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策略
2022-12-30杨道麟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泰国 曼谷 10600)
经典新闻文,它作为经典文章中的经典专业文章的一类,是古今经典文章中宝贵的文化资源,指的是以最新情况、最新成就、最新动态等为特定对象来追随社会变革、记录生活脚步、承载主流价值的一种文体。①杨道麟:《美学视野下语文学科的文章教学浅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 期,第130—132页。这种文体不但具有质料的真实性的特质,而且具有传递的时效性的特质,更加具有介入的公正性的特质。②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修订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312页。因而在探讨其教育策略时,要求施教者必须以文章学为统领,引导受教者既要把握经典新闻文的消息性、特写性、通讯性等基本类型,又要把握经典新闻文的直线式、放射式、收束式等大体结构,还要把握经典新闻文的标题出彩、概括有方、细节凸显等表达技巧,更要把握经典新闻文的准确鲜明、简捷直白、清爽利落等出色语言,以期不但能从中“求真”并促使其“探索品质的养成”,而且能从中“向善”并促使其“道德良知的觉醒”,更加能从中“崇美”并促使其“自由心灵的建构”。③陈满铭:《“真善美融合”之三探——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核心思想述评》,《焦作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02—108页。下面依次进行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基本类型
把握基本类型是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策略之一。经典新闻文的基本类型既指其具有消息性的类型,又指其具有特写性的类型,还指其具有通讯性的类型。因而在探讨其教育策略时,施教者为了让受教者明了经典新闻文的基本类型,必须引导他们分析、辨认、思考清楚,并对其不同类型做出鉴别。这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是有所区别的。以下主要从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消息性的类型、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特写性的类型、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通讯性的类型三个方面予以阐发。
(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消息性的类型
经典新闻文的教育必须把握消息性的类型。消息性的类型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它不求细致而详尽的反映,没有必要把事件的经过、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既深又透。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勾践灭吴》等就极具代表性。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者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百万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揭示了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首先,全文描述精当,展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雄伟场面。该文报道了从九江到江阴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迅速、及时、有新意,其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东路战事可谓神来之笔。时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自以为东面防线很巩固,于是赶赴面对人民解放军中路军的芜湖去督战,结果正是这一天,东面防线被人民解放军一举攻破,说明国民党政府已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因而很难改变战争的进程。其次,全文言简意赅,达到了浓淡相宜、美不胜收的完美效应。该文出于反映事实信息的需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开头一句话仅用24个字就完全涵盖了新闻所具备的基本要素;第二句话高度概括了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而横渡长江的战斗情景;第三句话通报了人民解放军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并发出号召。这些完全符合“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美学法则。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他们定会激起最为强烈的美感并进而受到更加巨大的力感。又如《勾践灭吴》一文,作者报道了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著名历史事件。越王勾践在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被击败之后,以各种屈辱的条件向吴国求和。吴王夫差没有听从忠臣伍子胥的很有说服力的进谏之言,竟然听信了被越国略施小计而贿赂的佞臣太宰嚭的谗言,应许了越国的议和之大局,这就让越王勾践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越国终于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心头之恨,于是乘机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吴国因此而迅速灭亡。该文的三个部分,紧紧围绕越王勾践清雪国耻这一主要经历而展开描写。首先,写越王勾践派人同吴国求和,最终吴王夫差同意,突出了他痛下决心而希望东山再起。其次,写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国而进行的内政改革、减轻刑罚、减免赋税等多方面的准备,彰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最后,写越王勾践韬光养晦,不忘奇耻,一举出征灭掉吴国,报了旧仇而获得了可喜的胜利。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催生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
(二)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特写性的类型
经典新闻文的教育必须把握特写性的类型。特写性类型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摄取某一事件的精彩场面,或再现某一人物的特殊行为,或展示某一活动的关键节点,从而捕捉到重要的概括性信息。像周树春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和王安石的《信州兴造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作者没有报道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报道欢庆回归的人们如何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该文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四个精彩的场景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一个场景为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为1997年6月30日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为1997年6月30日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为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对四个特定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含蓄地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为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而欢欣鼓舞。