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融合视域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12-30李东昱汤伊铃张瑞琛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务会计专业学科

李东昱,汤伊铃,张瑞琛,傅 威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被提出,但直到如今依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和关注领域,多年来,各高校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和探索一直保持着关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进步。陆启威对学科融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学科融合的内核要求[1];韦学飞重点剖析了学科融合的价值所在及最终目标[2];姚晶晶等基于目前学科融合的趋势,分析当下教学改革将面临的挑战[3];段琼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学科融合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4]。国内学者的研究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教学,不断深化完善多学科融合的核心理念和改革方针,但直至目前,多学科融合的最优解依然没有盖棺定论,学术界关于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因此会计人才的适用率较高,其就业面相较于其他专业较广,正是基于此,诸多学生和家长对会计相关专业趋之若鹜,会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常年占据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这也造成了单一会计人才的饱和,据统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20—2021年,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季的就业率仅为88%,位居所有专业末位。2021年初,清华大学宣布停止招收会计学本科,同时开放了金融学和计算机双学士学位,也释放了一个讯号:传统的会计单一学科教学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人发展,会计专业的教育必须迎合数字化经济升级的浪潮。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引领会计教学的新方向,为国家、社会输送多元化的新型会计人才, 现阶段,高校会计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1 缺乏全局眼光,整体战略规划不足

据统计,全国高校中90%均开设有会计相关专业,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报考会计相关专业硕士的人数常年占据毕业生总数及考研人数的10%以上,一部分高校开设会计相关专业的初衷,是出于会计专业招生较易、泛用性强、就业面广的眼前优势,但事实上其教学资源、教育体系、教学质量均未达到较高的水平,也没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5],而随着数字化的冲击,会计专业的就业率逐年走低,办学质量较低的高校不但面临着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1.2 会计专业与相关专业融合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会计单一专业为主,目前多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逐步推广,诸多高校也逐渐以会计专业为核心进行学科融合,但由于会计专业的分支较多,相关专业庞杂,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高校推动教学改革过程中,在选择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时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

1.3 会计理论教学与实务脱节

目前会计专业人才毕业后的流向多为企业,而高校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基础,考查形式以书面考核为主,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实践教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参加工作后产生割裂感。

2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高校从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复合型师资力量匮乏

会计是高校的热门专业,从数量上讲,高校的会计教育师资是庞大的,但是能够符合目前教学改革形式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教师却是匮乏的;一方面,能够扎根于专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会计专业教师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业完成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的经验,即便有少数有过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进入学校后也都更偏重于理论教学,逐渐与最新的实务相脱节;另一方面,在以往高校的招聘原则更倾向于专攻于会计方面的教师,以期能够获得更为专业的师资力量,但在当前背景下,教育经历单一的高校教师难以将会计教学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结合,教学过程缺乏联动,难以进行融会贯通的研究。

2.2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全面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化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一是要求学生能够与实际情况接轨,准确把握当下社会的要求,向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二是学生在掌握当下实际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把握行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而如今,很多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两方面都不够充分。

首先,相当多的高校仅仅考虑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实务操作的教学,尤其是在当下疫情情况下,难以由老师带队进行实地调研,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托于理论知识教学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势必会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将理论和实际加以融合,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其次,受限于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很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时都只偏重于会计专业的教学,而没有进行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的技能较为单一。此外,虽然硕士研究生有着个人培养方案,但诸多高校对于较少学生选择的课程都选择不予开放,这导致个人培养方案名存实亡、流于形式,诸多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毫无差别,不能达到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多样化的效果。

2.3 会计专业教学广度深度不足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对于必修课的设置趋于一致,集中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相关领域。但对于选修课的设置则缺乏全面性,考察的内容也较为浅显,任课教师的备课内容及重视程度也较低,在教学前没有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而如今社会和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其要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基础的会计课程,相关的统计学、信息管理、金融、税务筹划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要认识到选修课并非必修课的细化分支,而是以必修课所授会计专业技能为核心多面拓展,课程设置时要注意避免出现选修和必修内容重复的弊病[6],但对于这方面,诸多高校或受限于师资力量、或由于教学观念落后,并未对此产生足够重视。

