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评价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和价值选择*
2022-12-30陈玲玲江义火
陈玲玲,江义火
(东莞城市学院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广东 东莞 523419)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整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大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大学评价,就会什么样的大学发展方向。国家颁布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教育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也为大学评价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评价正在经历从发达国家话语体系下的“国际标准”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中的“本土创新”。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推动大学评价从以数量指标为核心的量化评价到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推动建立适应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大学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导引“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稳步形成高等教育评价特色,逐渐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有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1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逻辑定位
大学评价是对大学的办学实力、综合影响力进行的全方面评价。大学评价是推动当代大学改革的重要动力[2]。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学评价的逻辑定位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从大学评价的理论功能、历史发展和实践意义来看,新时代大学评价的逻辑定位将更加贴近大学的功能发挥,更加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1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理论逻辑
大学评价,从理论上讲是教育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时代大学评价,尤其具有理论上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大学评价的鉴定、导向、诊断、改进、调节功能,对于促进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新时代大学评价是评判“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是彰显大学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评价的导引下,大学的发展会朝着一种良性互动的方向前进。大学内部治理与现代化大学建设也会在大学评价的互构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评价,从理论上来讲,是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在鉴定大学发展成效、引领大学发展方向、诊断大学发展问题、改进大学发展质量、调节大学发展平衡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2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历史逻辑
大学评价正经历从量化评价到综合评价的历史演变。两种不同的导向反映的是大学评价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和不同。在以数量指标为重要评价依据的量化评价阶段,大学评价的重心在大学规模上,在大学的可量化指标上。通过对大学的外显数字指标进行评价和考量,进而得出不同大学间的差异和差距,并最终形成对大学的评价。这样一种以量化为主的评价,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实际的问题,即过于侧重量化评价,难以如实反映大学最深层次的文化与内涵,而这些则是大学差异和差距的本质所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评价也由过去的量化评价向综合评价发展,在综合评价的导引下,大学评价将对事关大学发展的显性指标和隐形指标进行全面的评价,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1.3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实践逻辑
在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如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大学的时代主题。在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大学评价,积极发挥大学评价的应有作用与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对大学发展而言,新时代科学合理的大学评价,有利于帮助大学透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和方法,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的瓶颈和困境,全面认知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改革,进而将自身的发展置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视野中,以更高的站位和更有力的改革推动大学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台阶,朝着“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奋进。对高等教育而言,新时代大学评价的日趋完善和作用发挥,对于更好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影响都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在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大学评价标准导引下,我国大学的发展将迈入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行列当中,形成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和集合效应,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形成。
2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现实境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将掀起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巨大浪潮。大学评价也会在此浪潮中变化发展。大学评价事关学生的成长和大学的发展。目前的大学评价是一种以数量指标为核心的量化评价,追求指标意义上的评价结果,以国际为坐标,以规模为基准,以科研为衡量,以投入为参照,以结果为目标。大学评价的鉴定、导向、诊断、改进、调节功能没有得到有力且有效的发挥,新时代大学评价就难以在促进大学发展、推动大学治理方面有所作为。
2.1 以国际为坐标,中国特色体现不足
大学评价作为一种舶来品,本身就带有较强的外来文化的印记。欧美发达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力被加持到大学评价的标准和过程当中。现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大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他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成为国际大学评价的范本、风向和潮流。在国外大学评价标准的导引下,中国大学的发展似乎也进入一种以迎合国际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的发展歧途中。即使是现有的国内大学评价体系,也是在重复国外大学评价的过程与活动。他们以国际通用的数量指标为参考坐标,以大学评价的惯例法则为评价依据,对中国的大学建设和发展进行评价,进而得出指标意义上的排名结果。而这样一种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中国大学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借鉴指导意义是有限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沿用或者照搬国际标准而形成的大学评价体系,缺乏中国特色,完全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体现不足,导致大学评价标准难以有效地从中国文化中内生、从中国高等教育中产生的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维度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衡量和评判。国外大学评价之“鞋”,难以适合中国大学发展之“脚”。如此一来,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国际大学评价体系,还是在国际大学评价坐标指引下孕育而生的中国大学评价标准,都会因为缺乏中国特色元素的融入而很难真正发挥中国大学评价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2.2 以规模为基准,对办学质量关注不够
可操作性强是大学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学评价机构和主体在进行大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时,往往会从可操作的角度对有关指标进行考量和设计,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学的一些外显数量指标纳入实际的大学评价过程中。这也是以数量指标为核心的量化评价的由来。大学量化评价反映的是大学评价体系对规模的过度关注和追求,注重对大学办学空间大小、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体量、社会服务力度等的测量。在这样一种以规模为基准的大学评价测量体系中,大学的实际办学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大学评价,不应该是更多地关注实际的办学质量吗?这就要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大学评价基本原则上去了。大学评价体系是需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的,必须从可操作层面对大学评价的指标进行设计和运用,相较于办学规模而言,办学质量是较难进行衡量的,因此规模就更容易成为大学评价的一个基准。对办学质量的关照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具有明显导向性的发展指向,指引更多的大学陷入规模竞争的低层次重复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升,最终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质量观念相去甚远,在错误的建设和发展道路上远走越远,成为规模导向下量化评价的牺牲品。
