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分析

2022-12-30魏小雪刘晓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本质马克思主义

魏小雪 刘晓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长期探索和发展的结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有西方对社会主义的妖魔化攻击,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此同时,总结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立足中国场域,寻求自身走法

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1]777质言之,就是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法。其实,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革命形势的复杂性,并未有社会主义本质字眼的表述。但不能就此认为当时还没有进行探索,或认为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探索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虽未夺取全国政权,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的政策举措,很多都已带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收获了很好的效果。此前,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成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国共产党影响深刻。中国共产党也曾效仿俄国,以城市为中心发起暴动,力图使革命通向胜利,结果却连遭挫折。这告诉我们,一国实践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同的国家,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所采取的手段也应有所不同。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革命取得了成功。这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与中国场域的特殊性融合,从而寻求符合自身的走法。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为此中国共产党也曾学习过其做法。但苏联模式弊端的显露,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警觉。毛泽东随即指出,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依据国情自主进行探索。他强调,以前“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24。特别是通过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没有现成方案可循。结合我国建设实际,还有苏联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形成了创造性的成果。例如矛盾学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语境下,基本矛盾并未改变,不过,它已不是对抗性的状态;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等。这些独到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准备。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并非从改革开放后启航的,毛泽东塑造了初步认识的源泉,其中革命时期道路的胜利,为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奠定了方法论前提,而建设时期自主道路的践行,为社会主义本质探索指明了方向。不过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则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展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征途,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场域,走自己的路,这既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贯彻,也是不同时期发展目标的现实诉求。正因为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实践中经受淬炼、总结得失,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决时代提出的拷问,推动国家事业向前运转。

二、关注点递进转变,追求根本价值目标

资本主义社会,对利润的追求是生产的目的,不仅人的存在饱经奴役,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局限,人不是自身意义上的人,而是为物所驱使的人。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将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悠久的华夏历史中,民本的光辉思想由来已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正是中国共产党观察和引领时代的根本原则。百年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形成了厚重的群众根基,这是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础。从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关注点呈现递进式的特点。从刚开始的追求生产力进步,到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再到如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经历了比较大的转变。由于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的表述,但他们强调要使“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不过,后来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都不是很发达。它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就是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现实的迫切诉求,更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社会发展问题,毛泽东就已从生产力视角来思考,但未形成系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生产力发展自然成了工作重点。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发挥政治功能、利用先进技术、重视人才推动、集中进步力量,借助多种渠道提升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也包含着对生产力的探讨。尤其是在破除市场经济的迷雾后,社会主义头上的条条框框得以剥离,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所提倡的“三个有利于”,深化了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这既是对前人生产力思想的坚持和开拓,也是对发展形势精准把脉的结果。从当时来看,以生产力为中心是现实需要,符合中国发展情况,因为我们还不富裕。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提倡科教兴国,力图以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助推生产力发展。还有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摆在首位的仍然是生产力。总的来看,还在延续生产力为中心的特色。但随着社会进步,沿用旧的理论主张,已无法回应时代之问。而且,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倾向,一定程度破坏了社会面的平衡,完善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了必然要求。为此,胡锦涛更注重和谐社会构建。此时,社会主义本质的关注点已经转移,从起初的以生产力为中心,变成了以社会为中心。然而,构成社会的主体是人。胡锦涛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实质上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的起点。以人民为中心,让“人”的界定更明晰,“人”不是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关心群众所求,顺应群众期盼,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准则,也是发展所遵循的理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在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4]103。为此,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扶贫事业,大力倡导共享理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着眼点转变来看,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升华,也是对发展水平进步的映射。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由经济向多维辐射

在唯物史观那里,社会进步的标准,就是生产力发展。发展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基于此,列宁分析俄国形势时,也主要从经济建设出发。在他看来,抓好这个中心工作,发展经济、增强实力,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从而过渡到下个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面貌焕然一新,但经济落后仍是重难点。中国共产党曾试图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究其所以,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内在规律认识不清。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不过,这一论断都是着眼经济维度,与他所主张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目标归属具有同向性。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家还不富裕,发展经济就成了应有之义。不过,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社会主义制度受到冲击。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一手抓物质、一手抓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西方的负面思想也随之而来。不法商人为追求金钱,拉拢腐蚀干部。加之发展转型和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社会出现阵痛,矛盾现象叠加。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再次引起认真思考。显然,社会主义既要关注生产力,也要重视其他层面的把握。为此,江泽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密不可分。物质建设为人提供了生存所需,而精神建设事关人的素质提升,加强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后来,胡锦涛审时度势,又增添了社会层面的内容。至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达到四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问题。作为必备的物质要素,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彼此关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6]在这里,党的领导被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除此之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还有其他的不少方面。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历史变迁不断深入。从注重经济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到发挥工人农民积极性,再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的多维设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由一向广延伸,由理论向实践转化,认识路径逐渐明晰。

