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山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2022-12-30丁元增

中国乳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奶山羊绦虫药浴

丁元增

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畜牧兽医站,山东临沂 276400

0 引言

寄生虫病是奶山羊的常见病之一,多呈慢性经过,隐蔽性强,容易造成羊群大范围感染传播。寄生在奶山羊体表的寄生虫,螨虫可啃咬表皮或皮下组织,造成羊只脱毛、皮癣、痒感和皮肤腐烂;蜱虫可用口器刺入皮肤吸血,造成皮肤损伤,引发其他疾病感染;鼻蝇蛆可造成奶山羊的额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寄生在奶山羊体内器官或组织中的寄生虫,如寄生在羔羊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或肺实质内的小型肺丝虫,可导致胸膜炎或肺炎;寄生在血液红细胞内的泰勒焦虫,可导致羊体表淋巴结肿大、疼痛;寄生在羊胆管内的片形吸虫,可导致羊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囊炎等。同时,寄生虫从羊身上获取营养,降低饲料报酬和产奶量,严重时还会伴发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羊只死亡,给奶山羊生产带来重大损失。

1 奶山羊体表寄生虫病

1.1 疥螨病

寄生在羊身上的螨虫有疥螨和痒螨两种。奶山羊多感染疥螨,绵羊多感染痒螨。奶山羊疥螨病是由羊疥螨寄生在羊的皮肤并在皮下打洞、繁殖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寄生虫性皮肤病。

1.1.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羊疥螨,成虫似龟,圆形,腹扁平、背隆起,腹面有4 对短而粗的足。其发育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 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疥螨成虫在羊的皮下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隧道,并以隧道内的角质组织、淋巴液为食,隧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在皮肤上有一个小的纵向通道孔与外界相通,隧道内的疥螨幼虫可通过这些小孔自由进出[1]。疥螨雌虫在挖掘隧道的同时,在隧道内产卵,孵出幼虫后便离开原来隧道另辟新隧道,并在新隧道中继续孵化蜕皮变为若虫,若虫再次挖掘新的隧道,继续孵化蜕皮变为成虫。

羊疥螨病在阴湿寒冷的冬季多发,到了夏季,气候温暖,阳光充沛,空气流通,疥螨虫活动减弱,病势减轻,但山羊仍是带虫者。

1.1.2 临床症状

病羊以皮肤变厚、患部脱毛、剧痒和逐渐消瘦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感染疥螨初期,多在羊的嘴唇、口角四周、眼圈、鼻边及耳根部局部发痒、脱毛,皮屑增多,以后逐渐蔓延到头、颈部的皮肤。病羊常在羊舍墙角、隔栏、饲槽、草架子等处磨蹭擦痒,或用后肢搔痒。随着病情发展,患部皮肤增厚并有针头大小的结节,如有感染则会形成脓疮或水泡,破溃后结成痂皮。严重者因剧痒不思饮食而营养不良,身体衰弱,产奶量下降。

用外科手术刀背在患病皮肤和健康皮肤交界处深刮,待见血后,再刮取皮屑,置载玻片上,滴加少量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状石蜡,在低倍镜下检查,可发现活的疥螨;也可将刮取的皮屑置于试管中,滴加少量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 h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低倍显微镜下看到虫体,即可确诊。

1.1.3 预防

羊群饲养密度要合理,不可过于密集;保持羊舍干燥、透光,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引进羊时应认真检查有无隐性患羊存在,对引进羊用药治疗后,经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饲养,确认无螨病后再并群饲养。平时注意观察,发现羊群中有发痒、掉毛的羊只,要及时挑出,查明原因,如果有病羊要及时隔离治疗。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群体药浴,规模较大的奶山羊养殖场要设置专用药浴池,规模较小或个体养羊户可使用木桶、铁锅等,每年于5月、8月进行2 次定期药浴。浴液可选用0.025%~0.030%林丹乳油水溶液,或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或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或0.5%~1.0%敌百虫水溶液,把握好准确浓度、30 ℃左右温度,在晴朗无风天气的中午前后药浴。药浴前8 h停止喂料,饮足水,本着先小群或个体安全试验、再大群集体药浴,先健康羊、再皮肤病羊,患病羊、有外伤羊、妊娠期羊暂不药浴的原则,让药浴羊鱼贯而入,在浴液中停留不少于1 min,并尽量将头部按入药液1~2 次。药浴结束,羊只走出药浴池,赶到阴凉处休息并观察,如无异常,则可正常饲喂。

除可群体药浴预防外,还可用喷雾法预防疥螨病。将按上法配制的药液装入喷雾器内,直接用喷头向羊群喷雾。注意尽量不要直对着羊喷雾,将喷雾器喷头稍微抬高,尽量向空中喷雾,最后喷一下腹部和腿的内侧。