3 教师层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当下,单一教学已然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要求,高校教师不能仅仅依托于自身原有知识和自身相关专业的范畴,而要拓展自身对于其它学科知识的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出发,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以应对新的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3.1 高校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从会计实务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对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而言,就意味着时刻需要进行学科知识扩充。教师作为高校中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角色,更要积极了解会计行业现状,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连,不断优化会计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也要快速正确地调整观念,不断审视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和日新月异的会计实际相接轨,同时,也要去浮躁心理,要及时认识到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多交叉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和接纳新知识、新思想。会计专业教师要及时把握住会计不断变革的风口,直击会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高校教师也要认识到在目前的行业变革中,社会和企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泛会计化人才,在这种趋势下,教师也应当将自己从课堂的“掌控者”角色改变为“引导者”,构筑新的育人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决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应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3.2 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

在以如今企业财务采用智能化管理的背景下,会计工作的流程和以往相比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能够掌握新兴技术,如数据抓取、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这样的人才在新时代中已经被各大企业广泛需要。而这样的转变就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就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难的挑战,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考虑会计本专业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

例如,目前人工智能、财务分析软件等的应用,都是会计实务工作中正在进行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的会计理论,还要具备数字化的技能以提供更为充实的课程教学。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要主动面对并适应会计行业的发展和实务的转变,积极地应对学科融合,学习大数据抓取、财务数据建模、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新兴的知识,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以使自身更好地胜任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4 高校层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讲,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在结合会计专业教学实际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以更好应对教学工作。但教师的改变是个人的、有局限的,真正的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和落实推进。

4.1 结合会计专业和相关专业,建立“新带老”教学科研队伍

在推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跨专业、多元化的教学团队[7];区别于传统教学中“老带新”的常见科研队伍组合,在新的背景下,应当使用“新带老”的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教师或科研团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的基础理论教学知识储备充足,但对于新兴事物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而仅仅依靠于自学,则时间成本大、学习不够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在招聘年轻教师时,要更加注重其受教育时的学科背景和所受教育是否多元化,可以选择本硕博跨专业的多元化人才。招聘所需专业的人才成为新教师,再由新教师将所学新兴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资格较老的教师,帮助其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同时,老教师也可以向新教师传授基础理论、传统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互相促进的学术科研团队;其次,学校可以考虑选聘一些高学历且已在企业、事务所工作多年的实务人才,或聘任为校外导师但依然参与一部分教学工作;第三,考虑到学校并非年年需要选聘新教师,而实务工作者也并非都能成为好的教学者,学校也可以联系相关企业,组织教师团队在工作单位进行考察学习,深入会计实务阵地,脚踏实地地去了解新兴的会计实务体系,体悟实际与自身所教学的理论的差别,以此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进行教学工作。

4.2 重新打造课程体系,精细化培养人才

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学校科研团队的打造,属于教学的事前工作,而要将教师的知识系统地、合理地传授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因此,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学校应慎重构建课程体系。学校首先需要认识到,对学生的培养要避免趋同化,要做到“厚基础、细分流”[8],“厚基础”是指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全面详尽,使学生对基本的会计技能能够做到牢固掌握,“细分流”是指会计专业的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培养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避免教育同质化,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要做到基础课程详尽,进阶课程分流明确,同时,高校也可以结合学校本身的教学特色、优势学科、历史积淀,将自身的特点和会计专业相结合,培养不同于其它高校的特色人才。

