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书车

2022-12-29布克哈德•施皮南琳娜•霍文译/强朝晖

现代阅读 2022年11期

在我从小长大的德国小镇,每天早上都有小贩给我家送来头天订的新鲜面包。另外,还有几位小贩也会定期光顾,一位是送蛋糕和发面饼的点心师,一位是卖鸡蛋和家禽的零售商,还有一位是送啤酒和汽水的。到了夏天,街角还会停下一辆冰激凌车,是我最爱的牌子“小雪人”。对了,我差点儿忘了:经常来的还有一位收旧报纸的废品商。这些人每次来的时候,不是按门铃,就是按车上的喇叭。只有送书上门的流动书车,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不过,我对这件事从不觉得遗憾。当时假如有一个流动图书馆,能把我想看的书送到家,想必会很美妙。可那样的话,我就会失掉一个完美的理由,离开小镇到大城市去。

如今,每次见到流动书车的画面,我都会感到一丝忧伤。在这些书车身上,依然可以看出发明者想用它开启民智的美好初衷。在19世纪的欧洲,第一批流动书车都是马车,它们把各种读物——唤起人类自我思考的工具——运送到各处。在书车经过的地方,人们因为没有时间或者条件,无法去公共图书馆看书和借书。

流动书车的黄金期是20世纪中叶,当时,为大众供应精神食粮几乎成为国家的义务。

对有些地区而言,流动图书馆迄今仍然是件有意义的事。我曾在书里见过,在南美和非洲,人们赶着骡子或骆驼拉着的书车,把书送到读者的手中。但是在德国,因为有了互联网,流动书车变成了无用的过时物。它让我们看到,要把两三千本书从一处运到另一处,得花多大的精力和力气。

可如果换成电子书,人们只要几秒钟工夫,就能把几百万本书输送到世界任何一处地方,只要那里有一台配套的终端机。

一个人手上捧着3本书,眼巴巴地等在流动书车的车站旁,只为了拿手里的书去换3本没看过的新书。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活化石。但如此情景,却又让人感动得落泪。

(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书情书》)