1.1.4 治疗

群体治疗同预防。个体治疗时,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严重感染病羊间隔7~10 d后可重复注射1 次,个别羊需进行第3次注射;也可1次皮下注射20%碘硝酚注射液,注射量为0.05 mL/kg体重。同时,用烟叶1500 g、辣椒500 g,加水1 500~2 500 mL煮至500~1 000 mL,滤除药渣,加温到60~70 ℃在患处涂擦,1~2 次/天,连用7 d[2]。

1.2 蜱虫病

本病是由节肢动物门硬蜱科的硬蜱(草爬子、狗豆子)寄生在奶山羊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病。

1.2.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羊蜱虫,有多种种类,以硬蜱的发病率最高。硬蜱呈椭圆形,饥饿状态时体积缩瘪,吸血后迅速膨胀,体积可增加数倍,雌虫更明显。蜱虫的生长发育属不完全变态,要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 个阶段,在一个到数个宿主上完成。雌蜱产卵于墙缝、乱石块中或阴暗潮湿的地面上,经2~3 周孵化变成幼虫,幼虫附着在牧草上,当宿主经过时顺势爬到身上,经2~7 d吸血后,在原宿主体或落到地上蜕变成若虫,之后,若虫在原宿主体上或再次爬到另外的宿主体上吸血蜕变,或落到地上蜕变为成虫。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有利于蜱虫繁殖,因此高温高湿的夏季容易流行。

1.2.2 临床症状

蜱虫在羊体表上寄生,吸血时咬破皮肤,刺入口器,造成皮肤损伤和组织水肿[3],局部痛痒,磨蹭、啃咬,寝食难安;蜱虫寄生过多时,病羊逐渐消瘦,贫血,产奶量下降,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啃咬伤口感染后,局部皮肤发炎、肿胀、化脓、结痂。检查病羊体表,如发现毛根部位寄生大小、数量不一,色泽青褐的蜱虫,剪开虫体,有大量黑褐色血液从蜱虫体内流出,即可确诊。

1.2.3 预防

在本病常发地区或流行季节,每隔1~2 个月进行药物驱虫1 次,在蜱虫容易藏身的地方喷洒敌敌畏或敌百虫水溶液,羊体和羊舍喷洒溴氰菊酯[4]。舍饲的奶山羊场,要清除周边杂草,封堵墙壁缝隙,清扫舍内卫生,保持地面干燥,集中收集羊粪,运离堆积发酵。不要到本病高发地区引种,引种时认真检查羊只体表,拒绝引入有蜱虫寄生的羊。

1.2.4 治疗

(1)机械法灭蜱。发现羊身上有少量蜱虫寄生时,可人工捉拿,直接用手垂直于奶山羊的皮肤向上拔下,伤口用5%碘伏消毒。

(2)药物灭蜱。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也可用0.05%双甲脒溶液,或0.20%~0.50%敌百虫水溶液,或0.05%毒死蜱,喷洒羊体或直接药浴,2 周1 次。

1.3 鼻蝇蛆病

本病是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奶山羊的鼻腔和额窦内,并引起慢性鼻炎的一种寄生虫病。

1.3.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羊鼻蝇蛆。羊鼻蝇成虫形似蜜蜂,比家蝇大,因口器退化,不会咬羊。在夏秋活跃季节,雌蝇与雄蝇交配后先栖息在安静处,天气最热时伺机在羊的鼻孔周围产下幼虫,待幼虫发育后钻进羊的鼻腔、鼻窦、额窦等处发育成第2期、第3期幼虫,经过9~10 个月的发育,由鼻腔深部重新爬出鼻孔,或者当羊打喷嚏、甩鼻时落到地上,钻进土壤或羊粪堆中发育成蛹,经1~2 个月即可羽化完成,破壳成蝇,即羊鼻蝇。

1.3.2 临床症状

天气最热时,羊鼻蝇到处飞翔,追逐羊群,而羊群为了躲避羊鼻蝇的侵袭,只好四处逃跑或相互拥挤扎堆,把头伸进其他羊的腹下躲避,因而可使羊群骚乱不安,影响放牧采食和正常休息,长此以往,羊只精神疲乏,逐渐消瘦,营养不良。

