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九眼桥,就不懂成都的“ 青春 ”
2022-12-29张丰
九眼桥为那些即将在大都市厮杀的人,提供了最初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它真是一座独特的桥梁——过渡性的、未完成的、蓄势待发的。
是的,必须这样说,不懂九眼桥,就不懂成都的“青春”。
九眼桥,顾名思义,就是有9个孔的桥,不过作为外地游客,不要过于较真。原来的九眼桥,叫“宏济桥”,最初是明代修建的石拱桥。站在九眼桥上,望着一江春水,或许会想到,你和古人看到的是同一条河流,不由感叹时间的消逝。当然,那一座古桥已经拆除了,现在的九眼桥,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桥。
著名历史学者王笛认为,拆除九眼桥,可能是几十年前成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相比之下,对于老城墙的消失,他倒没有这么强烈的遗憾。九眼桥的拆除及其争议,可以看作是成都的“后现代文化”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成都有历史的桥已经所剩不多,老九眼桥是最大的一座。为了能保住这座桥梁,城市主政者也是想尽办法。他们先是在老九眼桥旁边14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新桥,就是今天的九眼桥。老桥失去了交通功能,显得更加破败,那些桥墩又会影响泄洪,最终老桥被拆除——人们对此很有意见,这说明在刚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成都,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快速”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反省和反思。
九眼桥的位置,在古代已经属于成都“市外”了。府河和南河交汇的合江亭,处在古代成都东南角的边缘地带。河水汇合后又向东流去,一公里外就是九眼桥,那里江面宽阔。
成都的历史,其实就是码头不断从西往东转移的历史。
九眼桥似乎一直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种“边缘”到现在当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因为它所在的地方位于成都东南一环,属于标准的市中心。从清代开始,望江公园那里就很热闹,现代有了四川大学,就更加具有某种城市中心的意义。但是,九眼桥确实有一种边缘气质,它好像一直是某种内外交汇的神秘地带。
成都人说起九眼桥的时候,会两眼放光。不同年代的人,提到九眼桥可能有不同的回忆。比如,2005年我刚到成都的时候,那里是二手自行车的买卖地。你只要站在附近不动,就会有人走近你——通常是女性——神秘兮兮地问一句:“买车哇?”
你点点头,她会带你到附近一个巷子里交货。我确实买了一辆,花了50元。车子一点都不好骑,这让我怀疑是不是买贵了。还有一种买卖更神奇:“学位证要不要?”
不管是卖二手自行车的还是办假证的,都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或者说,他们是正准备进入都市打拼的人。很多人买二手自行车,是为了要到公共交通难以抵达的都市角落,而不是主干道边的豪华办公场所。
九眼桥为那些即将在大都市厮杀的人,提供了最初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它真是一座独特的桥梁——过渡性的、未完成的、蓄势待发的。
在九眼桥的东南面,就是著名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的毕业生,会称呼自己的母校为“九眼桥大学”。对川大学生来说,那里就是他们的青春。
在一环路的另一侧,有一个级别不及四川大学但可能同样有名的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李宇春在选秀中的成功,让人们认识了“川音”,实际上,流行音乐并不是这个学校的主流,作为老牌音乐院校,古典音乐一直是川音的强项。
这两所学校,构成了九眼桥青春的底色。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届届毕业生远去,一届届新生又来,但是学校永远青春。
九眼桥附近,因此成为成都最大最有名的酒吧区。东面川大一侧,有太平南新街和培根走廊,西侧从九眼桥到廊桥的河边,都是各种风格的酒吧。酒吧街,始终拥有酒量很好、不怕喝醉的年轻人,一茬又一茬。
酒吧里的歌手也是换了又换,歌手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乐队的主力往往是川大或者川音“搞音乐”的学生,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他们踏入社会,取得体面的收入,不可能再当“流浪歌手”。
但是,啤酒却始终还是那些,便宜的雪花、百威永远是主打,中产阶层喜欢的精酿和威士忌,在这里不会是主流。这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学生军不需要那种威士忌式的文质彬彬,他们需要的是花最少的钱,把自己灌醉。
九眼桥的夜晚,就是“工业啤酒”式的,便宜、大量,甚至过剩,不管是青春还是荷尔蒙。这里是二十多岁青年的天堂,等人到中年再重游,会看一切都不顺眼。会嫌弃酒吧太吵,也会嫌弃啤酒难喝,嫌弃酒吧的服务不够周到——这样的你,已经精致起来了。改变的是你,而九眼桥,始终属于年轻人。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成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