又如《信州兴造记》一文,作者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在京城等候差遣时,得知家乡信州遭遇水灾,知州张公亲自指挥救灾,于是撰写了这则新闻。该文先概括介绍知州张公在施政时所采取的的养民之道,然后具体报道了信州发大水以后知州张公如何抢险、救灾的情况。他一方面用幕僚的意见按行为来部署,从各县的未被水淹的人家一共786户而征集金钱和人力,又使用佛寺中积累的木材1132 根;另一方面保护了囚徒没被水淹,随后成为重建中的主力,又调动军队参与救灾,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其紧密配合,协调一致。这就既赞美了张知州临危不惧、开动脑筋的胆略和智慧,又颂扬了他在领导重建的过程中不扰民、不损民的贤行。该文突出的特点是对知州张公的吏政以详笔述之,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陈述,不仅以短语写发大水时的紧迫形势,而且有信州兴造时的时间、用工以及修建的城垣、房屋等情况叙述,如此之详为其报道提供了充实的事实依据,增添了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为知州张公的“为政爱民”的思想与行为而感佩。
(三)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通讯性的类型
经典新闻文的教育必须把握通讯性的类型。通讯性类型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或事件或风貌予以报道,并将人物或事件或风貌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楚明白,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像贾永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和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深情地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能够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的艰辛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航天工程的历史是漫长的、内容是纷繁的,足以写成一部长篇著作,但是作者仅用了两千字左右,就向人们交代了新中国航天工程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之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该文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将发射的活动本身作为重点来写。发射活动在文中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工程之路才是“饺子馅”。在该文的开头,作者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工程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而结束。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继驰骋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为该文以历史的形式首次披露的翔实资料而感到满足。又如《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作者报道了熙宁八年(1075)夏天,在越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与次年春天所引发的瘟疫这两件事。对于这两件事,如果处置不当,便会酿成人祸,引起大规模的动乱。当时执掌越州的是资政殿大学士赵抃,由于他指挥若定,很快平弭了这两场灾难。如果按照绝大部分文人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说一段赵抃的履历,怎么“高贵”就怎么渲染;其次来一段描写灾厄的排比句,诸如死伤枕藉、哀号于道之类;再次讲赵抃如何勤于政事,衣不解带、宵衣旰食;最后是民众欢呼,齐声赞颂赵抃如何英明。但是作者没有这么写,他知道这些花团锦簇的套路虽很好看,却虚饰极多,而真正有意义的,是赵抃救灾的具体方略。因为有他的坐镇指挥,所以越州的救灾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没有造成不应有的麻烦。到了第二年春天,旱灾引发了瘟疫,他提前设立了医院,聘请僧人对病人进行救治与照料。整个救灾过程,能让人们感受到一个优秀地方官员的信念坚定,主动有为,勤政务实,且充满人性关怀。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从赵抃的规划得当、举措得力、很有担当中获得启示。
二、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大体结构
把握大体结构是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的又一策略。经典新闻文的大体结构既指其具有直线式的结构,又指其具有放射式的结构,还指其具有收束式的结构。施教者为了让受教者明了经典新闻文的大体结构,必须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解析、反思,并对其不同结构予以甄别。这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大体结构是有所差别的。以下主要从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直线式的结构、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放射式的结构、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收束式的结构三个方面予以阐发。
(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直线式的结构
直线式结构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选择某一个角度切入对象,并以连续性的信息组合而展示其变化过程以及本质的特色,报道依据时间表现出单向性的轨迹。像张继民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和韩愈的《画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一文,作者从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三位科学家合写的一篇题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论文之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青藏高原上的大河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到了米林县进入下游,河道逐渐变为北东流向,并几经转折,穿切过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山地屏障,猛折成近南北向,直泻印度河平原,形成了几百公里长,围绕南迦巴瓦峰的深峻大拐弯峡谷,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米以上。”他于是猛地一惊,好像一股强大的激流猛烈地冲撞着心房,觉得这是一条十分重大的科技新闻,便立即想方设法地查阅了相关资料,获得了位于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50公里、深1737米、宽6.5—29公里而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度平均5000米的重要信息,接着采用直线式的结构报道了我国科学家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新闻事实,介绍了大峡谷研究确认的方法、有关各项数据、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对该文所披露的这一国际地理学界的巨大贡献而拍手称快。又如《画记》一文,作者于贞元十年(794)因求仕而滞留京师长安,与同住的独孤申叔以棋为赌,赢得一幅很有名的美术作品,并对它十分珍惜,然而回到老家时,偶然遇到了这幅美术作品的作者赵君,便慷慨地赠还给原主。在赠还之前,他又反复地观看审视美术作品,并细致地撰写了这篇新闻。该文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画记的形式,但是当人们深入文中之时,心里便会产生某种特别奇妙的感觉,不仅不会感到枯燥死板而单调乏味,还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美术作品里所要表达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对美术作品里的事物做了规整的类化记述,不是仅以文字跟随美术作品做上下左右的逐一描述,而是进行了一种直线式的主观梳理。这种结构相对于全方位扫描式的叙写更多了一种着意整理的立场,使得整篇新闻中的事物并没有敷陈渲染与粉饰夸张,而是以平直简洁与节奏明快之笔叙写了多样物态,摒弃了细致情态的笔墨刻画的物象罗列,它与前文所述之“精整”相互映照,展现了独特的叙写事物的妙笔。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觉得真有这么一幅熙熙攘攘的游猎图景呈现在眼前。