羊鼻蝇第2期、第3期幼虫在鼻腔、鼻窦、额窦深部移行或向鼻腔外爬行时,其小刺和口钩机械性刺激这些部位的黏膜,引起慢性鼻炎或鼻窦炎。初期,病羊鼻流清涕,以后变为黏性或脓性鼻液,甚至有时带血,干涸后形成硬痂,堵塞气道,影响呼吸。患羊不安,常打喷嚏,振鼻、甩鼻、磨鼻,空口磨牙[5]。如果有个别幼虫移行钻入颅腔,颅骨和脑膜受到幼虫刺激受损,临床上可表现头部歪斜、运动失调且向一侧旋转等神经症状,严重时死亡。

1.3.3 预防

每年夏秋季节要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性驱虫,用敌百虫配成1.0%~2.0%水溶液,向每侧鼻孔内注入5.0~10.0 mL。放牧的羊群,要早出晚归,中午前后把羊群赶到阴凉处休息,以躲避羊鼻蝇的侵袭。根据羊鼻蝇的生活史,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重点,在不同阶段选用不用方法,杀虫灭蝇。成虫产卵季节,在羊鼻孔周围涂抹松焦油,阻止成蝇停留产蚴,或用2.0%来苏儿喷鼻,刺激幼虫逃跑。

夏秋季节,圈舍经常打扫,粪便集中,喷洒敌敌畏、敌百虫等杀虫剂,堆积发酵,杀死第2、3期幼虫;冬春季节,发现从羊鼻内喷出的幼虫,可人工捕捉,或集中收集消灭,同时,挖羊圈的墙角灭蛹。

1.3.4 治疗

发现患有鼻蝇幼虫病的羊要及时进行治疗,并将喷出的幼虫消灭。本病预防的重点是消灭第1期幼虫。

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0.1~0.2 mL/kg体重。

2 奶山羊体内寄生虫病

2.1 小型肺虫病

小型肺虫病是由小型肺丝虫寄生在奶山羊的肺泡、细支气管或肺实质内而引起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

2.1.1 病原及流行特点

小型肺丝虫虫体纤细,体长12.0~28.0 mm,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

2.1.2 临床症状

咳嗽,病初出现短的干咳,以后频繁而剧烈的咳嗽,鼻孔流出黏稠的分泌物;气喘,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眼睑、口唇、下颌、腹下、胸下及四肢下部水肿。

2.1.3 预防

本病流行地区,每年在春秋两季各进行1 次预防性驱虫。可用酚噻嗪混入精饲料内喂服,成年奶山羊1 g/次,羔羊0.5 g/次,隔天1 次,共喂3 次。驱虫期间,羊粪集中堆积发酵。

2.1.4 治疗

1%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1 次皮下注射;或阿苯达唑(抗蠕敏)10.0~15.0 mg/kg体重,口服;或用左旋咪唑,8.0~10.0 mg/kg体重,1 次口服。

2.2 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也叫肝蛭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于奶山羊的肝脏、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2.2.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中间宿主椎实螺密切相关,经常在低洼、沼泽地带放牧,或使用水浸牧草的奶山羊多发,多雨年份的夏季多发。

2.2.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的羊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量幼虫感染时,表现急性症状,突然发热,离群呆立,偶有腹泻;肝区叩诊,浊音区扩大、压痛明显,可触到增厚的肝脏边缘;严重病例突然死亡。慢性病羊多见渐进性消瘦,贫血,黄疸;异嗜,喜食土块、塑料、鸡毛等异物;常见眼睑、颌下、胸前、腹下等处水肿;便秘、腹泻交替发生;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稀薄;孕羊流产。

2.2.3 预防

本病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可用硝氯酚4~6 mg/kg体重,1 次给羊口服。驱虫后1 周内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结合水土改良,用1∶50 000硫酸铜溶液喷杀消灭椎实螺;注意饲草、饮水清洁卫生,放牧草地实行划区轮牧,不到沼泽、低洼地带放牧。

2.2.4 治疗

用碘醚柳胺(重碘柳胺)7.5 mg/kg体重,1次灌服;或用三氯苯唑10.0 mg/kg体重,1 次口服;也可用溴酚磷12.0 mg/kg体重,1 次口服。阿苯达唑、硫双二氯酚(别丁)、硝氯酚、氯氰碘柳胺钠、丙硫苯咪唑等药物对本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泰勒焦虫病

泰勒焦虫病是由泰勒焦虫寄生于奶山羊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寄生孢子虫病。一般6—8月多发。

2.3.1 病原及流行特点

引起羊泰勒焦虫病的病原是羊泰勒焦虫和绵羊泰勒焦虫,可相互感染山羊和绵羊。羊在感染泰勒焦虫时,先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里形成石榴体,而后进入红细胞内寄生。红细胞内的泰勒焦虫虫体为环形、椭圆形、逗点状和杆状等[6]。

羊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蜱,一般在每年蜱活动频繁的6—8月发病最多。主要危害当年羔羊,以2~6月龄的羔羊为最多,3岁以上的成年羊几乎不发病。

