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探索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22-12-30王金龙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农林

杨 伶 赵 睿 胡 燕 王金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18)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高等院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明确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这极大地鼓舞了高等农林院校的全体师生,也为高等农林院校的“新农科”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纲领[3]。2019年9月19日,全国50余所高等农林院校的近180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齐聚黑龙江七星农场,共同提出“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对“新农科”建设做出全面安排。

国际商务专业是顺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而产生的新兴专业,自2012年被列为目录内专业以来,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共131所,其中以商科院校为主。国内许多商科院校凭借自身深厚的商学积淀、鲜明的经贸学科优势以及长期秉承的国际化办学传统,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晓国际商业运作实务,掌握跨国企业管理和运作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然而,在承担农林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农林院校,其国际商务专业出现难以融入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规划及与国内著名商科院校差距明显加大等问题,依靠原有的发展路径难以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因此,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积极融入“新农科”建设,将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进行融合,探索专业特色发展方向,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

一、“新农科”的基本内涵

为解决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新农科”建设是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刘竹青[4]把“新农科”描述为推动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的学科建设。相对于传统农科而言,“新农科”具有新的内涵,其核心内容为强化创新、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5]。从建设层面来看,新农科是从知识体系、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等维度发展和重构农科高等教育体系[6]。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全面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和侧重个人本位等方面进行“新农科”建设[7]。

通过总结和归纳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农科”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新农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新农科”建设不仅是传统农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也是与信息科学、“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等学科的相互渗透,通过构建优势学科群来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发展。第二,“新农科”是重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立足点。“新农科”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的重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重建及高等农林院校自身体制和发展机制的转变,通过新型人才培养、专业优化、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质量标准提升和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等措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代“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诸多需改善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

目前,国内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总体呈现三种典型的学科范式,即语言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8]。这三种范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注重对学生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侧重点不同,使得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配置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培养出来的人才各具特点。为使国际商务人才适应多变的全球商务环境,国内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在国际贸易、投资、并购和金融等领域设立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未能与自己的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虽侧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商科院校特别是国内率先开办国际商务专业的著名商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工商管理学科评估结果,获得A等级的高等院校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商科院校,其中没有高等农林院校。

(二)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主要围绕经济类和管理类展开,设置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专业实训实践模块,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9]。为适应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很多高等院校国际商务课程的设置开始由纵深转变为广博,如增加分析决策类和管理类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学生专业选修课所涉及的领域,加大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教学的投入等。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主要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相关专业展开,课程覆盖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却不能很好地与学校优势学科和行业背景相融合,难以发挥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和林学类等特色学科的优势,未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经贸类管理人才,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10]。为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都设置有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囿于自身条件,实践教学过程都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如资源投入不足、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流于形式等[11]。属于行业院校的高等农林院校为保障农学类和林学类等优势学科的长远发展,更是将有限的资源向优势学科倾斜,如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由于缺少学校和行业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常以低成本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12],难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不明显

为弥补我国在高层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区别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等学术型硕士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能够处理复杂国际商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使得适合国际商务专业高层次教学和科研的人才严重不足。不同于国内商科院校,高等农林院校难以吸引优秀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职教师也因资源分配不平衡和研究平台受限等因素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教学、实训和科研等方面有待提升。由此来看,教研人才的缺失和特色不明显使得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团队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纵观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高等农林院校主要面临基础学科支撑不足、人才培养过度专才化以及学科发展和科研竞争潜力受限等问题,但同时也有着综合性高校不可比拟的行业优势[13-14]。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涉农专业如何充分发挥农科优势,非涉农专业如何充分融合农科特色,这对高等农林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的必然选择,这也为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机遇。

(一)“新农科”建设为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方向

从“新农科”建设提出到正式启动的两年间,许多高等农林院校开始着手“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创新、拓展和融合,如中国农业大学将“新农科”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南京农业大学获批设置人工智能学科(农业领域)。此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家非农领域的“双一流”高校纷纷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前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现状,聚焦特色发展,将国际商务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相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和农林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商务人才。