(二)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放射式的结构
放射式的结构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某一角度切入多个对象,并以深度处理的方式剖析其变动过程之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报道按照时间呈现出多向性的轨迹。像王军的《世界选择北京——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和曾巩的《墨池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世界选择北京——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一文,作者没有刻意去描写某个场面,也不详尽叙述某个事件,而是截取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以三个小标题“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和“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及“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为经,以三句典型口号“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及“科技奥运”为纬,将申奥成功瞬间的激动与狂欢绽放在中国漫漫八年的申奥之路以及国人长达百年的“奥运情结”的终点。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择了千年古都北京,这份迟来的眷顾无论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还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积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如何借申奥成功这一特定的历史瞬间,诠释我们内心难以抑制的欢欣与喜悦,是每一位见证这一光荣而伟大时刻的人们思考的话题。该文采用放射式的结构而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透露了中国百年奥运的艰辛和屈辱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呼唤和期盼,体现了中国人民日益强大和崛起的具体事实,表达了中国人民复兴中华的最炙热的情感和最强烈的心声。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为北京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而感到兴奋与自豪。又如《墨池记》一文,作者并未停留于古迹本身的烦琐记叙,而是充分发挥其长于说理的艺术才能,紧紧围绕墨池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一方面记叙,一方面议论,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无论记叙还是议论,都能够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记叙部分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理想情趣,真是生动别致、脉络分明。所有记叙文字,又只是作为引出议论的陪衬和发端。议论部分文笔精练,逻辑性很强。像作者依据王羲之书法“晚乃善”的史实,只用一个“晚”字,便理由充足地说明了王羲之的精湛笔艺,是“精力自制”而“非天成”的道理。至于后世没有超过王羲之,也不是由于缺乏天才,而是“其学不如彼”,即主观努力不如他,所以最后的结论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学岂可少”上,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不能少。该文采用放射式的结构而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布局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突出了勉人为学的鲜明意旨。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从王羲之的勤学苦练与坚持不懈之中受到教益。
(三)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收束式的结构
收束式的结构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多个对象切入,并以多种事实的变动而指向共同的主题,使其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报道随着时间显现出聚焦性的轨迹。像蔡连迟的《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和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等就极具代表性。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一文,作者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紧紧地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地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准确地传达了我国海军建设和国防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那种骄傲感和自豪感。该文采用收束式的结构加以表现,是有鲜明特色的。首先是叙事完整,铺排有序。该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其次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该文牢牢地扣住塔台指挥以及着舰动作等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予以浓墨重彩的呈现,这些重点内容,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作者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而完整地加以展现,是颇具匠心的。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对我国在强军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备感振奋。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作者报道的是秦国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聪明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纵览该文,共计五个段落,整体呈现出收束式的结构。第一段叙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当;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段记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叙写“攻”记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一反常态,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叙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叙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全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事件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相当圆满。①徐昌才:《〈烛之武退秦师〉之结构美》,《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9期,第35页。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为烛之武的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崇高精神而赞叹。