基于以上的方针,高校可以将课程三段式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部分,层层递进,因材施教,同时课程在设置上要消除学科壁垒,强化会计专业与其它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发挥学科联动的综合优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以会计专业硕士的教育为例,在研一上学期统一对学生进行必修课的教学,如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这些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需要牢固掌握,考虑到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基础,高校可以适当压缩必修课的课时,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空间,找到符合自身兴趣的研究方向;在研一下学期则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由学生在学习完必修课后,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如对审计感兴趣,可以选择资产评估等学科;对税法感兴趣,则可以选择税务筹划等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加入一些特色学科以丰富选修课的类型,例如农林院校可以加入涉农会计、林业经济课程。进入研二,由老师带队进行实践课的教学,根据不同的选修方向,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课程;如涉农会计的学生可以深入农村合作社进行实践,审计、资产评估的学生可以由老师联系观摩事务所的审计事项等。

对于精力充裕的学生,也鼓励其选择多方面的选修课程,但对于选修课的考核也要足够严格和合理,杜绝“教学”中只注重“教”,忽视学生的反馈、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通过递进式的个性化培养,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培养成有专门技能、贴合实际的会计专业人才。

4.3 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教学服务,但教学不但有“教”,也有“学”,填鸭式的教育不可取,学校在做好教学准备之外,也应当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9]。

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明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将自身对于多学科融合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其次,学校可以请会计实务的相关人才进行讲座,介绍目前的行业现状,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务所需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10],同时,让学生思考自身将来的发展和行业的前景,去考虑自己能否成为一个行业的引领者、创新者,拓宽自身的职业规划思路,提高学生的紧迫感;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实务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明确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5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反馈机制

对于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在进行具体实施之后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进行事后的评估,根据所反馈的教学模式的不完善之处不断进行完善和探索,深化改革,逐渐找到适合高校自身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并且将某一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应用于其它学科中。对于教学模式改革事后的评估,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反馈,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线工作者和教学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最直观的了解和体会,能够更为深刻地体会改革前后课堂的变化[11],学校可以通过教职工会议,倾听教师的工作反馈,重点可以聚焦于教学改革下,需要教师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是否会导致工作时间不充足,“新带老”的教学工作团队磨合是否顺利,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学科结合不合适的情况等等;第二是要收集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影响者和受益对象,能够直接体会教学模式对于自身的正面帮助和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诉求和体会,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涵盖课堂体验、课后思考、实务感受等方面,例如学生对于为保证必修课的充实全面,多学科压缩学时的做法,是否有感到学科教学基础不牢、必修课数量过多学习时间不充足的情况,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是否满意,等等;第三则是社会和企业对于学校输送人才的评价,学科融合教学改革的成效评判不仅仅关乎文章、著作等学术成果,更是需要考虑是否推动了行业进步、社会发展[12],能否向社会和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学校应当记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主动和相关用人单位联系,了解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情况,也可以采用毕业生回访的方式,积极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及时评估教学成果。

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后,要建立以上三方面的实时反馈机制,综合教师、学生、相关用人单位三方面的信息,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不断改善自身教育教学制度,优化自身教学资源,探求符合自身办学特色教学特点和社会当下需求的教学模式。

6 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

以目前的行业现状和社会需求而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既定方针相统一,人才的多元化也是社会各界的统一诉求,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三个方面贯彻落实,齐头并进。对教师而言,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优化自身教学资源;对学校而言,需推动建设合适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全面的课程体系并打造精细化培养人才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实施教学改革中,形成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改革成果。

6.2 研究展望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下及未来的国家形式及社会需求,如何与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相结合,如何将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心转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探寻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力的内在逻辑[13],并进一步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制度体系,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正值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化升级的节点,如何将科技与高校教育深度结合,以数字科技精准寻找学科融合未来的方向,提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效率,也十分值得关注和思考。此外,如何将学科界限模糊,消除学科壁垒,真正做到“融合”而非生硬地同时教学,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解决问题,是未来实际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要点。

猜你喜欢

实务会计专业学科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学科新书导览】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