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飞机上吃东西
2022-12-29翁贝托•埃科陈英
在商务舱,空姐会直接把咖啡浇在你腿上,然后用世界语向你道歉。
几年前,我坐飞机去了一趟荷兰阿姆斯特丹,在这场短途旅行中,我损失了两条布克兄弟领带、两件巴宝莉衬衣、两条百得利裤子,还有一件我在英国伦敦邦德街买的粗花呢外套,以及一件克里琪亚马甲。
国际航班有个好习惯,就是在飞机上提供餐饮。但大家都知道,飞机上的座椅和小桌板都很窄,又经常颠簸;而且机上提供的餐巾也非常小,如果把它围在脖子下,肚子会露出来,摊在腿上,又顾不到胸口,真是顾此失彼。
照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给旅客提供一些不容易弄脏衣服的固体食物。当然,也不是说要每人发一板维生素片。我所说的固体食物是米兰风味排骨、烤肉、奶酪、薯条和烤鸡之类的东西。而比较容易弄脏衣服的食物则是浇了很多番茄酱的意大利面、帕尔马奶酪烤茄子、刚出炉的披萨,还有盛在小碗里的浓汤。
现在,飞机上通常吃的是:煮烂的肉上浇了褐色汁儿,大量的番茄,切得很细的蔬菜用葡萄酒腌制过,还有浇了汁的米饭和豌豆。我们都知道,豌豆很难用餐具捞上来,尤其当你想遵照餐桌礼仪,用叉子而不是勺子吃豌豆的时候,就更加艰难了。别对我说中国人更惨,我可以肯定,用筷子夹豌豆远比用叉子容易。
另外还要补充的一点是,这些豌豆总是在飞机遇到气流颠簸、机长让大家系好安全带时送上来。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复杂计算,结果是:豌豆要么会灌进领子里,要么掉在裤子上。
古代寓言家告诉我们,为了不让狐狸喝到水,要用又高又细的瓶子装水。飞机上的杯子都很低,而且是敞口的,简直像个小盆儿。当然了,在这种杯子里装任何液体,即使没有气流颠簸,也会洒出来。
飞机上提供的面包不是法棍,法棍很筋道,即使是新鲜的,咬起来也要费些力气,飞机上通常提供一种特别酥脆、一碰就会扑簌簌往下掉渣儿的面包。按照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这些粉末表面上消失了,其实并没有。当你到达目的地、离开座椅时,会发现屁股下全是粉末,而且肯定已经揉搓进裤子的布料里。
甜点吃起来也麻烦,要么像蛋白脆饼,也会掉渣,跟面包渣混在一起,要么立马流得满手都是——然而这时候,你的餐巾纸上已经沾满了番茄酱,没法用来擦手了。
确实还有一块湿纸巾:但它的包装和盐、胡椒、糖的包装一模一样,你已经把糖放在沙拉里了,而湿纸巾可能已经被你丢进了咖啡。滚烫的咖啡端上来时,通常放在超强导热的杯子里,而且马上就要溢出来,很容易让你在被烫到之后失手打翻,和刚才黏在腰带上的番茄酱会合。在商务舱,空姐会直接把咖啡浇在你腿上,然后用世界语向你道歉。
飞机上的空乘大概是从那些只用那不勒斯摩卡壶倒咖啡的酒店业专家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就是不把咖啡倒在杯子里,十有八九会倒在桌布上。为什么会这样?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想让旅客有奢华的感觉,他们脑子里一定都想着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那些封建领主,总是拥着侍女大吃大喝,任由鸡腿的酱汁溅在带花边的衬衣上。
但为什么他们会在位子宽敞的头等舱端上固体食物?比如抹了俄罗斯鱼子酱的黄油吐司、烟熏三文鱼、用柠檬汁和橄榄油腌制的龙虾块。可能是因为在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里,纳粹高官说“拉出去枪毙吧”时,会往嘴里塞一颗葡萄?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