三、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表达技巧
把握表达技巧是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的另一策略。经典新闻文的表达技巧既指其具有标题出彩的技巧,又指其具有概括有方的技巧,还指其具有细节凸显的技巧。施教者为了让受教者明了经典新闻文的表达技巧,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地寻找、搜检、思索,并对其不同技巧而进行斟酌。这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有所差异的。以下主要从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标题出彩的技巧、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概括有方的技巧、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细节凸显的技巧三个方面予以阐发。
(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标题出彩的技巧
具标题出彩的技巧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形象化联想、动感力体现、悬念性设置、节奏感注重等标题予以报道,从而达到精练准确、新鲜有趣、点睛传神的功效。像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等就极具代表性。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作者运用标题出彩的技巧,极其精炼地传达了新闻的精髓。其标题富有感染力,既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美观的外在形式,只要一看就会知道大体意蕴,不但感到亲切,而且感到自豪,能激发人们“想看”的欲望。它的正标题表现了作者的文采与对语词的掌控力,副标题则对正标题进行必要的补充,是对新闻要义进行有效的概括,具有紧贴主题,起到引导视听、浓缩信息、说明内容的作用。四个小标题“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与“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和“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及“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等分别镶嵌于新闻稿件之中,用以概括介绍每一大部分的内容,具有分段或分类的作用。该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独特价值。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弘扬袁隆平务实求真的科研精神而涵养家国情怀。又如《段太尉逸事状》一文,作者运用标题出彩的技巧,紧紧地扣住“逸事状”对所写之事应力求典型、详细、确实的特点,将段秀实的那些世人不太知道的事情如“勇服郭晞”和“仁愧焦令谌”及“节显治事堂”三则,经过恰当地剪裁组织,加以生动描写,鲜明渲染,说明了段秀实的刚勇无畏、仁信爱民、气节凛然等是出自其性格之必然,从而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作者对段秀实是深表敬仰的,然而朝中有某些人公然无稽地编造出一些与客观历史事实根本不沾边的谎言,甚至说段秀实在一次被召议事之时,突然在朝堂上用笏板猛击朱泚头部的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的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作者深知段秀实为人一贯刚直不阿,“遇不可,必达其志”,因而听后极为愤慨,深恶痛绝。为了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切实在的段秀实,澄清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曲解,他坚持客观而公正地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于是通过取材于真实可靠的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厚道慈惠、临财不苟的封建官吏形象。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从该文客观的叙述之中感受到段秀实的见识和节操。
(二)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概括有方的技巧
具概括有方的技巧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理性色彩较浓的抽象性概括和感性色彩较浓的形象性概括这两种概括予以报道,从而揭示出人物或事件必不可少的本质。像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欧阳修的《戕竹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作者运用概括有方的技巧,从第一次在兰考火车站召开县委会议到亲自寻找治理风沙、解决旱涝的良方,从徒步追到火车站挽留人才到亲自拟制泄洪路线,从给基层干部体检到给下层增加粮食,讲述了焦裕禄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从见到沙丘到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从见到涝洼窝到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从见到盐碱地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从转了一圈到他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展示了焦裕禄对本职工作的担当;从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到雨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从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到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从“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到“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再现了焦裕禄对狠抓落实的执着;从始终坚持战斗在群众第一线到亲自组织下发救灾粮食,从冒风沙下基层调研到亲自解决夏季水患,从牛棚内与群众拉家常到病危时闻着兰考的一束麦香离去,诠释了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并在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又如《戕竹记》一文,作者运用概括有方的技巧,首段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做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次段从正面写“戕竹”,先点明“戕竹”的时间即明道元年(1032)秋天,接着写“戕竹”的行为即大砍大伐,再写“戕竹”的结果即洗劫一空。后段从“戕竹”之后引古证今,加以议论。该文在表达上既有抽象概括也有形象概括,并采用了前叙后议的方式,前两段铺叙,笔力简明而清晰。由于第一段的美与第二段的丑对照,则后一段议论笔锋所向披靡,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美被丑破坏的痛心,从而使乱砍滥伐竹子乃至推而广之的一系列害民之举皆令世人共讨之。作者时任西京留守推官,虽在议论时顾及最高统治者,但言辞之中柔中有刚,软中有刺,特别是关于“戕竹”的危害性,则通过一番援引儒家经典《尚书》中的有关叙述与议论,是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对“人吏”的各种不问实际而横征暴敛的做法十分不满。