四、摆脱传统思维定式,建构自我文明新形态

改革开放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离不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总结。苏联模式愈加明显的缺陷告诉我们,它并非唯一模式,照搬照抄必然会带来危害。

当时的苏联,由于混淆了特征和本质,回避生产力不高的事实,极力发展经济,导致视野受到局限,思维发生固化,社会主义因此变得僵硬。要纠正以往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偏差,思想首先要得到解放,这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解除苏联模式的禁锢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力量,无论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还是之后党的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无不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另外,我们积极引进西方优秀思想资源,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发展之中。例如,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7]236,跳出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摘掉“资”“社”的帽子后,各经营主体生机四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事业进步。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我们在运用真理时,还要考虑自身特定的历史条件。它所设想的未来,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但从当下境况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诚然,西方元素的输入为我们增添了发展活力,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深刻。外来的东西可以借鉴,强硬的底气只能凭借自身。就像道路独立一样,思想自主也很重要。

正如有学者所说,当道路发育完整走向成熟,目标获得不去依赖外部形式,实践具有统摄未来的力量,才能生成自我的学术主张[8]。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亦是如此。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离开学习他人的状态,才能构建自己的文明类型。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首次阐明了概念。就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无疑它是确定的。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具有不同品格。然而,确定不等于固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下完成的过程。随着实践推演,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深化空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许多认识新维度。与此同时,自主建构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彰显。如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话语的出现,就是明证。这里,我们虽主张构建自己的文明,但并非与其他文明脱离关系。在狭隘的轨道运行,就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所打造的文明新形态,不仅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吸收中华文化精粹,还汇入了其他先进文明,通过多方融合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思想资源,来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自我主张。

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创新能力

政党的成熟,关键是理论的成熟。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23辩证法思想也认为,理论源自现实运动,没有行之有效的实践,理论也就无从产生。正是在实践中,我们获得宝贵经验,进而将经验凝结成理论,不断开拓新视野。那么,社会主义本质到底是什么?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那里,也得不到准确说明。只有在实践推动下,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内在之核才能逐步显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尝试进行探究。而此前,斯大林已从制度层面来把握,尽管思路比较正确,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不清,给苏联事业带来不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不深,我们借鉴了苏联模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苏联模式有相当程度的缺陷,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证明,照搬苏联模式,只会走向死胡同。在我国人口众多、物质基础不扎实的境况下,认清并立足自身实际,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毛泽东强调进行“第二次结合”。不过,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却走了一段弯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0]432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就体现了这点。

基于以往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反复思量,并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言简意赅的表述为理论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具体思路。但囿于当时的环境,他的论断主要聚焦经济层面,随着实践推移,还需要不断补充,进行理论创新。为此,江泽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本质要求;胡锦涛关注社会和谐,提出了本质属性。新时代以来,历史方位发生转变,习近平不仅强调党的领导,提出了本质特征,还高度重视主人翁地位,其论述涉及经济、政治多个方面。那么,这些新的论述,与社会主义本质是怎样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彰显着社会主义的内在之核,具有唯一性。本质属性、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主要指事物自身的品格,是从本质延展出来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因此,它们并非相同层次的概念。但这些衍生物的出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愈加深刻,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认识是日益上升的过程。当前,“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认知所达到的最高维度,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演进,中国共产党还会积累更多有益经验,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认识不断飞跃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深刻,所以未能形成系统论断。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7]312在这里,“搞不好”是实践的结果,而两个“不能”则是“搞不好”的原因。这一论断告诉我们,理论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人类的美好追求,机械认识社会主义,采取的手段不合时宜,价值目标就很难实现。从1980年到1992年,历经十二载,邓小平经过审慎思考,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前,中国共产党曾将特征误当作本质,从外部特征来把握社会主义,这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感性具体阶段。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已从表层到达本质,实现了认识的转变。后来,江泽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1]294实际上,这与邓小平的论述有着相似之处,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言。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本质已不再是理性抽象的存在。当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时,就升至了理性的状态,这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再次飞跃。无论是胡锦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还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他们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字眼突出。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有着清晰的逻辑发展线索。当然不仅仅是表述的变化,还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意义重大。因此,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转变,不但是简单的认识飞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把握。

猜你喜欢

生产力本质马克思主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童年的本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