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蜕变的前提: 放弃“我对你错”
2022-12-29韩焱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英]罗素
证实是天性,证伪是理性
美国密歇根州的科帕铜矿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铜矿之一,后来却面临急剧亏损,所以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联合召开了一次会议,目的是对铜矿未来的命运进行一次表决。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两类意见:高管们偏向于关停铜矿,而矿区的直接经营者则不支持这个观点。
大家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强调自己的论点,同时也围绕着各自的论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反驳对方的观点。结果是,讨论陷入了僵局,一直得不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论。这种相持不下的情况正是由于大家掉入了一种心理机制引发的陷阱,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验证”。自我验证理论指的是:人们一旦有了某个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种想法的正确性。
自我验证理论会带来一种“证实倾向”,它会让人们在做推理和判断时集中精力去证实自己已有的想法,而不是去证伪这种想法。在这种心理机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过度关注事情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当时参与讨论的还有这家铜矿的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看到讨论陷入僵局之后,这位顾问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他说:“既然现在的主流意见有两种,那么我们就分成两个小组,支持关闭铜矿的小组和不支持关闭铜矿的小组,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但是讨论的议题需要互换。讨论之后交换观点,再进行下一步动作。”
这个建议其实是在强制每个人去证实对方的观点,或者说证伪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观点和议题的重新建构,辩论对手在无形中变成了协作伙伴。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到会议结束的时候,大家不仅更加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还想出了一些新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关闭现在即将报废的熔炉,把矿石海运到加拿大,使用那里的新式熔炉对矿石进行提炼。
通过互换观点的方式,大家摆脱了自我验证造成的“对自己观点的加强和对别人观点的削弱”这种狭隘的思维。当你认为解决一个问题的某个想法是不对的时,如果你不是简单地对这个想法说“不”,而是自行转换想法,站到现有观点的对立面去思考,你的思考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让你不受证实倾向的影响,跳出自我验证理论的陷阱。
就是这样一个思路上的微小转变,你就能给自己一次通过探索去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找出更恰当、更准确的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就像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经常说的那句口头禅:“反过来想,永远要反过来想。”
越是完美无瑕,越要引起警惕
知道了人们普遍存在证实倾向,我们就尤其要警惕那种看上去理所应当、无懈可击的选项。
通用汽车公司第八任总裁小阿尔弗雷德·斯隆在工作中有一个习惯,每一次和董事会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如果大家最后作出了一个决定,那么斯隆就会在讨论结束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先生们,我想我们已经对这个决定达成了统一意见,对吗?”如果与会者全都点头称是,斯隆就会接着说:“好吧,既然大家的意见如此一致,没有反对意见,那么我提议下次会议我们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许经过一周的沉淀,我们就能对目前的这个决定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合作之后,大家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变得过于趋同,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同的声音被屏蔽、被忽视。这就好像是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些“认知气泡”,一些固有的观点就被“禁锢”在这些“认知气泡”里。
如果我们可以沉淀一段时间,或者故意跟这个问题保持一段距离,就能借助时间之针戳破这些“认知气泡”,有机会去打破那些固有的观念和看法,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团队增加能力模块差异更大一些的成员,让团队可以产生认知的多样性红利。比如,我在工作里就发现,团队里“老人”和“新人”的最佳配比是3:1到5:1,这样他们既能默契地高效配合,又能获得多样化视角,让团队的综合表现更好。
正确定义问题,让真相自己浮现
不仅要警惕自己的证实倾向,还要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意识到对方也可能存在证实倾向,不要被对方提出的问题限制住自己的思路,而是要想办法跳出证实倾向的怪圈。
假如你是一位医生,你的一位患者已经快七十岁了,他一直跟你描述,说他有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你也知道引发这种症状的疾病有很多种,所以你列出了一份项目检查表,让这位患者去进行全面检查,但各项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
于是,你又给他使用了一些治眩晕的药及血管舒张剂等,可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种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谜。这时,你向一位专家求助,他通过和患者的一场谈话,提出了一些问题,成功找到了这位患者的病因。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位成功解决问题的专家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诊断科的巴博。案例中的患者名叫约瑟夫,巴博在和约瑟夫第一次碰面时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所说的眩晕具体指的是什么?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会出现一次?”
约瑟夫回答道:“自从我妻子去世以后,我就一直处于眩晕状态,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很迷惑。我打开电视,却提不起任何兴趣;我走出家门,却发现自己没有可去的地方。”
通过这段对话,巴博发现瑟夫只是在使用“眩晕”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悲伤,他还没有办法做到在失去妻子之后展开一个人的新生活。约瑟夫之前求助的那些医生,也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疾病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不适,而不是生理病痛。
医生的正确做法是先向患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是哪里疼?你的感觉如何?”然后再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是酸痛、刺痛,还是隐隐作痛?”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就可以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率,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在职场上,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探究式提问的方法,来正确地定义问题。
比如,当你想要让团队成员发挥创造力,提出尽可能丰富的创意时,不能一开始就用限制性的封闭问题阻塞大家的思路,比如“怎么才能让用户多使用我们的新服务?”而是应该提出探究式问题,比如“用户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的这项新服务?”然后,你可以在每个潜在的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比如“我们能如何帮助用户减少操作步骤?”这样不仅能激发大家的思路,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还能让我们以开放的态度更好地沟通,找到共同成长的道路。
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我证实倾向的存在,这能让我们更加谦逊和谨慎。
在面对每一个决策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只有用全局视角,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前提下,本着“可能犯错”的觉悟再作出决定,这个时候的勇敢才是有意义的。
(摘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把思考作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