(二)“新农科”建设为国际商务专业内涵发展提供途径

农学和林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很多高等农林院校在农(林)学、农(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优势,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有特色。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除加强通识基础教育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将宽厚基础、差异教育和融通国际的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如浙江农林大学开设“新农科求真实验班”,与“新文科”“新工科”的“求真实验班”一起,涵盖35个学校特色专业,为其他高等农林院校提供宝贵实践经验。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应立足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突出农科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在学校优势学科的引领下,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

四、“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措施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农学和林学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对国际商务专业进行深化改革,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度完善,促进国际商务专业进一步发展,开拓具有农林特色和“新农科”内涵的专业发展道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探索“新农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农科”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在融合语言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培养范式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农林院校行业资源优势,建立具有“新农科”特色、应对国际农林事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在“新农科”背景下,根据国内和国际发展需求设定特色专业方向,将学校优势学科、行业资源与专业方向相结合以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具备国际农林事务理论基础的国际商务特色人才。第三,将“新农科”内涵融入“教学创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选择具有农科特色的主题进行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电子商务类、创新创业类、会展策划类、商务谈判类和国际贸易类等多项比赛[15],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行业素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特色的专业方向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优化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将“新农科”理念融入课程设置,探索英语、国际商务与“新农科”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加强与农学类、林学类等优势学科的相互融合,也需与英语、信息科学等专业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农科”内涵的新课程体系。二是增加具有农科特色的相关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行业素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整合,融入“新农科”内涵,分别在不同学期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农科通识课程,使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能够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对农林产品、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动态和质量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连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新农科”背景下,加强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上述理论课程构建的基础上,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农科通识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实践课程,设计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农业管理技能相融合。二是加快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更好地完善“新农科”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国际商务专业不仅应加快建设专业自有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也应加强与学校优势学科合作,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研能力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是落实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立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组织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农林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研讨会和短期培训,赴国际知名企业和合作院校进行学习,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以此促进行业素养的提高。第二,积极鼓励国际商务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不同层级的实践技能竞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探索具有“新农科”特色的“教学创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本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国际商务学科前沿进展,将农林经济、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等研究热点与国际商务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国际商务科研团队。

五、“新农科”视域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发展建设实践及取得的效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于2009年首次招生,是湖南省获批的首个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之一。国际商务专业设立以来,注重发挥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加强学科融合,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在“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专业多次组织专任教师积极研讨“新农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形成具有“新农科”内涵的国际商务专业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一)人才培养思路逐渐清晰,农科特色逐渐显现

人才培养是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战略导向。国际商务专业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一是通过分析和查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将培养理念进一步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二是对学生就业进行市场调研,明晰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行业特性和岗位特征,明确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行业素养要求。基于办学理念、就业领域、行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明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综合性高校和商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确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农科特色。在“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立足学校在经济林、生态、生物、环境工程、绿色食品加工、农林工程装备和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增加能体现“新农科”内涵的课程,加强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实训,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和环境逐步改善

积极探讨构建具有“新农科”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二点。一是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将“新农科”内涵融入理论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专业在深入研究学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将“农学概论”“林学概论”“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食品科学导论”“农业机械概论”等课程设置为农科通识课程,并将这些课程有计划地纳入学科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范畴。二是以行业资源为依托,构建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综合实训环节,本专业将农科通识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农林产品及农业机械国际交易模拟、农林产品展会等教学实践活动;在认知实习和综合实习环节,积极寻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外贸一体化的公司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业素养。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依托农林行业资源,积极开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2019年下半年,与娄底康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岳阳市惠泰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同时,通过认真研究,“‘一带一路’社交电商虚拟仿真实验”已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这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实训环境和条件,为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推动产学研相互融合

学校、学院和专业高度重视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各项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学校积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交流合作,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二是为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开展一系列培训课程,如信息化教学培训和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等,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三是学院和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教职工培训年度计划,多次选派本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如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进修培训和交流培训等。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切实推动产学研融合。2019年12月,国际商务专业以学院为依托,与娄底康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业发展与规划、产品研发推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供销、农业平台建设和农技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同时,在深入研讨“新农科”建设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师以“湖南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校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对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农村电商等问题进行研究,助力完善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

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与“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183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管理项目“基于学科评估与ESI双重视角的农林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NLZX-YB51;教育部农经教指委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负责制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X20219;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慕课+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NLJG2016-A057。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