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
2022-12-30李佩珊
李佩珊
(河南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让全世界更多人民了解中国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也是实现文化认同、增进人民福祉、谋求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挑战,谋合作、求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在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时,勇担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文化也因此正在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接受,中国价值也将得到世界的认同。然而,国际上一些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歪曲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造成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国内,一些人散布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导致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和话语体系构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机遇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的宏伟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1]41,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是其两大支点,目的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借此实现政治认同、经济合作和文化共享。在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借助“一带一路”的优势,能促进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创新交流、开放交流和成果共享。
1.1 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等多种动力,助推中国开始“强起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世界各国人民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超过53万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指日可待。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不仅谋求自身发展,而且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多个国家的响应。截止到2020年初,共有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际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国际贸易成本降低了近2%,并贡献了将近1%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新时代的中国已经迈入世界强国之列,开始走向世界的中心,强大的综合国力自然要求建构强大的对外交流话语体系。
1.2 美国影响力的衰减和中国方案认同度的增强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长期以来,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多次发动战争。“911事件”后,美国更是打着反恐、人权的旗号,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摩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东地区长期陷于混乱,这也对美国自身政治、经济造成不良影响。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蔓延至其他国家。在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令一些追随和效仿美国制度的国家产生了动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大下降。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的驱动下,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中国的发展也惠及全球,很多国家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地区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一有利背景下,更应努力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1.3 西方文化中心论被广泛质疑
不同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动摇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其实,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积累带有很强的侵略性,早期资本家借助船坚炮利抢夺原料和市场,大肆压迫当地土著文化,甚至导致很多文化的消亡。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增强了西方文化的优势,提升了西方文化的自信,为西方文化打上了"普世"的烙印,一些人甚至宣扬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化形式,应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人们再次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对“西方文化中心论”提出质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大趋势下,用单一的西方价值标准对不同国家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是不可取的,更是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过去被认为具有“普世性”,自诩据有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必然会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大潮中被拉下神坛,去魅返真。
1.4 “危”“机”并存的国际环境
2019年,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开启贸易战,加上新冠疫情、美国通胀等问题,国际环境越发紧张,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中美之间还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中美建交已近50年,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尽管当前中美之间还存在一些影响双边关系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但中美合作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偶尔的摩擦并不能动摇中美关系,这是我国构建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必要前提。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历来主张以谈判方式解决区域争端,反对一切破坏和平的行为。和平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基本原则,也是世界人民所期盼的,更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应充分利用和平发展的大局,加紧构建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
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大的时代机遇,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以下简称“体系构建”)仍处于草创阶段,还存在构建方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空间受限、质效较低等问题。
2.1 方式单一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不能照搬或效仿其他国家的模式。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今各国谁的对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得更先进、更多样,谁的文化价值就能更好地影响世界[2]16。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体系构建面临方式单一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经济架构,而经济架构又依赖于经济群体,这就导致体系主客体的单一;二是过分倚重知识传播,导致构建形式的单一;三是缺乏构建平台的多元发展,载体相对单一。
2.2 机制不健全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互信不足、交流路径不通等问题,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机制尚不健全,这制约了体系构建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导致体系构建理论基础不牢、经验不足,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进度。二是对外文化交流涉及文旅、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部门,但由于主体责任机制不健全,造成主体责任无法厘清。三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基本上没有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缺乏非官方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对外文化交流大使”,无法形成体系构建的多方合力。
2.3 空间受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国情和历史传统也各有不同,这也导致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文化场域”中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空间要求,进而导致体系的构建空间受到限制。一方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虽然已具备跨文化理念,但在构建过程中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互联网对外文化交流体系资源的短缺,就更加限制了体系构建的空间。另一方面,体系构建的媒介有限,仅仅依靠政府“上传下达”很难构建起全面系统的话语体系。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更会造成体系的“延伸困难”,甚至会造成文化交流上的"孤岛"现象。
2.4 质效较低
根据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不同受众文化价值的内在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一些中亚国家国内矛盾尖锐、局势不稳定、政策不平稳,大大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质效。一方面,体系构建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宗教、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认同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英语文化"场域"的影响,使得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文化主客体地位的转变[3]。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衍生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协同发展过程[4]。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的构建路径必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3.1 策略创新:优化体系构建的行动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体系构建提供了时代机遇。即时创新策略,优化实际行动策略,推动体系构建走向国际,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一是借助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体系构建的互动、共享,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形象;二是借助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全过程,吸引更多的构建资源,逐步扩大体系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彰显体系的时代价值;三是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课程体系,凭靠孔子学院设置特色课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融入中国话语元素,丰富体系构建的文化内涵;四是拓展构建路径,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淡化西方国家的恶意攻讦[5];五是吸引非政府组织参与,发挥社会团体、对外交流组织等非官方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宣传片、纪录片等传播形式为媒介,为体系构建注入更多活力。
3.2 政策创新:完善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国家战略或者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一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注重话语体系构建“点、线、面”的科学定位。“点”的顶层设计就是找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特色和突破点;“线”的顶层设计是以"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借助“一带一路”这条“线”,加快体系的构建;“面”的顶层设计则是发挥“点”“线”的辐射作用,扩大体系构建的区域影响力。其实,科学定位“点、线、面”构建话语体系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国家政策的创新上,以政策创新驱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注重话语体系构建的推进梯度。以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等)为起点,经中亚文化圈(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西亚文化圈(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南亚文化圈(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东南亚文化圈(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向东欧文化圈(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等)、北欧文化圈(丹麦、瑞典、芬兰等)、西欧文化圈(德国、英国、法国等)有序推进,再延伸推广到非洲文化圈(埃塞尔比亚、肯尼亚等)和拉美文化圈(委内瑞拉、古巴等)。以梯度推进,发挥政策创新的优势,增强体系构建的针对性。毋庸置疑,顶层设计作为体系构建的指向标,不仅是文化引导下的政治、经济的未来走向,也表征着体系构建的完善和发展。
3.3 传播创新:打破体系构建的空间限制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倡议,还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概念范畴,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现代、未来三位一体战略的架构[6]。同理,体系构建也是在历史、现在、未来语境下对时空的超越。一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谋求更加深入的交流,吸引国家层面关注,建立多边磋商机制;同时,借助有影响力的区域活动,突破体系构建的空间限制。二是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研究智库,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文化,通过文化认同打破时空"壁垒"。三是借助“互联网+”,增强体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4 共享创新:促进体系构建的价值共享
体系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融合,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好文化“开放、包容、共享”的功能,促进体系构建的价值共享。价值共享是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最大公约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民族、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形成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一是要根据各国文化差异,用彼此能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及背后的普遍价值,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寻求共生、共融、共享的价值内核。二是以体系构建为核心,搭建文化创意平台和市场融资平台,加快对体系社会价值的宣传,最大程度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和文化误读,促进体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共享。三是促进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丰富其理论内涵,为实现体系的全球共享融入更多学术内涵。
4 结论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核心基因,不仅是民族的价值灵魂和思想内核,也是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要牢牢抓住机遇,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凝练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形成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特色产业,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包容构建、开放构建、共享构建,进而扩大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与经济合作,增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坚定文化自信。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事务,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防“文化霸权主义”,要借助策略创新、政策创新、传播创新和共享创新,形成更加多元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话语体系构建路径,进而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