(三)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细节凸显的技巧
具细节凸显的技巧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抓住充分地表现人物或事件的典型性、关键性、特征性、深刻性的细节予以报道,从而使人物有血有肉或事件活灵活现。像何平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和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作者报道了孔繁森从1979年开始,三次到西藏工作,先后担任过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凝聚了他的全部心血。该文运用细节凸显的技巧,描写了孔繁森在暴风雪中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抚慰受灾牧民的情景: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乱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阵阵发冷。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号的小羊羔,自己却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住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文中的一连串动作和人物情态等的描写,就使孔繁森与藏区人民生死相依的深情一下子跃然于纸上。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对孔繁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操而深感钦佩。又如《观巴黎油画记》一文,作者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巴黎油画,但叙写巴黎蜡人馆并不多余,是为了衬托出巴黎油画的无与伦比。因蜡人馆已使人们“亟叹其技之奇妙”,而“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可见巴黎油画技艺之高妙。该文描写巴黎油画的文字总共不过七句,由于运用细节凸显的技巧,所以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第一句描写室内布置,第二句描写战场背景,第三句描写普鲁士、法国交战双方,“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静止的画面由此产生了动意,从一幅平面画图中显示了战斗行进中的激烈动态,观画者竟然如同临阵观战。第四、五句描写战争的一方战败另一方的惨状:“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既然是目不忍睹,于是转视他处,因此第六句描写画幅中的明月、云霞、绿草、川原等,灿然而在目。第七句借观画之时的感觉极赞画技的高超。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对该文所蕴藉的爱好和平与安宁生活的良愿而引发内心崇敬。
四、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出色语言
把握出色语言是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的再一策略。经典新闻文的出色语言既指其具有准确鲜明的语言,又指其具有简捷直白的语言,还指其具有清爽利落的语言。施教者为了让受教者明了经典新闻文的出色语言,必须引导他们仔细地弄清、提炼、净化,并对其不同语言予以鉴识。这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以虚构为主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出色语言是有所不同的。以下主要从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准确鲜明的语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简捷直白的语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清爽利落的语言三个方面予以阐发。
(一)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准确鲜明的语言
准确鲜明的语言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之时,应既要做到最精确的语词遴选又要采取最恰当的语段概括更要达成最显豁的语义表达。像李普的《开国大典》和苏轼的《书戴嵩画牛》等就极具代表性。如《开国大典》一文,作者运用准确鲜明的语言,报道了开国大典的盛大热烈的情景或场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该文先叙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叙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依照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继而叙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叙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全过程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群众异常激动的感人场景,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风采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尤其是该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词遴选精确、语段概括恰当、语义表达显豁,生动地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情景。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热血澎湃而永久地记住这个既刻骨又铭心的日子。又如《书戴嵩画牛》一文,作者运用准确鲜明的语言,报道了戴嵩的《斗牛图》画得实在是荒谬这一件事情。它告诉人们不要迷信权威,应从客观事实出发,认真而仔细地观察事物,这就有力地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该文先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书画收藏,尤为珍惜戴嵩所作的《斗牛图》一轴,并以“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三处细节,简洁而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在铺垫的基础上转入正题,叙写杜处士曝晾戴嵩所作的《斗牛图》这幅画之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而“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幅画的荒谬——“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率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荒谬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之中表现了全文的主要意旨,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以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而结束全篇,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荒谬行为。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自觉地树立独立思考的精神而养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简捷直白的语言
