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数人在和“假想敌”作战

2022-12-29赵永久

现代阅读 2022年6期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

“这个人不尊重我”,也许只是你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如果相信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很生气,甚至决定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或者气愤的情绪太强烈了,你可能会想要报复这个人,这个人在你心中就成了一个“假想敌”。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你越来越生气,是因为你认为他是不尊重你的,但这只是你的看法。在这个看法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你脆弱的自尊心被触碰到了,这个部分越脆弱,或者说你这个部分的创伤越严重,就越可能只看到一种可能,越坚定不移地认为这就是事实。

实际的可能性有很多种。比如:

他的手机在路上被盗了,小偷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联系方式和咖啡馆的地址又都存在他的手机里,所以他找不到地点又联系不上你;他临时有事赶过来晚了,恰巧手机又没电自动关机了,所以找不到地点也联系不上你;他的手机上午坏了,需要把手机送去维修并尝试把里边的信息导出来后,才能联系上你;或者找不到咖啡馆,等等。

可能性有很多种,但内心的痛苦情绪会导致人们思维的宽度变窄,根本不会去想其他可能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被情绪控制。

并且,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假设的存在,假设很容易变成事实。比如在我们设想的事情里,因为你的假设,认为对方不尊重你,就可能从此不再尊重他。结果他看到你不再尊重他后,就可能真的开始不尊重你,假设就成为事实,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叫作投射性认同。

如果一个人在更深层次里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并且对这个感觉没有觉察和认识,就可能会在与他人互动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对方,认为是对方故意不尊重自己。导致这个特点的原因与成长过程中缺少被尊重、关爱、满足、认可等有关。

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然后不尊重对方,是把这个想法投射给对方了,对方一旦认同,也不再尊重这个人,想法变成了事实,然后这个人再把这个事实认同回来,即别人果然是不尊重自己的,更加强化了之前内心的感觉。

这是一种宿命似的关系模式,原型是儿时与养育者的关系,深藏于很多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和别人互动,很容易就会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在与别人的关系里再现儿时的关系模式。

要想摆脱这种宿命似的关系模式,先是要对这样的模式有所觉察,才有可能跳出模式。这里我们说看到自己的假设,就是对模式有所觉察。

像这样因假设而起情绪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

某女孩儿给男朋友打电话,男朋友没有接,她就很生气,认为男朋友不够在乎她。

某男孩儿看见自己的女朋友跟另一个男人有说有笑,关系很亲密,就非常生气,认为他们两个关系不一般。

某女人在夜间跟出差在外的老公通电话时,听到旁边有女人的声音,就非常气愤,认为老公外边有女人了。

某员工看到领导总是往自己的工位看,就很紧张,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工作……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无数个。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后来证实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你会发现自己被情绪欺骗了,你只是自然而然地作出了非理性的假设。

当然,人们分析事物时,总是先假设,然后再验证假设,进而得到事物的真相。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多时候并没有验证自己的假设,就认为自己的假设是事实,进而会起情绪,把事情搞砸。

人们都会做假设,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假设,和这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关系模式是有关系的。

把男朋友是否在乎自己看得特别重的女孩儿,会容易在男朋友没有接电话时,假设男朋友不在乎自己。

对女朋友不相信,或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人,看到女朋友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会容易假设女朋友喜欢上别的男人了。

对老公不信任、对自己也没有自信的女人,会容易假设老公电话那边的女人声音,来自老公的情人。

对自己不自信、特别在乎领导看法的员工,会容易假设领导总是在监视自己。

同样的事实,发生在不同人的生活中,人们做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内心的脆弱部分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会让人做出错误假设的,通常是受内心的脆弱部分的影响,比如心中的恐惧和痛苦等。

很多心理测试都是运用这个原理进行的,比如墨迹测试。摆在被试者面前的就是一摊随意弄成的墨迹,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的人看到蝴蝶,有的人看到蝙蝠,有的人看到内脏,有的人看到魔鬼。其实,那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团墨迹,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假设,或叫内心的投射。由于人们的假设往往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被试者的假设了解这个人的心理特点。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需要被管理的。

一个人内心脆弱的地方越多,就越可能会有这样的假设,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也会越多。古语有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的“庸人”,其实是内心创伤较多、脆弱较多的人。

多数人的多数情绪,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设引起的。他们心中所谓的敌人,只不过是自己假设出来的“假想敌”而已。

看到这里,也请你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生气,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呢?

生活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也是因为这样的假设而引起的。这些情绪,真的是很原始和不理性,甚至多余。

比如:在移动支付还没那么便捷的年代,一个朋友跟你吃饭,本来是他请客,结果买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包了。

这时,你可以编的故事、做的假设有很多,而不同的假设、不同版本的故事将导致你对他有不同情绪。

当然,上面这个表格里写的内容,也是我的假设,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假设,也会有不同的情绪。

既然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情时,你的情绪会和别人一样,你有情绪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方的直接责任,而是通过你自己的假设最终导致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这种因假设而起的情绪,让自己可以更加平静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编个故事气自己。

(摘自作家出版社《爱的五种能力:爱情与婚姻中的情商课(十周年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