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2-12-29黄玥王琦
全力以赴的样子,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成员,听他们讲述那些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于追梦的青春奋斗故事。
用焊花点亮青春
今年38岁的“女焊将”王中美已在电焊行业扎根19个年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桥梁电焊事业。
王中美坦言,刚接触电焊工作时,有时会被电弧光灼伤脱皮、被焊花烫出水泡留下疤痕,也曾想过退缩和转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王中美爱琢磨、苦钻研,在前辈的带领下,不仅焊接能力不断提升,还带领团队对焊接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新型钢种焊接、重型钢梁焊接、特殊工位焊接等创新成果17项,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看到一座座自己参与建设的巍峨大桥横跨在长江、黄河上,心里真的会有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王中美感慨地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用执着奉献青春
在河南省镇平县伏牛山区,有一位普通的小学校长,坚守大山深处18年,只为干好一件事——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他就是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80后”教师张玉滚。
黑虎庙村是深度贫困村,四周环山,位置偏远,交通条件差,以至于过去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任教。
200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从最初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2001年到2006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为了学生,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学生也是家常便饭。“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这是支撑张玉滚坚持下来的信念,他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如今已有16名大学生。
用奋斗诠释青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是一支由刘红教授带领的,由青年骨干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现有成员39名,35岁以下青年35人。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这个科研团队,用他们青春的勇气、干劲和担当,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创造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
刘红说,团队成员始终用极高的热忱和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去面对困难。在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中,志愿者在仅160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内重复“播种、收割和脱粒”植物耕作流程160余次,采集废物处理系统样品50余次,监测记录健康数据700余次,克服了幽闭环境内“遮窗”“断电”和“延迟出舱”等种种困难,完成了长期实验。团队其他成员作为舱外保障人员坚守岗位,合力保障实验顺利进行。
“漫长的实验过程如同在跑一场马拉松,困难和挑战不断,但对我来说是难得的锻炼、难忘的记忆。”团队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刘慧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春的风采、青年的担当,都要用奋斗去彰显,靠奋斗去实现。
(摘自新华网)
(工作中的王中美 ;工作中的张玉滚(右二);“月宫一号”团队在实验舱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