段深化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形成相互沟通、集体备课的协同育人工作模式,实现艰苦专业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从分散式到协同式的教学实践转变,构筑校企协同的主体保障,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形成育人合力。基于教育资源富集与多方协助,将课程思政融入艰苦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既要让大学生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的培育,强化他们对艰苦行业认知,激发青年学生投身艰苦行业建设的热情和行动。另一方面,要聘任劳模典范、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等作为协同育人导师,推行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负责制,既可以解决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现实问题,也可以弥补思政教师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育之间的水平差异,有效激活艰苦专业的社会教育力量,深度挖掘社会教学实践资源,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课本知识传授者到艰苦行业的共鸣者和理想信念塑造者的职能转化,构建异质性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协同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依托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大思政课”新型育人空间。探索建设以问题为牵引、以项目为载体的“企业项目式”实习实践基地,采取“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新模式,为艰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障,让学生走出小教室,走进企业大“课堂”,锻炼专业能力、锻造专业精神,形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品格。利用企业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资源、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现实工作场景资源,构建“企业游学”育人模式,建立“引进来”“走出去”机制,形成企业职业文化进校园、先进模范人物进思政课堂、艰苦专业思政课教学进企业的双向互动,打通思政小课堂与企业大课堂之间的时空界限,推动地矿类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思想引领始终走在时代前沿、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让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更加鲜活生动。

(三)线上与线下的空间协同

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空间协同,建造数字具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空间。首先,依托数字媒体的科技赋能,构建“高校-企业”之间的数字资源交互桥梁,确保优质资源在校企间合理流动、高效共享。其次,积极开辟网络课堂与实践课堂,实现“VR+”或“元宇宙+”的现实场景网络教学,使大学生沉浸于主流价值文本的具象化空间。[2]最终,实现“互联网+”艰苦专业现实场景网络教学,为艰苦专业大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情景体验,向学生全方位展现我国地质、采矿、石油等艰苦行业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与先进模范事迹,破除“脏乱差”的固有观念与刻板印象,帮助艰苦专业大学生克服专业畏难和职业担忧等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和行业认同。

(四)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协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文化嵌入机制,以校企协同拓展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文化空间。依托新媒体、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高速发展,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内容的智能分发,进一步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注重发挥校史、校情、校友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校史馆、企业先进事迹馆等场馆资源,让高校、企业和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内容进入课堂。以日常思政教育的文化嵌入为核心,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将学校现有的官网、“两微”、抖音、快手等宣传教育平台进行整合,优化系统功能,改进版面设置,从老师和学生中进行人才吸纳,构建全方位、复合式、立体化的文化宣传体系。营造激扬青春、勇于担当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德树人,让地矿类艰苦专业大学生浸润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深化大学生对于地矿类艰苦专业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职业向往,实现文化柔性育人功能,解决“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要以“1334”(即“统一目标”“三个要素”“三大保障”“四种协同”)(如图1)教学模式为中心线索,系统阐释“为何协同、从何协同、如何协同”等基本问题,围绕社会关系空间、情景体验空间、精神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联动关系,坚持讲好“大思政课”。一方面,要以学校为课程建设主导,整合企业、社会教育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与协同评价系统,引导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实现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与品德塑造全过程,激活艰苦专业的社会教育力量,克服艰苦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系愈发松散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要以教师为课程教学主导,有效利用多方育人资源,强化学生对艰苦专业认知、激发学生投身艰苦行业建设的热情和行动,克服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社会相脱节的现实困境。通过探索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校企协同的实践路径,从行业认知、专业情感、就业行为、劳动价值观念等多重维度引导艰苦专业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图1 “1334”创新地矿类艰苦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模式

【相关链接】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西安科技大学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之一。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建校时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更名为社会科学系,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建校时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更名为社会科学系。1984年学校增设思想道德修养教研室,2000年底以原社会科学系、思想道德修养教研室为基础,重新组建社会科学系。2008年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1年单独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时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政课等5个教研室,建有专业文献资料室、文献信息检索中心、社会调查与统计中心、学术交流中心。

学院秉承学校“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理论课校企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