简捷直白的语言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之时,应直截了当地使“要言”突显出来,不要画蛇添足地穿插一些空洞的认识和不必要的解释。像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纪昀的《河中石兽》等就极具代表性。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作者运用简捷直白的语言,报道了居里夫人不顾镭射线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而进行艰苦的研究,以及她的坚定执着、刚毅果敢、坚持不懈,视名利如粪土,一如既往地埋头工作,从而表现出居里夫人全心投入科学的忘我精神、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勇于奋斗的顽强性格,彰显出居里夫人的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与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反映出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她的端庄素丽的外貌美,而且在于她的为科学献身的心灵美,更在于她的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格美以及她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表现出的精神美。该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形成了一种综合之美。全文笔调清朗、流畅、凝练、有力、柔和而又深沉,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人们如果细细品味,既如清风扑面,朗月当头,心志愉悦,魂魄舒适;还如良朋在座,灯火照人,情深理重,阔达深远。文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具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意味,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油然升起对居里夫人深深的难以言表的敬佩之情。又如《河中石兽》一文,作者运用简捷直白的语言,报道了人们所采取的三种搜寻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庙里的和尚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于是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小船,顺着河流去下游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的;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假如凭借其理论向地下挖掘,肯定是找不到石兽的;一位老河兵听说了学者的观点而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其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如此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之中。像这样继续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是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去寻找,不是显得更加疯狂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之外找寻到了石兽。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悟出任何事物不可只知其表面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把握清爽利落的语言
清爽利落的语言的经典新闻文,就是作者通过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之时,应既要切合特定的题旨情境又要符合具体的言语环境,以期真正做到“不带香料而意味自浓”。像樊云芳的《“飞天”凌公——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苏洵的《张益州画像记》等就极具代表性。如《“飞天”凌公——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文,作者运用清爽利落的语言,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获得女子10米跳台比赛冠军的情景。该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的写法。先是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这些充满动感的环境加以衬托,动静相宜,展现了吕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绝佳的竞技状态,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突显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全文仅540多字,就别具匠心地选取了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及百余个动词,展现了生动的画面,再现了世界跳水冠军吕伟如敦煌“飞天”般的身姿,因而显得清爽利落,现场动态感十足,使人们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作者这样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学习运动员勇于拼搏、克服困难而为国争光的精神。又如《张益州画像记》一文,作者运用清爽利落的语言,报道了张方平临危授命治理益州的事迹。该文所记叙的张益州即张方平,曾在北宋时担任益州知州一职。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益州地区流言四起,社会秩序大乱,朝廷选派张方平前往治理,使益州地区很快恢复了平静。当张方平任满回京之时,益州人民画其像于净众寺,以表达爱戴怀念之情。该文重在叙写蜀地将乱的严重局势以及处理这种局势的难度,以衬托张益州此行责任的重大,并以“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即解除蜀地困境的简略表述,这就突出了张公举重若轻、临危沉着的非凡才干。作者首先写了张方平平定益州之乱的政绩和益州人民为其画像的过程,然后描述了以真实身份与民众对话的方式,就平乱、治蜀展开讨论,进而阐明给张方平画像的意义,既盛赞了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又鼓舞了蜀地的人民。全文构思精巧,别具一格,叙事简明,思辨力强,节奏刚健,旋律铿锵,形象具体,再加上文末典雅的赞颂之辞,较为成功地表现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吏形象。作者如此报道,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读之,定会牢牢地铭记张方平这一宽政爱民的封建大员的品质。
综上所述,作为经典文章中的经典专业文章的一类的经典新闻文,它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受教者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①曾祥芹:《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4期,第67—69页。以上关于经典新闻文的教育要求施教者既要引导受教者把握经典新闻文的消息性和特写性及通讯性等基本类型、又要引导受教者把握经典新闻文的直线式、放射式及收束式等大体结构、还要引导受教者把握经典新闻文的形象概括、标题出彩及细节凸显等表达技巧、更要引导受教者把握经典新闻文的准确鲜明、简捷直白及清爽利落等出色语言的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新闻文的教育策略,施教者用来指导经典新闻文的教育,将有助于受教者从中有效地达到既“提高智能水平”又“弘扬人文精神”更“追求审美境界”的理想目标②杨道麟:《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页。,并切实地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③曹明海:《让语文点亮生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9期,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