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时代需要怎样的金融?
2022-12-29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对一个国家而言,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是支撑躯干的骨骼,实体经济是提供动力的肌肉,金融则是运送能量的血液。金融为科技发展和实体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动力,支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成长。因此,金融业需要锚定正确方向,力求脱虚向实,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推动硬科技科研成果落地,建立完整的生态体系。
金融业对硬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
在科技发展与创新要求的驱使下,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金融体系,成立了多家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日趋协调。金融对建设硬科技市场、助推创新行为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新增重大科技项目频繁涌现,科技支出已成为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环节。2020年,科学技术部压减了公用经费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等项目中涉及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同时合理保障了重大科技任务等支出需求,其中科学技术支出582.28亿元,较2019年年初增加15.84亿元,增长2.80%。从全球视角来看,2016年美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国内支出达到510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国内支出达到2378亿美元,位居第二,但不及美国的一半;其次为日本、德国、韩国等。2000至201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国内支出增长超过20倍,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3%,同期美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国内支出增长不到2倍,年均复合增速仅为4.1%。我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技投入上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020年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科技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对“无接触”服务的强烈需求也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云服务的各种实践活动诸如远程办公、线上展会、在线医疗等获得了快速发展,硬科技实验室技术逐渐走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为了顺应数字化需求,中国政府推出了多项刺激经济发展、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例如,“新基建”政策将直接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特高压、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拉动对前沿信息技术的需求。互联网经济所呈现的新兴发展态势,叠加税收、金融等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一定程度上将减轻科技企业的发展负担,从而更好地构建健康的科技金融生态。此时,如何提高金融对硬科技的助推效率,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完成金融市场“脱虚向实”,就成为新阶段的重要任务。
我国金融市场同科技发展的配置精准度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硬科技研发领域资金投入效果愈发显著,但由于早期存在金融市场建设及发展不充分、科技企业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无法同科技产业实现精准对接,金融同科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节现象。这种脱节现象的出现有以下3个原因:
一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矛盾比较突出。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比例失衡,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杠杆水平,也不利于助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还不能支撑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庞大资金需求,金融支持的严重不足导致其衔接硬科技产业的精准度难以进一步提升。
二是金融市场缺乏耐心。当前金融发展迅速,交易方式相较以往更为灵活,收支周期短,短期内科技产业对金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从长期来看,金融产业缺乏耐心与包容度。一项新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工业化或产业化,再到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合沉淀,而营造稳定的创新环境则更加需要有耐心的资本支持,否则将难以维持至下一轮创新增长。当下资本市场“赚快钱”的思维不适用于科技发展路径,不仅对创新支持力度有限,从长期来看还将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突出,但承担风险、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弱,对于失败的容忍度远远不够,不足以支撑长期研究工作,科技企业的创新驱动潜力仍有待挖掘。
三是逐利让金融市场出现“脱实向虚”乱象。由于金融具有逐利本质,使得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呈现“脱实向虚”的趋势。一个科技产业的发展将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产品需求饱和表现为边际报酬递减,这与金融行业逐利的本质要求相悖。在如今资本与信息高度结合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从业者们将更倾向于利用信息套利、监管套利、跨期套利等多种新型套利模式,来获取远超以往投资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金融创新服务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服务科技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过度金融创新在创造财富效应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酝酿了潜在金融风险,加速了资本向“脱实向虚”的转变,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环境。大量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将抑制实体经济发展,从业者纷纷逐利金融理财服务炒买炒卖,科技产业后续发展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融资环境会愈发不利。资本“脱实向虚”还会带来风险分散、资金外逃、市场波动强烈等诸多问题,会造成金融系统化风险,容易引发金融市场泡沫。因此,我国要采取措施推动金融“脱虚向实”,促进金融市场同科技产业和谐运行和有机融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精准对接,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金融与硬科技协调发展
我国金融要“脱虚向实”,服务于科技发展,要从金融与科技两方面入手,强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一方面,要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引导资金回流实体经济,加强金融从业规则建设,落实金融监管层的严格问责制度,有效防范、规制资本逐利性引发的套利行为,并完善各监管机构的协调联动,尽力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业务,使金融市场回归到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科技创新的本源作用上来。我国金融同科技的深度融合仍有很大空间,金融应当在硬科技补短板方面发挥先导作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同时建立健全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市场机制,给硬科技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合理加大对硬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率,营造积极的科技创新环境。同时,完善硬科技项目的事前评估机制,为相关投入制定明确的战略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能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用和保证科技投入融资来源的稳定性,从而获得高产出效率。研究硬科技的根本目的是使技术真正转化为经济,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各项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环节,也是科技对接经济的薄弱环节,只有在这一点上实现精准的金融支持,优化硬科技资金投入,才能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建立起金融业和硬科技的互促互生关系。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 编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