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垃圾处理
2022-12-29李永志
从古至今,垃圾处理始终是人类城市生活中无法绕开的问题。遥想当年,唐朝人是如何面对垃圾问题的呢?
古代垃圾问题严重
古人没有垃圾分类的管理方法,更没有对垃圾危害严重的认知。但是,古人至少认为乱扔垃圾是不对的。商朝人若把垃圾倾倒在街道上,被官府抓到后会被断手;秦朝规定,平民百姓乱扔垃圾,要在脸上刻记号和文字,并涂墨水,即“弃灰于道者黥”。如此严酷的处理,除了因为没有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垃圾问题过于严重。
古代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并不完善。虽然隋朝的街道两边已有排水沟、路沟和明沟,大型建筑群也有排水渠,但是,整个城市的排水设施不完善,这是要人命的事。污水的排放怎么办?挖掘渗井。结果,污水直接下渗或者汇入地表水之后下渗到潜水层,污染地下水,整个城市的吃水就成了大问题。
在古代城市,生活与生产垃圾、粪便是城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统治者使用了各种惩罚的手段,却收效甚微。
唐朝建国后,沿用隋朝的大兴城,将其改名为长安城。在其鼎盛时期,长安城占地面积达到八十多平方千米,拥有一百多万人口。可想而知,垃圾问题让朝廷非常头疼。
唐朝人的垃圾处理办法
唐朝人要面对的垃圾,主要是餐厨垃圾、土石、木屑、废铜烂铁、粪便等。当时的长安城,手工业、商业发达,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每天都会产生堆积如山的垃圾,唐朝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历朝历代都重视垃圾处理的问题,出台一系列严苛的政策,这是“堵”的做法。唐律规定,在街道上随便扔垃圾者,杖责六十,若管理部门履职不力,要与乱扔垃圾者一起接受处罚。在墙上打洞排出污秽物(或指屎尿之类)到街巷的,杖责六十,只排放清水的无罪,管理者不清查处理,和排污者同罪。
除了堵,朝廷也尝试用“疏”的方式解决问题。唐朝重视排水沟的建设,同时也加强排水设施的修缮。长安城除大道旁修有排水沟外,里坊与两市之间的街道旁也修筑有排水沟。但是,长安、洛阳有人随便取土挖坑,污秽之物便会直接流入排水沟。为此,唐玄宗发出诏令,要求整顿旧沟渠,不得在街巷挖坑取土。
唐朝人的环保意识,体现在一种叫“哕厥”的东西上。长安居民随身携带的“哕厥”,我们可以认为是垃圾袋。环保意识还体现在餐桌上。他们把肉骨鱼刺等垃圾,用专门的容器收纳,这种容器叫作“渣斗”。客观来说,唐朝人已有将厨余垃圾分类的超前意思。
垃圾致富
唐朝已出现了专门回收垃圾、处理粪便的职业。
一位名叫裴明礼的人收取居民废弃的生活用品,分门别类,做好标签,久而久之还存下了一笔钱,这是历史上因为垃圾回收走上人生巅峰的第一人。后来,他又从事了一系列与垃圾有关的产业,前前后后的一些经营行为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去了,皇帝认为这人还是蛮有智慧的,便将他封为御史。唐高宗年间,裴明礼成了太常卿。这是一个靠捡垃圾逆袭的人生。虽然此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的确是变废为宝的超前意识让他发财致富的。又如,长安的罗会以收集粪便为生,最终家财万贯。
从事垃圾回收的营生,有钱可挣,民间参与的积极性高,客观上促进了垃圾治理。
(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