2.3 以科研为衡量,育人方面权重不多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所大学的声望和地位,因其具有的标识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产出而彰显。在学术至上和科研主导氛围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学术竞争和科研比拼的行列中。在这样一种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氛围当中,大学评价自然也向科研倾斜,以科研为重要和重大的衡量指标,完成对大学的评价。大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以科研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大学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平台、科研创新、科研服务等的考核和评判。当然,也不是说这样评价是不好或者不对,根本在于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会导致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行为倾向,也导致大学中的浮躁、焦虑和急功近利[3]。同时,因为科学研究的权重过重,人才培养的权重就会减少,而在我们国家强调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大背景下,过于强调科研之量,而忽视育人之效,显然是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违背的。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更好地融入大学评价体系的指标当中,引导大学分类发展,高水平大学以科研为中心,解决国家卡脖子的高尖精科学难题,进而引导科研服务育人,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而教学型大学以育人为根本,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专门人才,让大学评价更能如实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面貌,更好地引导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初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实践的。
2.4 以投入为参照,产出增值导向不强
现有的大学评价也是一种以办学投入为参照的静值评价,它对办学经费、办学资源、办学平台等投入静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以办学投入为参照的大学评价过程,对于大学评价主体而言,易于获得评价数据。但这样一种评价忽视了教育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效应以及办学的产出增值。这就必然导致大学在建设和发展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办学资源的争取上,而较少关注如何实现投入和资源的增值。以人才培养为例,在学生进校之前,我们对学生的生源质量进行评价时,可能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和生均拨款,并以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参照,但是很少关注大学生最终通过大学教育在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得到的提升和整体人才培养的实际产出。而这对于更好地反思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模式和成效是不利的,不利于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不利于大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因为没有产出增值导向,大学评价以投入为参照的评价模式和过程,会将大学的发展引入一种只看重静值投入而忽视增值产出的歧途,最终会导致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低效甚至是浪费,难以形成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文化,难以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念融入实际的大学建设和发展实践当中。因此,增值评价应该成为未来大学评价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和趋势。
2.5 以结果为目标,评价服务运用不广
大学评价作为一种对大学的综合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大学建设发展的一些情况。但是大学评价在结果运用上却面临着实际的问题。现有大学评价通过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所体现的是一个以结果为最终目标的评价导向,没有很好地与大学建设发展形成较好的互动。大学难以从大学评价的结果中得到有利于改进或者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信号或者方法。从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来看,过分强调大学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服务运用,是不利于大学评价作用与功能发挥的。要想让大学评价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拓展,就必须将大学评价的结果运用到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实践当中,就必须引导大学针对大学评价的结果对自身发展的思路、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调整。
3 新时代大学评价的价值选择
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大学评价要顺应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涵盖本土评价、综合评价、文化评价、增值评价、效果评价的大学评价体系。
3.1 创新评价理念,建立本土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学评价要进一步创新评价理念,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
本土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成为新时代大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要对现有国际坐标下的大学评价进行创新,将中国特色的理念、元素和原则体现并融入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当中。在学习借鉴国外大学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基础上,要立足充分发挥大学评价作用,尝试建立本土化的大学评价体系,以更好适应中国国情,更好展现中国文化,更好回应社会诉求,更好服务大学发展。在充分调研和研究的前提下,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评价体系运用到我国大学发展评价中,发挥大学评价的鉴定、导向、诊断、改进、调节功能,推动国家“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3.2 调校评价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规模发展、数量优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在此特征下催生的单维度的以规模为基准的评价方向,成为适应那个阶段的重要评价机制。进入新时代,大学评价的方向和机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统筹协调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推动建立一种相对协调的综合评价机制。
大学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规模为基准的评价方向,即过分关注办学规模、师资规模、平台规模、资源体量等等,转向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文化传承与创新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等,建立起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
分类评价是新时代大学评价的一个基本选择。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在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评价时,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以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类别的大学,从而促进各种类型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提升。
3.3 完善评价指标,设计文化评价标准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在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自然科学成为主导,人文社会科学不被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萎缩直接导致大学的道德领导能力被弱化,大学难以在道德高度引领社会、批判社会,这会导致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被弱化,持续下去大学就难以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仅有科研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文化意义上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4]。
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评价要主动适应目前大学正在发生的变化,全面完善评价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标准和要求融合到大学评价指标当中,设计更加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内涵的评价标准,使其更加“绿色”健康,以扭转目前自然科学强势而人文社会科学弱势的局面,促进大学恢复在社会上的道德领导力,引领社会、批判社会,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以立德树人标准的强势介入为抓手,引导大学更加重视大学评价中的文化标准和育人标准,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后备人才。
3.4 开阔评价视野,探索增值评价方法
增值发展、高效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现有以办学投入和成本为参照的大学评价是一种相对狭隘的评价视野,以投入为导向,是难以有效真实反映一所大学的真实办学水平与实力的。
新时代大学评价要开放的心态,建立以增量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法则,改变以往以投入和成本为指标的方法。因为投入指标只能反映大学的一般情况,只有产出和增量才能反映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能更为全面和精准对大学进行评价。因此,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背景下,新时代大学评价也要强化结果评价,探索能够反映大学真实建设发展情况的增值评价方法,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增值、科学研究产出等,进行结果式的评价,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和衡量,更好地评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并以此形成对大学发展的正面导向,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3.5 共享评价结果,发挥评价作用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是高等教育大学评价的功能定位。大学评价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评价结果没有在大学的改革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新时代大学评价要着力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向大学开放共享评价结果,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大学评价服务,让评价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通过评价,发现大学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短板,进而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足的完善和短板的补齐提供理念上的引导、思路上的疏导和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大学迅速看清自身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所拥有的优势和所处的地位,找到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科建设的突破和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