2.3.2 临床症状

病初高热稽留4~7 d,体温可升高到39~41 ℃,同时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中后期,空口磨牙、流涎,异嗜土块、塑料等异物,反刍减少或停止;鼠蹊、肩前等处的体表淋巴结肿胀、疼痛;尿黄、浑浊,出现血尿;肌肉颤抖,黄疸;后期头颈弯曲,肢体僵硬,行走困难或卧地不起,食欲废绝,呻吟而亡。

剖检,贫血消瘦,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脂肪呈胶冻样、有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胀,切面多汁,有时淋巴结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肝、脾及胆囊肿大,肾、肺充血水肿,膀胱黏膜有散在出血点[7]。

2.3.3 预防

药物灭蜱,切断传播途径。每年春秋两季,把羊赶出圈舍,用0.1%敌杀死溶液彻底喷洒圈舍。本病流行地区,在发病季节对当年羔羊应用注射用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1~3 mg/kg体重,配成5.0%~7.0%溶液,肌内注射,隔10~15 d再注射1 次[8]。

2.3.4 治疗

注射用三氮脒3.0~5.0 mg/kg体重,配成5.0%~7.0%溶液,肌内注射,1 次/天,连用3 d。

2.4 绦虫病

本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绦虫的成虫单独或混合寄生于奶山羊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2.4.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曲子宫绦虫等多种绦虫。其中,莫尼茨绦虫主要感染1.5~8月龄羔羊,无卵黄腺绦虫常感染成年羊,曲子宫绦虫羔羊、成年羊都可感染。

羊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地螨。成虫寄生于羊的小肠,其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后六钩蚴发育为似囊尾蚴,羊吞食了被地螨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地螨被消化,似囊尾蚴逸出,附着在小肠壁上发育为成虫。发病始于开春,流行于夏季。

2.4.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羔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贫血消瘦;常在粪球上发现成熟的绦虫节片,有时可见肛门外吊挂一段虫体节片;病羊抽搐或无目的的转圈,或空口磨牙、口吐白沫;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9]。

2.4.3 预防

地螨多在清晨活动,放牧饲养的奶山羊,夏、秋在太阳露出、露水消散后再出牧,冬、春地螨已钻入土壤中越冬,可按常规时间放牧。同时,不去沼泽、低洼、积水地带放牧,不在雨后、清晨、黄昏时段放牧,定期轮牧。本病流行地区,流行前30 d禁食12 h,口服丙硫苯咪唑5.0~6.0 mg/kg体重,投药后灌服或饮喂少量清水,驱虫后留圈24 h以上,粪便集中收集,运离羊场堆积发酵[10]。舍饲的奶山羊,环境要定期消杀。

2.4.4 治疗

丙硫苯咪唑,预防用量加倍,用法相同。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灭绦灵)、甲苯咪唑等药物均有效。

2.5 消化道线虫病

奶山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线虫寄生在羊的消化道内而引起的一类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总称。

2.5.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羊消化道线虫主要有毛圆线虫、羊捻转血矛线虫、仰口线虫(钩虫)、食道口线虫(结节虫)、毛首线虫(鞭虫)等。羊消化道线虫属土源性发育,其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随病羊或带虫羊的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孵化为感染性虫卵和感染性幼虫,附着在土壤和牧草上,当羊吞食了被这些感染性虫卵或幼虫所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即可引发疾病。羊仰口线虫病除了可经口感染外,还能直接钻入皮肤引发感染。

2.5.2 临床症状

羊毛圆线虫寄生于真胃和小肠,羊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真胃,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都寄生在羊的肠道中。消化道线虫的成虫,其前端刺入胃肠黏膜,引起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炎症和出血。严重感染时,病羊呈慢性消耗性贫血、消瘦,消化紊乱,间歇性下痢,便中带有黏液或血液,有些病羊还会出现下颌、颈胸部水肿[11]。

2.5.3 预防

本病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全群进行预防性驱虫。放牧饲养的奶山羊,不去潮湿、低洼地带放牧,划区轮牧,适当控制草地载羊量;饮水点要清洁;合理补饲精料。

2.5.4 治疗

盐酸左旋咪唑片5.0~10.0 mg/kg体重,1 次混饲或混饮;或1%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体重,1 次皮下注射。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噻苯唑等药物均有良效。

猜你喜欢

奶山羊绦虫药浴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羊夏季药浴的正确方法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 区序列分析中国及新西兰奶山羊遗传进化关系
奶山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世界及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关中地区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机器挤奶现状及建议
藏医药浴 治疗风湿效果好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绵羊药浴方法及注意事项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