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与石斛: 葫芦里的“仙药”卖给谁?
2022-12-29蒋文跃
世上并没有“仙药”与“神药”,只有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一定要说药物的功效神,那应该是恰到好处地用在了适合的人身上。
被当作“仙草”的灵芝
曾有位研究生做灵芝的研究课题时,引用了《神农本草经》中的一段话,说灵芝“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以此说明这个药有减肥和抗衰老作用——这实在是望文生义。《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不是由一人所著,其中有一些内容是道士写的。道士相信世上有神仙,以为仙人是永生的。而要想成为得道的仙人,就必须吃能让人成仙的药,即所谓“仙药”。《神农本草经》把一些有毒的矿物药列为使人长生不死的上品,就是这个原因。这本书中记载的大多数药物的药效是真实的,但其中也夹杂着相当多的道教内容。
唐代道教典籍《道藏》把石斛、雪莲、人参、首乌、茯苓、灵芝、珍珠、冬虫夏草、肉苁蓉列为九大“仙草”。灵芝也确实具备成为“仙草”的诸多条件:首先,它的外形如吉祥的云彩。其次,它的色彩变化多端。《神农本草经》称为“六芝”,将呈赤、黑、青、白、黄、紫六色的灵芝列为上品。最后,其生长的地方往往是深山老林,采摘很不容易。
东晋道学家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有“欲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的记载,因为那是山中长出“神药”的月份。还必须择吉日良辰,带上道士的灵符,牵白犬,抱白鸡,包白盐一斗及开出符檄放在大石上——这些是山神喜欢的,这样才能见到灵芝。受这些描述的影响,灵芝完全被神化了,它在民间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特别是《白蛇传》为全民做了一次灵芝即为“仙草”的“普及宣传”。
这么个“神药”,中医临床却并不买账。历史上常用的方药著作中,含灵芝的方子极少;中药学教材收录的最常用的中药有四百多种,并没有收录灵芝;方剂学教材中也并无含灵芝的方子。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关灵芝的内容除了引用《神农本草经》中的内容,谈到它的作用Xi4VHyI+rrPSbdi8qp6YWA==只说了5个字,即“疗虚劳,治痔”。
灵芝的功效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通过科学研究验证了其有抗癌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其实,很多低等生物的真菌都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在这方面,灵芝与香菇等菌类并没有太显著的区别。这种刺激免疫功能的作用,除了对治疗肿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外,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炎症。但灵芝的疗效不明显,绝不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更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仙草”。由于有些癌症的治疗没有很有效的方法,肿瘤患者往往愿意尝试各种药物,又因为灵芝有着“仙草”的光环,所以很多人都抱着治病的希望去服用灵芝。
实事求是地讲,灵芝除了补气和提高免疫功能以外,还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然而这种作用也是比较温和缓慢的,并没有很强的作用。
从中医的性味理论来看,灵芝味甘性平,它不是很甜,也没有太强的寒性或热性,还有些苦味——按照中医的理论,苦能燥湿(苦味太重则会伤脾胃)。有些书上说吃灵芝能改善食欲,有健脾胃的作用,但这是针对痰湿体质而言的,对其他体质不见得有明显的补脾胃作用。
目前,由于人工栽培灵芝比较容易,因此灵芝的价格也不贵,作用虽然不强,但副作用也不大,如果症状合适,适当用一些也无伤大雅。但要注意的是,一些重病患者千万不可过于迷信这类药物而延误病情。
被包装成“神仙补药”的石斛
“石斛”这个名字早在汉代就有了,晋唐时期还有了“枫斗”的别称。一般干品石斛被称为枫斗,鲜品则不称为枫斗。
石斛入药的部位主要是茎,因各类石斛的产地和品质不同而又有许多名称,如西枫斗、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等。上品石斛外观枝条饱满,口尝甜而微苦,黏液质多。石斛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黏液质、多糖及少量的生物碱。若石斛的甜度和黏度大、渣少,则说明其有效成分多,品质较好;若苦性大则清热作用强,补的作用弱。
石斛主要生长在深山湿润的树皮上或山谷岩石上,它的根能从空气中或附着物上直接吸收水分和营养,这种根被称为“气生根”。
由于石斛含有黏液质等成分,吸收水分后有很强的保水、蓄水功能。很多生长在干旱沙漠中的植物,如肉苁蓉、仙人掌、芦荟等,也都含有这种保水和蓄水的有效成分。
人吃了这类药物,有助于水留在体内,中医称之为“养阴生津”。一些大便干燥或便秘的人服用这类药物后,可以使大便变软,起到通便的作用。因此,石斛适用于身体水液丢失多的人,即中医称之为“燥病”或“阴虚”的患者,主要适用于肺胃阴虚之人——阴虚血热体质之人均适合吃石斛。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吃石斛,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看舌苔——舌苔少、舌苔干或无舌苔,且舌质偏红的人才可放心服用石斛。这类人往往偏瘦,肌肤、眼睛、口鼻、咽喉干燥,食欲差。一些发热时间较长或低热、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体液损失的情况,也比较适合服用石斛。我曾治疗过一位八十多岁的女性,她卧床数月,食欲极差,观其光苔红舌,便嘱其服数月石斛、沙参等。而后患者苔长,胃口开,体力恢复,可下床。
一些商家把石斛说成包治百病的“仙药”,这是一种短视的投机行为。对于药物,只有讲明哪些人适合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才可形成固定的长久盈利。由于古时野生的好品质石斛较难采集,人工栽培又不太容易,因此野生石斛价格昂贵,使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石斛是“神仙补药”。在药物使用上,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一些舌苔厚腻、大便溏稀、较为肥胖的人服用上好的石斛,不但浪费资源,也有害身体。现在人工种植石斛已变得非常普遍,石斛已是一味很普通的补品,不必把它捧上神坛。
石斛干品,水煎较难熬出有效成分,必须用文火煎一小时以上方可。某些医生给患者开几克石斛,却不叮嘱久煎或久服,这样与不吃也差不了多少。石斛的作用其实不强,必须久用才可显效,干品石斛一般每次用15~30克比较合理。由于各地人工种植石斛很多,所以鲜品石斛也很常见。鲜品石斛可以榨汁服用或咀嚼后吐渣,效果更好。
(摘自海南出版社《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